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國際貿易與鴉片之禍

關燈
法,故緻有烏哷勤咱之事。

    今你國宜嚴加禁束,杜其盜竊。

    (一)此次通市,一切仍照舊章,已頒行你薩那特衙門矣。

    兩邊民人交涉事件,如盜賊、人命,各就查驗緝獲罪犯,會同邊界員審訊。

    明确後,本處屬下人由本處治罪,你處屬下人由你處治罪,各行文知照示衆。

    其盜竊之物,或一倍,或幾倍罰賠,一切皆照舊例辦理。

    ” 清初與俄國交涉,恒用西洋教士,以其通兩國之文字也。

     《正教奉褒》(黃伯祿):“康熙二十五年,上遣闵明我執兵部文,泛海,由歐羅巴洲往俄羅斯京,會商交涉事宜。

    ”“二十八年,徐日昇、張誠奉命随同内大臣索額圖等往塞外,與俄國會議兩國邊疆。

    ”“二十八年,徐日昇、張誠奉命随内大臣索額圖等往尼布楚會晤俄國使臣,勘議兩國疆界。

    議定約章七條,書滿、漢、拉提諾、蒙古、俄羅斯五體文字。

    兩國使臣相會,日昇将約章當場宣讀。

    畢,兩國使臣俱畫押蓋印,各執一份。

    ”“三十三年,闵明我回華複命,奏陳遵旨會商各情。

    ” 其後雖因俄事,命翰林等習外國文字,然亦未聞精于俄文者。

     《柔遠記》:“康熙四十四年,大學士等以俄羅斯貿易來使赍至原文,翻譯進呈。

    上閱之曰:此乃拉提諾(拉丁)、托多烏祖克(蒙古)、俄羅斯三種文也,此後翰林院宜學習外國文字。

    ” 而俄國與中國通商,乃特遣子弟來學滿、漢語言文字。

     《俄羅斯盟聘記》(魏源):“俄羅斯國在大西洋,崇天主教,其南境近哈薩克者,崇回教,其東境近蒙古者,崇佛教。

    故嘗遣人至中國,學喇嘛經典,以綏東方之衆。

    并遣子弟入國子監,習滿、漢語言文字,居于舊會同館,十年更代為例。

    ”[2] 且以其書籍與中國交換佛經。

     《俄羅斯盟聘記》:“道光二十五年,汗上表言:《丹珠爾經》,佛教所重,而本國無之,奏求頒賜。

    上命發雍和宮藏奉八百餘冊賜之。

    越數月,其汗因肄業換班學生進京,乃盡繕其國所有書籍來獻,凡三百五十七号,有書有圖,通體皆俄羅斯字。

    當事奏請存于理藩院,以俟翻譯焉。

    ” 蓋其時清之國勢強于俄,故文字随之而有輕重也。

    又其時海上航行未若後來之利便,俄之所需茶葉、大黃,皆借陸地輸出,閉關停市,亦足以控制之。

     《檐曝雜記》(趙翼):“中國随地産茶,無足異也。

    而西北遊牧諸部,則恃以為命,其所食膻酪甚肥膩,非此無以清榮衛也。

    自前明已設茶馬禦史,以茶易馬,外番多款塞,我朝尤以是為撫馭之資。

    喀爾喀及蒙古回部,無不仰給焉。

    大西洋距中國十萬裡,其番舶來,所需中國之物,亦惟茶是急,滿船載歸,則其用且極于西海以外矣。

    俄羅斯則又以中國之大黃為上藥,病者非此不治,舊嘗通貢使,許其市易。

    其入口處曰恰克圖,後有數事渝約,上命絕其互市,禁大黃勿出口,俄羅斯遂懼而不敢生事。

    ” 道、鹹以降,輪舶大通,其形勢始變焉。

     雍正中,西南洋諸國多來互市, 《柔遠記》:“雍正七年,西南洋諸國來互市。

    先是康熙中雖設海關與大西洋互市,尚嚴南洋諸國商販之禁。

    自安南外,并禁止内地人民往販。

    比因粵、閩、浙各疆臣以弛禁奏請,是年遂大開洋禁,凡南洋之廣南港口、柬埔寨,及西南之仔、六坤、大呢、吉蘭丹、丁噶奴、單咀、彭亨諸國,鹹來互市。

    ” 瑞典亦以此時始通中國。

     《柔遠記》:“雍正十年,瑞丁來互市。

    ”(瑞丁國即瑞典,粵中呼為藍旗國。

    ) 乾隆中,蘇祿欲以土地編入版圖。

     《柔遠記》:“乾隆十九年,蘇祿入貢,禁商民充外洋正副貢使。

    ”“時蘇祿國蘇老丹嘛喊味安柔律,遣使附閩人楊大成船入貢,福建巡撫陳宏謀以聞。

    部議該國王遣使唠獨萬喳喇等,赍捧表文方物來閩,應如所請,給夫馬勘合,委員伴送來京。

    所帶土産貨物,聽照例貿易,免征關稅。

    惟該國以楊大成列為副使,楊大成即武舉楊廷魁,緣事被斥,複借出洋貿易,冒充該國副使,若不嚴加懲儆,恐内地民人習以為常,出洋滋事,應請照例發黑龍江充當苦差。

    并行文該督撫知照該國王,嗣後凡内地在洋貿易之人,不得令承充正副使。

    至該國王願以地土丁戶編入天朝圖籍,伏思我朝統禦中外,荒夷向化。

    該國土地人民久在薄海臣服之内,該國王懇請來年專使赍送圖籍之處,應毋庸議,從之。

    ” 美利堅亦來市茶。

     《柔遠記》:“乾隆四十九年,米利堅來購茶。

    ”“米利堅,粵東俗稱花旗,北亞墨利加洲大國也。

    ”“華盛頓甫立新國,即于是年遣船至中國購茶,是為米利堅來粵互市之始。

    ” 清之國勢之隆,正如日之方中。

    故于英使馬加尼之來,痛挫折之,英人亦無如之何。

     《石渠餘紀》(王慶雲):“乾隆五十七年冬十月,廣東巡撫郭世勳奏稱:英吉利國夷人至粵,譯言國王以前年大皇帝八旬萬壽,遣使臣馬戛爾尼(George,EarlofMacartney)航海至京修貢,約明年二、三月可抵天津。

    ……次年五月十二日,貢船始過澳門,二十七日泊定海,六月十三日過登州廟島。

    船中夷官五十餘人,從人水手八百餘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