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譯書與遊學
關燈
小
中
大
而文理亦斐然成章者,由中西教習移道,咨送通商衙門考驗,照奏定章程關會學政,作為附生。
以後通商各衙門應添設翻譯官,承辦洋務,督撫即可遴選承充,不願就者聽,其能翻譯而非全帙者,作佾生,一體出館。
” 後又移并于制造局, 《瀛壖雜志》:“廣方言館向設于舊學宮之西偏,同治己巳,應敏齋方伯于南門外制造局,大拓基地,以建書院。
庚午春間,廣方言館移附于此。
” 而制造局的翻譯館,尤專以譯述為事。
《江南制造局記》:“翻譯館,同治六年設,翻譯格緻、化學、制造各書。
提調一人,口譯二人,筆述三人,校對圖畫四人。
” 《瀛壖雜志》:“廣方言館,後為翻譯館,人各一室,日事撰述。
旁為刻書處,乃剞劂者所居。
口譯之西士,則有傅蘭雅、林樂知、金楷理諸人;筆受者則為華若汀、徐雪村諸人。
自象緯、輿圖、格緻、器藝、兵法、醫術,罔不搜羅畢備,誠為集西學之大觀。
” 《清稗類鈔》:“無錫徐雪村壽,精理化學,于造船造槍炮彈藥等事,多所發明,并自制镪水、棉花藥、汞爆藥。
我國軍械既賴以利用,不受西人之居奇抑勒,顧猶不自滿,進求其船堅炮利工藝精良之原,始知悉本于專門之學,乃創議翻譯泰西有用之書,以探索根柢。
曾文正公深韪其言,于是聘訂西士偉力亞利、傅蘭雅、林樂知、金楷理等,複集同志華蘅芳、李鳳苞、王德均、趙元益諸人以研究之,閱數年,書成數百種。
” 西人之來華傳教行醫,亦恒以圖書為鼓吹之具,雖其譯筆不佳,要亦可以新當時之耳目,然論者恒病之。
《西學書目表序例》:“曾文正開府江南,創制造局,首以翻譯西書為第一要義。
數年之間,成者百種,而同時同文館及西士之設會教于中國者,相繼譯錄,至今二十餘年,可讀之書約三百種。
”“譯出各書,都為三類:一曰學,二曰政,三曰教。
今除教類之書不錄外,自餘諸書,分為三卷:上卷為西學諸書,其目曰算學、曰重學、曰電學、曰化學、曰聲學、曰光學、曰氣學、曰天學、曰地學、曰全體學、曰動植物學、曰醫學、曰圖學。
”“中卷為西政諸學,其目曰史志、曰官制、曰學制、曰法律、曰農政、曰礦政、曰工政、曰商政、曰兵政、曰船政。
下卷為雜類之書,其目曰遊記、曰報章、曰格緻、曰西人議論之書、曰無可歸類之書。
”“官局所譯者,兵政類為最多。
蓋昔人之論,以為中國一切皆勝西人,所不如者,兵而已。
西人教會所譯者,醫學類為多,蓋教士多業醫也。
制造局首重工藝,而工藝必本格緻,故格緻諸書,雖非大備,而崖略可見。
惟西政各籍,譯者寥寥,官制、學制、農政諸門,竟無完帙。
” 《論譯書之弊》(葉瀚):“自中外通商以來,譯事始起。
京師有同文館,江南有制造局,廣州有醫士所譯各書,登州有文會館所譯學堂使用各書,上海益智書會又譯印各種圖說,總稅務司赫德譯有西學啟蒙十六種,傅蘭雅譯有格緻彙編、格緻須知各種。
館譯之書,政學為多,制局所譯,初以算學、地學、化學、醫學為優,兵學、法學皆非專家,不得綱領;書會稅司各學館之書,皆師弟專習,口說明暢,條理秩然;講學之書,斷推善本,然綜論其弊,皆未合也。
(一)曰不合師授次第。
