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考證學派
關燈
小
中
大
嘉定錢大昕于惠、戴之學,左右采獲,不名一師,所學界精博之間。
王鳴盛與錢同裡,所學略與錢近,惟博而不精。
大昕兼治史乘,旁及小學、天算、地輿。
其弟大昭,傳其史學。
族子塘、坫,一精天算,一專地輿,坫兼治典章訓故。
塘、坫之弟有錢侗、錢繹,兼得大昕小學之傳,而錢氏之學萃于一門。
繼其後者,則有元和李銳,受數學于大昕;武進臧庸,傳其遠祖臧琳之學;元和顧千裡,略得錢、段之傳,均以工于校勘,為阮元所羅緻。
嗣有長洲陳奂,所學兼出于段、王。
朱駿聲與奂并時,亦執贽段氏之門,故均通訓故。
若夫鈕樹玉、袁廷梼之流,亦确宗錢、段,惟所學未精。
……常州之學,複别成宗派。
自孫星衍、洪亮吉,初喜詞華,繼治掇拾校勘之學,其說經笃信漢說近于惠棟、王鳴盛。
洪氏之子饴孫,傳其史學。
武進張惠言久遊徽歙,主金榜家,故兼言禮制,惟說《易》則同惠棟,确信谶緯,兼工文詞。
莊存與與張同裡,喜言《公羊》,侈言微言大義,兄子绶甲傳之,複昌言鐘鼎古文。
绶甲之甥,有武進劉逢祿、長洲宋翔鳳,均治《公羊》,黜兩漢古文之說。
翔鳳後從惠言遊,得其文學,而常州學派以成。
……皖北之學,莫盛于桐城。
方苞幼治歸氏古文,托宋學以自飾,繼聞四明萬氏之論,亦兼言《三禮》。
惟姚範校核群籍,不惑于空談。
及姚鼐興,亦挾其古文宋學,與漢學之儒競名。
繼慕戴震之學,欲執贽于其門,為震所卻,乃飾漢學以自固,然笃信宋學之心不衰。
江甯梅曾亮、管同,均傳其古文。
惟裡人方東樹,作阮元幕賓,略窺漢學門徑,乃挾其相傳之宋學,以與漢學為仇,作《漢學商兌》。
故桐城之學自為風氣,疏于考古,工于呼應頓挫之文,笃信程、朱,有如帝天,至于今不衰。
惟馬宗琏、馬瑞辰間宗漢學。
……浙中之士,初承朱彜尊之風,以詩詞博聞相尚;于宋代以前之書籍,束而不觀。
杭世駿興,始稍治史學。
趙一清、齊召南興,始兼治地理。
惟餘姚、四明之間,則士宗黃、萬之學,于典章文獻,探讨尤勤。
鄞縣全祖望,熟于鄉邦佚史,繼遊李黻之門,又從詞科諸公遊,故所聞尤博。
餘姚邵晉涵,初治宋明史乘,所學與祖望近,繼遊朱珪、錢大昕門,故兼治小學。
會稽章學誠,亦熟于文獻,既乃雜治史例,上追劉子玄、鄭樵之傳,區别古籍,因流溯源,以窮其派别。
雖遊朱珪之門,然所學則與戴震立異。
及阮元秉钺越省,越人趨其風尚,乃轉治金石、校勘,樹漢學以為幟。
臨海金鹗,尤善言《禮》;湖州之士,亦雜治《說文》古韻,此漢學輸入浙江之始。
厥後仁和龔麗正,婿于段玉裁之門,其子自珍,少聞段氏六書之學,繼從劉申受遊,亦喜言《公羊》;而校雠古籍,又出于章學誠;矜言鐘鼎古文,又略與常州學派近。
特所得均淺狹,惟以奇文聳衆聽。
仁和曹籀、譚獻,均笃信龔學。
惟德清戴望,受《毛詩》于陳奂,受《公羊》于宋翔鳳,又笃嗜顔、李之學,而搜輯明季佚事,又與全、邵相同。
雖以《公羊》說《論語》,然所學不流于披猖。
近人俞樾、孫诒讓,則又确守王、阮之學,于訓故尤精。
定海黃氏父子,學糅漢宋,尤工說禮,所言亦近阮氏,然迥與龔氏之學異矣。
……江北、淮南之士,則繼焦、黃而起者,有江都淩曙。
曙問故張惠言,又遊洪榜之門,故精于言《禮》,兼治《公羊》,惟以說《禮》為本。
時阮元亦鄉居,故漢學益昌。
先大父受經淩氏,改治《左傳》。
寶應劉寶楠,兼承族父端臨之學,專治《論語》。
别有薛傳均治《說文》,梅植之治《穀梁》,時句容陳立,丹徒汪芷、柳興宗,旌德姚佩中,泾縣包世榮、包慎言均寓揚州;山陽丁晏,海州許桂林,亦往來邗水之間。
立受學淩氏,專治《公羊》。
芷治《毛詩》。
興宗通《穀梁》。
佩中治漢《易》。
世榮治《禮》,兼以《禮》釋《詩》。
慎言初治《詩》《禮》,繼改治《公羊》。
桂林亦治《穀梁》,尤長曆數。
晏遍說群經,略近惠棟。
然均互相觀摩,互相讨論,故與株守之學不同。
甘泉羅士琳,受曆數之學于桂林,尤精數學。
時魏源、包世臣亦縱遊江淮間,士承其風,間言經世,然仍以治經為本。
……燕京為學士所荟萃。
先是大興徐松,治西北地理;壽陽祁韻士,兼考外藩史乘。
及道光中葉,浸成風會。
而韻士之子寯藻,兼治《說文》,驟膺高位。
