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譯書與遊學

關燈
于斯二者,則已寡矣。

    其故在淺嘗,一也;偏至,二也;辨之者少,三也。

    (一)西文句中,名物字多随舉随譯,如中文之旁支,後乃遙接前文,足意成句。

    故西文句法,少者二三字,多者數十百言,假令仿此為譯,則恐必不可通。

    而删削取徑,又恐意義有漏,此在譯者将全文神理融會于心,則下筆抒詞自然互備。

    至原文詞理本深,難于共喻,則當前後引襯,以顯其意。

    凡此經營,皆以為達,為達即所以為信也。

    (一)信達而外,求其爾雅,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。

    實則精理微言,用漢以前字法句法,則為達易;用近世利俗文字,則求達難。

    往往抑義就詞,毫厘千裡,審擇于斯二者之間,夫固有所不得已也。

    ……又原書論說,多本名數格緻及一切畸人之學,倘于之數者向未問津,雖作者同國之人,言語相通,仍多未喻,矧夫出以重譯耶! 嗣譯斯密亞丹之《原富》、穆勒約翰之《名學》、斯賓塞爾之《群學肄言》、孟德斯鸠之《法意》、甄克思之《社會通诠》等書,悉本信、達、雅三例,以求與晉、隋、唐、明諸譯書相颉颃。