統觀所譯各書,大多類編專門,無次第,無層級,無全具文學卷帙,無譯印次第章程,一也。
(一)曰不合政學綱要。
其總綱則有天然理數測驗要法,師授先造通才,後講專家。
我國譯書,不明授學次第,餘則或隻零種,為報章摘錄之作,為教門傅翼之書,讀者不能觀厥會通,且罔識其門徑。
政學則以史志為據,法律為綱,條約章程案據為具,而尤以哲學理法為本。
我國尤不達其大本所在,随用逐名,實有名而無用,二也。
(一)曰文義難精。
泰西無論政學,有新造之字,有沿古之字,非專門不能通習。
又西文切音,可由意拼造,孳乳日多;漢字尚形,不能改造,僅能借用。
切音則字多诘屈,閱者生厭;譯義則見功各異,心志難齊,此字法之難也。
泰西文法,如古詞例,語有定法,法各不同,皆是創造不如我國古文骈文之虛撫砌用,故照常行文法,必至扞格不通。
倘仿子史文法,于西文例固相合,又恐初學難解,此文法之難也,三也。
(一)曰書既不純,讀法難定。
我國所譯,有成法可遵者,有新理瑣事可取者,有專門深純著作前尚有數層功夫,越級而進、萬難心解者。
取材一書,則嫌不備;合觀各書,又病難通。
起例發凡,蓋甚難焉,四也。
坐此四弊,則用少而功費,讀之甚難;欲讀之而标明大要,以便未讀之人,又難之難也。
” 馬建忠嘗議設翻譯書院,其言亦未能實行。
(一)書院之設,專以造就譯才為主。
入院者分兩班:一選已曉英文或法文,年近二十,而資性在中人以上者十餘名,入院,校其所造英法文之淺深,酌量補讀,而日譯新事數篇,以為功課。
加讀漢文,如唐、宋諸家之文,而上及周、秦、漢諸子,日課論說,務求其辭之達而理之舉。
如是者一年,即可從事翻譯。
一選長于漢文,年近二十而天資絕人者二十餘名,每日限時課讀英、法文字,上及拉丁、希臘語言,不過二年,洋文即可通曉。
蓋先通漢文,後讀洋文,事半功倍,為其文理無間中外,所異者事物之稱名耳。
(一)請一兼通漢文之人,為書院監理,并充洋文教習。
(一)請長于古文詞者四五人,專為潤色已譯之書,并充漢文教習。
(一)應譯之書,拟分三類:其一為各國之時政,外洋各國内治之政,如上下議院之立言;各國交涉之件,如各國外部往來信劄、新議條款、信使公會之議。
其原文皆有專報,此須随到随譯,按旬印報。
書院初設,即應舉辦者也。
其二為居官者考訂之書,如行政、治軍、生财、交鄰諸大端所必需者也,為書甚繁,今姑舉其尤當譯者數種,如《羅瑪律要》,為諸國定律之祖,諸國律例異同,諸國商律考異,民主與君主經國之經,山林漁澤之政,郵電鐵軌之政。
《公法例案》,備載一切交涉原委,條約集成,自古迄今宇下各國凡有條約無不具載。
其為卷甚富,譯成約可三四百卷。
《東方領事便覽》,生财經權之學,國債消長,銀行體用。
《方輿集成》,凡五洲險要皆有詳圖,為圖三千餘幅,乃輿圖中最為詳備之書。
羅瑪總王貴撒爾(JuliusCaesar)行軍日記,法王那波倫第一行軍日記,此兩王者,西人稱為古今絕無僅有之将材,所載攻守之法,至為詳備。
他書應譯者,不可勝記。
甲午以後,學者多學日語,以譯日本所譯著之書,其淺劣殆更甚于官局及教會之譯籍焉。
近世譯才,以侯官嚴複為稱首。
其譯赫胥黎《天演論》标舉譯例,最中肯綮: (一)譯事三難:信、達、雅。
求其信,已大難矣;顧信矣,不達,雖譯,猶不譯也,則達尚焉。