由是平定張穆、光澤何秋濤均治地學,以小學為
王鳴盛與錢同裡,所學略與錢近,惟博而不精。
大昕兼治史乘,旁及小學、天算、地輿。
其弟大昭,傳其史學。
族子塘、坫,一精天算,一專地輿,坫兼治典章訓故。
塘、坫之弟有錢侗、錢繹,兼得大昕小學之傳,而錢氏之學萃于一門。
繼其後者,則有元和李銳,受數學于大昕;武進臧庸,傳其遠祖臧琳之學;元和顧千裡,略得錢、段之傳,均以工于校勘,為阮元所羅緻。
嗣有長洲陳奂,所學兼出于段、王。
朱駿聲與奂并時,亦執贽段氏之門,故均通訓故。
若夫鈕樹玉、袁廷梼之流,亦确宗錢、段,惟所學未精。
……常州之學,複别成宗派。
自孫星衍、洪亮吉,初喜詞華,繼治掇拾校勘之學,其說經笃信漢說近于惠棟、王鳴盛。
洪氏之子饴孫,傳其史學。
武進張惠言久遊徽歙,主金榜家,故兼言禮制,惟說《易》則同惠棟,确信谶緯,兼工文詞。
莊存與與張同裡,喜言《公羊》,侈言微言大義,兄子绶甲傳之,複昌言鐘鼎古文。
绶甲之甥,有武進劉逢祿、長洲宋翔鳳,均治《公羊》,黜兩漢古文之說。
翔鳳後從惠言遊,得其文學,而常州學派以成。
……皖北之學,莫盛于桐城。
方苞幼治歸氏古文,托宋學以自飾,繼聞四明萬氏之論,亦兼言《三禮》。
惟姚範校核群籍,不惑于空談。
及姚鼐興,亦挾其古文宋學,與漢學之儒競名。
繼慕戴震之學,欲執贽于其門,為震所卻,乃飾漢學以自固,然笃信宋學之心不衰。
江甯梅曾亮、管同,均傳其古文。
惟裡人方東樹,作阮元幕賓,略窺漢學門徑,乃挾其相傳之宋學,以與漢學為仇,作《漢學商兌》。
故桐城之學自為風氣,疏于考古,工于呼應頓挫之文,笃信程、朱,有如帝天,至于今不衰。
惟馬宗琏、馬瑞辰間宗漢學。
……浙中之士,初承朱彜尊之風,以詩詞博聞相尚;于宋代以前之書籍,束而不觀。
杭世駿興,始稍治史學。
趙一清、齊召南興,始兼治地理。
惟餘姚、四明之間,則士宗黃、萬之學,于典章文獻,探讨尤勤。
鄞縣全祖望,熟于鄉邦佚史,繼遊李黻之門,又從詞科諸公遊,故所聞尤博。
餘姚邵晉涵,初治宋明史乘,所學與祖望近,繼遊朱珪、錢大昕門,故兼治小學。
會稽章學誠,亦熟于文獻,既乃雜治史例,上追劉子玄、鄭樵之傳,區别古籍,因流溯源,以窮其派别。
雖遊朱珪之門,然所學則與戴震立異。
及阮元秉钺越省,越人趨其風尚,乃轉治金石、校勘,樹漢學以為幟。
臨海金鹗,尤善言《禮》;湖州之士,亦雜治《說文》古韻,此漢學輸入浙江之始。
厥後仁和龔麗正,婿于段玉裁之門,其子自珍,少聞段氏六書之學,繼從劉申受遊,亦喜言《公羊》;而校雠古籍,又出于章學誠;矜言鐘鼎古文,又略與常州學派近。
特所得均淺狹,惟以奇文聳衆聽。
仁和曹籀、譚獻,均笃信龔學。
惟德清戴望,受《毛詩》于陳奂,受《公羊》于宋翔鳳,又笃嗜顔、李之學,而搜輯明季佚事,又與全、邵相同。
雖以《公羊》說《論語》,然所學不流于披猖。
近人俞樾、孫诒讓,則又确守王、阮之學,于訓故尤精。
定海黃氏父子,學糅漢宋,尤工說禮,所言亦近阮氏,然迥與龔氏之學異矣。
……江北、淮南之士,則繼焦、黃而起者,有江都淩曙。
曙問故張惠言,又遊洪榜之門,故精于言《禮》,兼治《公羊》,惟以說《禮》為本。
時阮元亦鄉居,故漢學益昌。
先大父受經淩氏,改治《左傳》。
寶應劉寶楠,兼承族父端臨之學,專治《論語》。
别有薛傳均治《說文》,梅植之治《穀梁》,時句容陳立,丹徒汪芷、柳興宗,旌德姚佩中,泾縣包世榮、包慎言均寓揚州;山陽丁晏,海州許桂林,亦往來邗水之間。
立受學淩氏,專治《公羊》。
芷治《毛詩》。
興宗通《穀梁》。
佩中治漢《易》。
世榮治《禮》,兼以《禮》釋《詩》。
慎言初治《詩》《禮》,繼改治《公羊》。
桂林亦治《穀梁》,尤長曆數。
晏遍說群經,略近惠棟。
然均互相觀摩,互相讨論,故與株守之學不同。
甘泉羅士琳,受曆數之學于桂林,尤精數學。
時魏源、包世臣亦縱遊江淮間,士承其風,間言經世,然仍以治經為本。
……燕京為學士所荟萃。
先是大興徐松,治西北地理;壽陽祁韻士,兼考外藩史乘。
及道光中葉,浸成風會。
而韻士之子寯藻,兼治《說文》,驟膺高位。
由是平定張穆、光澤何秋濤均治地學,以小學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