    于是華人始知西方哲學、計學、名學、群學、法學之深邃,非徒制造技術之轶于吾土,是為近世文化之大關鍵。

    然隋、唐譯經,規模宏大,主譯者外,襄助孔多。

    嚴氏則惟憑一人之力,售稿于賈豎,作辍不恒,故所出者亦至有限,此則近世翻譯事業之遠遜前人者也。

    嚴複之外,若林纾之譯《拿破侖本紀》《布匿第二次戰紀》[1]特史部之簡本,雖文筆雅潔,實不足與複相比。

    故舌人口授,纾筆述之,法頗近古,又其屬文甚速,所出小說不下數百種,亦能使華人知西方文學家之思想結構焉。

     與譯事并興者,為印刷術。

    鉛印石印之類,皆興于同、光間。

     《瀛壖雜志》:“西人設有印書局數處,墨海其最著者。

    以鐵制印書車床,長一丈數尺,廣三尺許,旁置有齒重輪二,一旁以二人司理印事,用牛旋轉,推送出入。

    懸大空軸二,以皮條為之經,用以遞紙,每轉一過,則兩面皆印,甚簡而速,一日可印四萬餘紙。

    字用活闆,以鉛澆制,墨用明膠煤油合攪煎成。

    印床西頭有墨槽,以鐵軸轉之,運墨于平闆,旁則聯以數墨軸,相間排列,又揩平闆之墨,運之字闆,自無濃淡之異。

    墨勻則字迹清楚,乃非麻沙之本。

    印書車床,重約一牛之力。

    ”“墨海後廢,而美士江君,别設美華書館于南門外,造字制闆,悉以化學,實為近今之新法。

    按兩國印書之器,有大小二種,大以牛運,小以人挽,人挽者亦殊便捷,不過百金可得一具雲。

    ” 《淞南夢影錄》:“石印書籍,用西國石版,磨平如鏡,以電鏡映像之法,攝字迹于石上。

    然後傅以膠水,刷以油墨,千百萬頁之書,不難竟日而就。

    細若牛毛,明如犀角,剞劂氏二子,可不煩磨厲以須矣。

    英人所設點石齋,獨擅其利者已四五年[2]。

    近則甯人之拜石山房,粵人之同文書館,與之鼎足而立。

    ” 中國舊籍,亦資以廣為傳播,又進而有銅版、玻璃版之類,影印書畫,不下真迹,實為文化之利器焉。

    又其借印刷之速而日出不窮者,有新聞紙及雜志。

     《瀛壖雜志》:“西人于近事,日必刊刻,傳播遐迩,謂之新聞紙,有似京師按日頒行之邸報。

    特此官辦,彼則民自為之耳。

    滬上設有專局,非止一家,亦聚鉛字成版,皆系英文,排印尤速。

    同治初年,字林印字館始設《華文日報》,嗣後繼起者,一曰《申報》,倡于同治十一年,英人美查主之;一曰《彙報》,倡于同治十三年,美人葛理主之。

    皆筆墨雅饬,識議宏通,而字林遂廢。

    ” 《滬遊雜記》:“《申報》,美查洋行所售也,館主為西人美查,秉筆則中華文士。

    始于壬申三月,除禮拜,按日出報。

    每紙十文,京報新聞各種告白,一一備載,各省碼頭風行甚廣。

    先有上海字林洋行之《上海新報》,繼有粵人之《匯報》《彙報》《益報》等館,皆早閉歇。

    ”“《萬國公報》,出林華書院,摘錄京報及各國近事,逢禮拜六出書一卷[3]。

    本名《中西新報》,周年五十本,售洋一元。

    ”“《格緻彙編》,秉筆者為英國傅蘭雅(JohnFryer),編内詳論格緻工夫及制造機器諸法,繪圖集解,月出一卷。

    周年價值半元,在格緻書院印售。

    ” 《清稗類鈔》:“江海關道譯英國藍皮書,送之總署及通商大臣各督撫,借以略通洋情,然人民多不得見,曰《西國近事彙編》,月出一冊。

    此我國報章之最古者,是為月報之始。

    ” 始則僅通消息,繼則讨論政治,表示民意,提倡學術,指導社會之法,一寓于其間。

     《清稗類鈔》:“《申報》創行于同治時,是為日報之始。

    蓋英人美查、耶松二人相友善,來華貿易,美查創辦《申報》,延山陰何桂笙、上海黃夢塵主筆政。

    特所載猥瑣,每逢試年,必載解元闱藝,與外報之能開通知識、昌明學術者,相去霄壤。

    時天南遁叟王紫诠韬頗有時名,間撰時務論說,弁之報首,銷數遂以漸推廣,獲利亦不赀。

    耶松設一船廠,開創之始,連年折閱,美查遂以《申報》所獲,補助耶松船廠,得以維持永久。

    而《申報》館因之大受影響。

    光緒中葉改組,添招商股,由吳縣席裕福經理之,旋由江海關道蔡乃煌出資收買,後又展轉售與滬人。

    是報為吾國之首創者,至于今滬市賣報人,于所賣各報,必大聲呼曰‘賣《申報》’。

    是《申報》二字,在滬已成為新聞紙之普通名詞。

    繼《申報》而起者,在南洋叻埠曰《叻報》,在上海曰《字林滬報》。

    癸巳冬,電報滬局總辦上虞經元善,糾股設一報館曰《新聞報》,往往用二等官電傳遞緊要新聞,消息較靈捷。

    甲午之役,痛诋當局失計,直言不諱,一時風行滬上。

    以其銷數之多,廣告雲集,至今商家廣告仍以《新聞報》為最。

    若夫預聞政事之報,當以《時務日報》為首。

    是報為光緒戊戌汪康年、梁啟超所經營者,旋改為《中外日報》,始終有官費補助,所謂半官報者也。

    《中外日報》記載中外大事,評論時事得失,凡政治學術風俗人心之應匡正、應輔翼者,無不據理直陳,頗為士大夫所重視。

    ……至于反對政府、鼓吹革命者,前惟《蘇報》,後惟《民呼》《民籲》二報。

    宣統辛亥秋,則各報一律排滿,而《民立報》聲價尤高,販賣居奇,較原價昂至十倍。

    ”“光緒戊戌之變,康有為、梁啟超既出走,乃設《清議報》于日本之橫濱,诋毀孝欽後黨,不遺餘力。

    是時唐才常亦設置《亞東時報》于上海,以翼《清議》。

    庚子唐死,梁之同志複創辦《新民叢報》,以言論自效。

    當是時,京朝士夫及草野志士,鹹思變法圖強,喜得《新民叢報》之為指導也,故其銷數乃達十萬以上。

    ……戊戌以後,内地革命思潮既以流轉各地,而東瀛留學界更為狂熱,乃各集鄉人,刊行雜志。

    于是湖北有《湖北學生界》,浙江有《浙江潮》,湖南有《湖南》以及《遊學譯編》《民報》之類,殆皆以鼓吹革命為宗旨。

    ” 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