海通已來,象寄之才,随地多有,而任取一書,責其能與
以後通商各衙門應添設翻譯官,承辦洋務,督撫即可遴選承充,不願就者聽,其能翻譯而非全帙者,作佾生,一體出館。
” 後又移并于制造局, 《瀛壖雜志》:“廣方言館向設于舊學宮之西偏,同治己巳,應敏齋方伯于南門外制造局,大拓基地,以建書院。
庚午春間,廣方言館移附于此。
” 而制造局的翻譯館,尤專以譯述為事。
《江南制造局記》:“翻譯館,同治六年設,翻譯格緻、化學、制造各書。
提調一人,口譯二人,筆述三人,校對圖畫四人。
” 《瀛壖雜志》:“廣方言館,後為翻譯館,人各一室,日事撰述。
旁為刻書處,乃剞劂者所居。
口譯之西士,則有傅蘭雅、林樂知、金楷理諸人;筆受者則為華若汀、徐雪村諸人。
自象緯、輿圖、格緻、器藝、兵法、醫術,罔不搜羅畢備,誠為集西學之大觀。
” 《清稗類鈔》:“無錫徐雪村壽,精理化學,于造船造槍炮彈藥等事,多所發明,并自制镪水、棉花藥、汞爆藥。
我國軍械既賴以利用,不受西人之居奇抑勒,顧猶不自滿,進求其船堅炮利工藝精良之原,始知悉本于專門之學,乃創議翻譯泰西有用之書,以探索根柢。
曾文正公深韪其言,于是聘訂西士偉力亞利、傅蘭雅、林樂知、金楷理等,複集同志華蘅芳、李鳳苞、王德均、趙元益諸人以研究之,閱數年,書成數百種。
” 西人之來華傳教行醫,亦恒以圖書為鼓吹之具,雖其譯筆不佳,要亦可以新當時之耳目,然論者恒病之。
《西學書目表序例》:“曾文正開府江南,創制造局,首以翻譯西書為第一要義。
數年之間,成者百種,而同時同文館及西士之設會教于中國者,相繼譯錄,至今二十餘年,可讀之書約三百種。
”“譯出各書,都為三類:一曰學,二曰政,三曰教。
今除教類之書不錄外,自餘諸書,分為三卷:上卷為西學諸書,其目曰算學、曰重學、曰電學、曰化學、曰聲學、曰光學、曰氣學、曰天學、曰地學、曰全體學、曰動植物學、曰醫學、曰圖學。
”“中卷為西政諸學,其目曰史志、曰官制、曰學制、曰法律、曰農政、曰礦政、曰工政、曰商政、曰兵政、曰船政。
下卷為雜類之書,其目曰遊記、曰報章、曰格緻、曰西人議論之書、曰無可歸類之書。
”“官局所譯者,兵政類為最多。
蓋昔人之論,以為中國一切皆勝西人,所不如者,兵而已。
西人教會所譯者,醫學類為多,蓋教士多業醫也。
制造局首重工藝,而工藝必本格緻,故格緻諸書,雖非大備,而崖略可見。
惟西政各籍,譯者寥寥,官制、學制、農政諸門,竟無完帙。
” 《論譯書之弊》(葉瀚):“自中外通商以來,譯事始起。
京師有同文館,江南有制造局,廣州有醫士所譯各書,登州有文會館所譯學堂使用各書,上海益智書會又譯印各種圖說,總稅務司赫德譯有西學啟蒙十六種,傅蘭雅譯有格緻彙編、格緻須知各種。
館譯之書,政學為多,制局所譯,初以算學、地學、化學、醫學為優,兵學、法學皆非專家,不得綱領;書會稅司各學館之書,皆師弟專習,口說明暢,條理秩然;講學之書,斷推善本,然綜論其弊,皆未合也。
(一)曰不合師授次第。
統觀所譯各書,大多類編專門,無次第,無層級,無全具文學卷帙,無譯印次第章程,一也。
(一)曰不合政學綱要。
其總綱則有天然理數測驗要法,師授先造通才,後講專家。
