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考證學派

關燈
喜陽明,論政以便民為本,嫉政教禮制之失平,然均躬自植晦,不以所學授于鄉,故當時鮮宗其學。

    别有劉原渌、姜國霖講學山左,李闇章、範鎬鼎講學河汾,均以宗朱标其幟,弟子雖衆,然不再傳,其學亦晦。

    此皆明末國初諸儒理學宗傳也。

    ” 其後雖亦有祖述而私淑之者,然由理學而趨于考據。

    乾、嘉之際,漢學之幟,遂風靡一時,講求修身行己治國成人者之風,遠不如研究音韻、文字、校勘、金石、目錄之學者之盛。

    雖經學家有古文、今文,西漢、東漢之區别,然亦承乾、嘉之風而演進,仍以漢學相高,一涉宋、明心性之談,則相率而嗤之矣。

     《近儒學術統系論》:“理學而外,則詩文之學,在順、康、雍、乾之間,亦各成派别。

    然雕蟲小技,其宗派不足言,其有派别可言者,則宋學之外厥惟漢學。

    漢學以治經為主,考經學之興,始于顧炎武、張爾岐。

    顧、張二公,均以壯志未伸,假說經以自遣。

    毛大可解《易》說《禮》,多述仲兄錫齡之言。

    閻若璩少從詞人遊,繼治地學,與顧祖禹、黃儀、胡渭相切磋。

    胡渭治《易》,多本黃宗羲。

    張弨與炎武友善,吳玉搢與弨同裡,故均通小學。

    吳江陳啟源與朱鶴齡偕隐,并治《毛詩》《三傳》。

    厥後大可《毛詩》之學,傳于範家相。

    鶴齡《三傳》之學,傳于張尚瑗。

    若璩《尚書》之學,傳于馮景。

    又吳江王錫闡、潘柽章,雜治史乘,尤工曆數,柽章弟耒,受數學于錫闡,兼從炎武受經。

    秀水朱彜尊,亦從炎武問故,然所得均淺狹。

    ……别有宣城梅文鼎,殚精數學,鄂人劉湘奎、閩人陳萬策,均受業其門。

    文鼎之孫瑴成,世其家學。

    泰州陳厚耀,亦得梅氏之傳,而曆數之學漸顯。

    ……武進臧琳,閉門窮經,研覃奧義,根究故訓,是為漢學之始。

    東吳惠周惕,作《詩說》《易傳》,其子士奇繼之,作《易說》《春秋傳》。

    棟承祖父之業,始确宗漢诂,所學以掇拾為主,扶植微學,笃信而不疑。

    厥後掇拾之學,傳于餘蕭客;《尚書》之學,則江聲得其傳。

    故餘、江之書,言必稱師。

    江藩受業于蕭客,作《周易述補》,以續惠棟之書。

    藩居揚州,由是鐘懷、李宗泗、徐複之流,均聞風興起。

    ……先是徽歙之地,有汪绂、江永,上承施璜、吳慎之緒,精研理學,兼尚躬行,然即物窮理,師考亭格物之說,又精于《三禮》。

    永學尤博,于聲律、音韻、曆數之學,均深思獨造,長于比勘。

    金榜從永受學,獲窺禮堂論贊之緒,學特長于《禮》。

    戴震之學亦出于永,然發揮光大,曲證旁通,以小學為基,以典章為輔,而曆數、音韻、水地之學,鹹實事求是,以求其原。

    于宋學之誤民者,亦排擊防閑不少懈。

    徽歙之士,或遊其門,或私淑其學,各得其性之所近,以實學自鳴。

    由是治數學者,前有汪萊,後有洪梧;治韻學者,前有洪榜,後有江有诰;治《三禮》者,則有淩廷堪及三胡。

    程瑤田亦深《三禮》,兼通數學,辨物正名,不愧博物之君子,此皆守戴氏之傳者也。

    及戴氏施教燕京,而其學益遠被。

    聲音訓故之學,傳于金壇段玉裁,而高郵王念孫所得尤精;典章制度之學,傳于興化任大椿。

    而李惇、劉台拱、汪中,均與念孫同裡。

    台拱治宋學,上探朱、王之傳,中兼治詞章,雜治史籍,及從念孫遊,始專意說經。

    顧九苞與大椿同裡,備聞其學,以授其子鳳毛。

    焦循少從鳳毛遊,時淩廷堪亦居揚州,與循友善,繼治數學,與汪萊切磋尤深。

    阮元之學,亦得之焦循、淩廷堪,繼從戴門弟子遊,故所學均宗戴氏,以知新為主,不惑于陳言,然兼治校勘、金石。

    黃承吉亦友焦循,移焦氏說《易》之詞,以治小學,故以聲為綱之說浸以大昌。

    時山左經生有孔繼涵、孔巽軒,均問學戴震。

    巽軒于學尤精,兼工俪詞。

    嗣栖霞郝懿行,出阮元門,曲阜桂馥,亦從元遊,故均治小學。

    懿行治《爾雅》,承阮元之例,明于聲轉,故遠邁邢《疏》。

    又大興二朱、河間紀昀,均笃信戴震之說,後膺高位,汲引漢學之士,故戴學愈興。

    别有大興翁方綱,與阮元友善,笃嗜金石。

    河南之儒,以武億為最善,億從朱門諸客遊,兼識方綱,故說經之餘,亦兼肄金石,而金石之學遂昌。

    時江浙之間,學者亦争治考證。

    先是錫山顧棟高從李黻、方苞問故,與任啟運、陳亦韓友善,其學均雜糅漢、宋,言淆雅俗。

    而吳人何焯,以博覽著名,所學與浙西文士近。

    吳江沈彤承其學,漸以說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