第十四章 譯書與遊學

關燈
難,于是設立學堂、派學生之議再起。

    是時盛杏荪選北洋學堂畢業生九人,派來美國留學,以傅蘭雅為監督。

    此時學生即王寵惠、王寵祐、張煜全、陳錦濤、嚴錦镕、胡棟朝、吳桂齡、陸耀廷等,同時有遊學會派出數名,如譚天池、王建祖等,多留西美之加拿寬省。

    ”“自1909年[8]、1910年之後,中美之密西根、芝加谷、威士幹臣、衣裡内等大學,中國學生漸多。

    ”“自1911年留美中國學生會成立後,各埠中國學生多隸會籍,當時會員約八百餘名。

    翌年,清華派百人來,而自備資斧者亦日多。

    民國成立後,中央政府及各省選派者亦日來日衆。

    至1914年夏間,會員數将達千三百名,今則千五百以外[9]。

    按留學生數已達千五百餘名,若照官費生經費每人每年九百六十圓美金為例,則我國每年共輸出美金一百四十四萬圓,合華币将及三百萬圓,倘能以此在國内興辦大中小學,事半而功倍。

    況造就人材,為數十倍于千五百名耶。

    ” 女學生亦踵武遠遊,不限于日本一國。

     《留學生中國學生會小史》:“前清晚季,我國女子渡東洋求學者,盛極一時。

    但來美者尚無其人,留學美國畢業于大學者,殆自江西康女士及湖北石女士二人始。

    然繼兩女士而來者,實繁有徒,去年留美學生名錄中,已有一百五十九人,今數将及二百矣。

    ” 民國以來,學術思想多采美國之風尚,以此也。

     美國之廣收吾國學生,始于國務卿海約翰之建議,美人見其成績之佳,辄歎其用心之善。

    《紐約星期報·論華人留學美洲之今昔》[10]中言之: 華人之最初來美留學者,為已故之容闳博士。

    容君于1859年返華,力勸當局派學生來美,竟費十二年之遊說,始能動心量較大者之聽,卒奏聞清廷,得俞允,派生赴美肄業。

    然當日華人不知外國教育之價值,多躊躇不願報名,曆一年之久,招集學生三十名。

    1872年來美國,其後三年間,又續派數批,每批各三十名。

    諸生在美受監督極嚴,須穿華服,保存辮發,守祀孔之古禮。

    然雖有此等禁令,後仍嫌諸生中有違背古訓、效法美俗、就近外人者,而尤惡其接近美國女子、信仰耶教,遂一概命之歸國。

    ……至1908年,始複派學生來美,蓋從當日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之建議。

    美國以中國應付之庚子賠款給還一半,即作中國學生來美留學之經費焉。

    ……是年招考此邦學生,投考者六百餘人,錄取四十七名。

    翌年[11]派送來美,先入中學,旋升入著名各大學,如哈佛、耶魯、康耐爾、裡海、波杜及麥塞邱塞工業學校。

    諸生學業皆優良,尤以麥塞邱塞工校為最。

    ……綜計現分布于由大西洋至太平洋間美國各校之中國學生,共一千一百七十人。

    凡被派來美之學生,均經競争試驗錄取者,亦有政府未經錄取而由親友私費資送來美者,是可見中國人留學外國之熱忱矣。

    分别計之,由賠款供給之留美學生計三百七十人,由各省官費供給約二百人,其餘私費生近六百人。

    ……綜而論之,海約翰氏之主張,其識見之遠,關系之大,不止一端:第一,此法拯救中國,不至破産;第二,以中國之款,供給一種新用途,有裨于中國政府與人民之進步。

    夫美國退還中國之款,固仍以補助美國學校,然此區區利益,與中美二國将來之親密聯結較之,又何足比數耶?學成歸國之中國少年,一日在中國教育商政諸界具有勢力,即美國之勢力一日将在中國曆史上為操縱一切之元素,此在今日尤有特别意味。

    蓋日本目前正執亞洲之牛耳,然不得謂日本将永執此牛耳也。

    就近事觀之,中國終非容易受人指揮者,真正之指揮,或有一日轉操之于中國,誠未可知。

    而此中國,乃一部分受訓練于美國之中國也。

     然近年美人對于中國學生,頗緻不滿。

    民國十一年五月十一日《時報世界周刊·歐美特約通信》稱: 美國自由思想派新聞記者班佛先生,近應中國的留美學生月報記者之請,著為《歸國留學生》一篇,以真誠懇切之詞,發為憤慨惋惜之調,對于中國留美學生之已往成績,多所抱憾。

     華人之激烈者,責備之詞尤嚴焉。

     《論留學生》[12](馬素):“本期《留美學生月報》,載班佛先生論文,頗惹餘之注意,餘亦學生之一,未敢議論留學生,但餘觀西人之歸自東方者,往時多說,救中國者惟有留學生,而今則改變其辭曰:禍中國者,官僚之外,即留學生。

    前後結斷,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餘從實際觀察,不得不佩班佛先生之眼光過人。

    今請稍舉淺鮮事實,以明班佛先生之未嘗過誣我留學生。

    留學生敗德之不可掩塞者:一曰虛浮。

    歸國留學生,往往妄自高大,不屑以碩士、學士之資格,與未出國門者同列。

    未先嘗試,即求大用,甯為高等遊民,不肯屈就卑職微俸。

    外國學生,于大學畢業後,皆從小事練起,而中國留學生,則多數好高誇大,豈非誤于虛浮?……官費學生,多數來自清華;自費學生,大半出身教會學校。

    清華與教會學校向來偏重英文,對于中國學術漠不關心,故留美學生,大半國文不通,國情不懂,不作中國文章,不看中國報紙。

    見有新從中國來者,辄向探聽消息,偶聞一二,則轉相傳述,正誤不辨,新舊不分。

    ……去年留美學生内哄,有所謂某聯合會長者,投函紐約華字報紙,不能自寫中文信,餘聞而異之。

    後見美國書肆刊一巨冊,即出此人手筆,英文非常可觀。

    此等學生,從外國人皮相觀察,能不視為中國之救星,然由我國人自視則何如?此等喪失民族固有文明之怪象,實不能全歸咎于留學生,蓋中國教育當局,于選派毫無根蒂之青年出洋時,即種惡因也。

    ……留美學生因犯虛浮與蔑視國學之病,當然缺乏深沉的思慮與獨立的精神,模拟而不創造,依人而不自主。

    故治國則主親美,經商則為買辦。

    服務社會,則投降教會機關;辦理教育,則傳播拜金主義。

    怠惰苟且,甚少建白。

    辛亥革命,無留美學生之流血,五四運動,無留美學生之犧牲。

    人家吃盡辛苦,而留美學生安享其成。

    彼不明華事之美國人,動辄稱許留美學生為改造中國之發動機,其實此等浮誇之谀詞,适足消磨留美學生之志氣而已。

    ” *** [1] 按即《迦太基與羅馬之第二次戰争》,布匿即Punic也。

     [2] 是書作于光緒癸未之後,則點石齋之創立當在光緒初年。

     [3] 此為周報之始。

     [4] 同治十年五月。

     [5] 同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。

     [6] 美金一千三百六十五萬四百九十圓。

     [7] 以四年為限。

    第五年後,在認解賠款期内二十九年,每年派學生至少五十人。

     [8] 宣統元年。

     [9] 此文作于民國六年。

     [10] 見《東方雜志》十四卷十二号。

     [11] 西紀1909年。

     [12] 亦見《時報世界周刊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