我國譯書,不明授學次第,餘則或隻零種,為報章摘錄之作,為教門傅翼之書,讀者不能觀厥會通,且罔識其門徑。
政學則以史志為據,法律為綱,條約章程案據為具,而尤以哲學理法為本。
我國尤不達其大本所在,随用逐名,實有名而無用,二也。
(一)曰文義難精。
泰西無論政學,有新造之字,有沿古之字,非專門不能通習。
又西文切音,可由意拼造,孳乳日多;漢字尚形,不能改造,僅能借用。
切音則字多诘屈,閱者生厭;譯義則見功各異,心志難齊,此字法之難也。
泰西文法,如古詞例,語有定法,法各不同,皆是創造不如我國古文骈文之虛撫砌用,故照常行文法,必至扞格不通。
倘仿子史文法,于西文例固相合,又恐初學難解,此文法之難也,三也。
(一)曰書既不純,讀法難定。
我國所譯,有成法可遵者,有新理瑣事可取者,有專門深純著作前尚有數層功夫,越級而進、萬難心解者。
取材一書,則嫌不備;合觀各書,又病難通。
起例發凡,蓋甚難焉,四也。
坐此四弊,則用少而功費,讀之甚難;欲讀之而标明大要,以便未讀之人,又難之難也。
” 馬建忠嘗議設翻譯書院,其言亦未能實行。
(一)書院之設,專以造就譯才為主。
入院者分兩班:一選已曉英文或法文,年近二十,而資性在中人以上者十餘名,入院,校其所造英法文之淺深,酌量補讀,而日譯新事數篇,以為功課。
加讀漢文,如唐、宋諸家之文,而上及周、秦、漢諸子,日課論說,務求其辭之達而理之舉。
如是者一年,即可從事翻譯。
一選長于漢文,年近二十而天資絕人者二十餘名,每日限時課讀英、法文字,上及拉丁、希臘語言,不過二年,洋文即可通曉。
蓋先通漢文,後讀洋文,事半功倍,為其文理無間中外,所異者事物之稱名耳。
(一)請一兼通漢文之人,為書院監理,并充洋文教習。
(一)請長于古文詞者四五人,專為潤色已譯之書,并充漢文教習。
(一)應譯之書,拟分三類:其一為各國之時政,外洋各國内治之政,如上下議院之立言;各國交涉之件,如各國外部往來信劄、新議條款、信使公會之議。
其原文皆有專報,此須随到随譯,按旬印報。
書院初設,即應舉辦者也。
其二為居官者考訂之書,如行政、治軍、生财、交鄰諸大端所必需者也,為書甚繁,今姑舉其尤當譯者數種,如《羅瑪律要》,為諸國定律之祖,諸國律例異同,諸國商律考異,民主與君主經國之經,山林漁澤之政,郵電鐵軌之政。
《公法例案》,備載一切交涉原委,條約集成,自古迄今宇下各國凡有條約無不具載。
其為卷甚富,譯成約可三四百卷。
《東方領事便覽》,生财經權之學,國債消長,銀行體用。
《方輿集成》,凡五洲險要皆有詳圖,為圖三千餘幅,乃輿圖中最為詳備之書。
羅瑪總王貴撒爾(JuliusCaesar)行軍日記,法王那波倫第一行軍日記,此兩王者,西人稱為古今絕無僅有之将材,所載攻守之法,至為詳備。
他書應譯者,不可勝記。
甲午以後,學者多學日語,以譯日本所譯著之書,其淺劣殆更甚于官局及教會之譯籍焉。
近世譯才,以侯官嚴複為稱首。
其譯赫胥黎《天演論》标舉譯例,最中肯綮: (一)譯事三難:信、達、雅。
求其信,已大難矣;顧信矣,不達,雖譯,猶不譯也,則達尚焉。
海通已來,象寄之才,随地多有,而任取一書,責其能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