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考證學派

關燈
輔,尤熟外藩佚事,魏源、龔自珍亦然。

    故考域外地理者,必溯源張、何。

    至王筠、許瀚、苗夔則專攻六書,鹹互相師友,然斯時宋學亦漸興。

    ……先是贛省陳用光,傳姚鼐古文之學派,衍于閩中粵西,故粵西朱琦、龍翰臣均以古文名。

    而仁和邵懿辰、山陽潘德輿均治古文理學,略與桐城學派相近。

    粵東自阮氏提倡後,曾钊、侯康、林伯桐均治漢學,守阮氏之傳。

    至陳澧遂雜治宋學。

    朱次琦崛起,漢、宋兼采,學蕲有用。

    曾國藩出,合古文理學為一,兼治漢學,由是學風驟易。

    黔中有鄭珍、莫友芝,倡六書之學,兼治校勘。

    至于黎庶昌,遂兼治桐城古文。

    閩中陳壽祺,确宗阮氏之學,其子喬枞雜治今文《詩》。

    至于陳捷南,則亦兼言宋學。

    湘中有鄧顯鶴,喜言文獻。

    至于王先謙之流,雖治訓故,然亦喜言古文,是皆随曾氏學派為轉移者也。

    惟湘中有魏源,後有王闿運,均言《公羊》,故今文學派亦昌,傳于西蜀、東粵。

    ” 漢學家之弊,方東樹《漢學商兌》言之詳矣。

    要其人所自稱許者,無過于征實。

     《近代漢學變遷論》:“江、戴之學,興于徽歙,所學長于比勘,博征其材,約守其例,悉以心得為憑。

    且觀其治學之次第,莫不先立科條,使綱舉目張,同條共貫,可謂無征不信者矣。

    即嘉定三錢,于地輿、天算各擅專長,博極群書,于一言一事必求其征;而段、王之學,溯源戴君,尤長訓故,于史書諸子,轉相證明,或觸類而長,所到冰釋;即淩、程、三胡,或條例典章,或诠釋物類,亦複根據分明,條理融貫,恥于輕信而笃于深求。

    征實之學,蓋至是而達于極端矣。

    ” 近人尤盛稱其治學之法,謂合于西洋之科學方法,實則搜集證佐,定為條例,明代學者已開其端,非清人所得專美。

     《毛詩古音考序》(明陳第)曰:“列本證、旁證二條,本證者《詩》自相證也,旁證者采之他書也。

    二者俱無,則宛轉以審其音,參錯以諧其韻。

    ” 《毛詩古音考序》(焦竑):“李立作《古音考》一書,取《詩》之同韻者,胪列之,為本證,已取《老》《易》《太玄》《騷賦》《參同》《急就》、古詩謠之類胪列之,為旁證。

    ” 雖科條精密,後勝于前,然其能成為科學者,自文字、音韻外,初不多觏也。

    高郵王氏校訂群書,最稱精善,然其法大抵先取宋人所輯類書,如《太平禦覽》《冊府元龜》《玉海》等書,比其異同,即據為己意,先立一說,而後引類書以證之。

    如《讀書雜志·逸周書第二》(王念孫): “辟開修道。

    ”念孫案:辟開修道,文不成義。

    開本作關,辟關修道,皆所以來遠人。

    故下文言遠旅來至,關人易資也。

    俗書關字作閞,字作開,二形相似而誤。

    《玉海》二十四、六十引此,并作辟關。

    [1] 又: “水性歸下,農民歸利。

    ”念孫案:此本作水性歸下,民性歸利。

    民性與水性對文,民字總承上文士農商賈而言,非專指農民而言。

    今本作農民者,即涉上農民歸之而誤。

    《玉海》六十引此,正作民性歸利。

    ……《世俘篇》:“凡武王俘商舊玉億有百萬。

    ”念孫案:此文本作“凡武王俘商,得舊寶玉萬四千、佩玉億有八萬”。

    億有八萬乃佩玉之數,非舊寶玉之數。

    抄本《北堂書鈔·衣冠部》二引此,正作“武王俘商,得舊寶玉萬四千、佩玉億有八萬”。

    《藝文類聚·寶部上》《太平禦覽·珍寶部三》并同。

    ……《周月篇》:“凡四時成歲,有春夏秋冬。

    ”念孫案:歲下更有歲字,而今脫之。

    《太平禦覽·時序部二》引此,正作“歲有春夏秋冬”。

     此類甚多,不可勝舉。

    恃宋人之類書以講漢學,謂是即超過宋人,不知在宋時其書本不誤,自亦不必有校勘之學矣。

    漢學家所尚者考證,然其考證亦時有疏漏,觀魏源譏紀昀之言可見。

     《古微堂集·書宋名臣言行錄後》(魏源): 乾隆中,修四庫書,紀文達公以侍讀學士總纂。

    文達故不喜宋儒,其總目多所發揮,然未有如《宋名臣言行錄》之甚者也。

    曰:茲錄于安石、惠卿皆節取,而劉安世氣節凜然,徒以嘗劾程子,遂不登一字。

    以私滅公,是用深懑,是說也,于茲錄發之,于《元城語錄》發之,于《盡言集》發之,又于宋如珪《名臣琬琰錄》發之,于清江《三孔集》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