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考證學派
關燈
小
中
大
滿清中葉,考據之學大興,當時号為漢學。
《近代漢學變遷論》(劉師培):“古無漢學之名,漢學之名,始于近代。
或以笃信好古,該漢學之範圍。
然治漢學者,未必盡用漢儒之說;即用漢儒之說,亦未必用以治漢儒所治之書。
是則所謂漢學者,不過用漢儒之訓故以說經,及用漢儒注書之條例以治群書耳。
” 江藩著《漢學師承記》,自康、雍至嘉慶間,學者略備。
而道、鹹以來之學者,其學派亦多演自乾、嘉,迄今猶有盛稱漢學者,其淵源不可不考也。
劉師培著《近儒學術統系論》,先舉清國初之理學,後述雍、乾以降之經學,于各地方之風氣,條分縷析,頗簡而要。
茲分錄之,以見清代學術變遷之概。
蓋清初諸大儒,學行兼崇,固不分所謂漢、宋。
《近儒學術統系論》:“明清之交,以浙學為最盛。
黃宗羲授學蕺山,而象數之學兼宗漳浦,文獻之學遠溯金華先哲之傳,複兼言禮制,以矯空疏。
傳其學者數十人,以四明二萬為最著;而象數之學則傳于查慎行。
又沈畇、張履祥亦授學蕺山。
沈畇與應謙相切磋,黜王崇朱,刻苦自厲。
而履祥之傳較遠,其别派則為向璇。
呂留良從宗羲、履祥遊,所學略與履祥近,排斥餘姚,若放淫辭。
傳其學者,浙有嚴鴻逵,湘人有曾靜,再傳而至張熙。
及文獄誕興,而其學遂泯。
别有沈國模、錢德洪、史孝鹹,承海門石梁之緒,以覺悟為宗,略近禅學。
宗羲雖力摧其語,然沈氏弟子有韓當、邵曾可、勞史。
邵氏世傳其學,至于廷采,其學不衰。
時東林之學有高愈、高世泰、顧培,上承泾陽、梁溪之傳,講學錫山。
寶應朱澤沄,從東林子弟遊,兼承鄉賢劉靜之之學,亦确宗紫陽。
王茂竑繼之,其學益趨于征實。
又吳人朱用純、張夏、彭珑,歙人施璜、吳慎,亦笃守高、顧之學。
順、康以降,其學亦衰。
……孫奇逢講學百泉,持朱、陸之平,弟子尤衆,以耿介、張沐為最著。
湯斌之學,亦出于奇逢,然所志則與奇逢異。
……李颙講學關中,指心立教。
然關中之士,若王山史、李天生,皆敦崇實學。
及顧炎武流寓華陰,以躬行禮教之說,倡導其民,故受學于颙者,若王爾緝之流,均改宗紫陽。
颙曾施教江南,然南人鮮宗其學,故其學亦失傳。
……博野顔元,以實學為倡,精研禮、樂、兵、農。
蠡縣李塨,初受學毛大可,繼從元說,故所學較元尤博。
大興王源,初喜談兵,與魏禧、劉繼莊友善,好為縱橫之談。
繼亦受學于元,故持論尤高。
及元遊豫省,而顔學被于南;塨寓秦中,而顔學播于西;及江浙之士,亦間宗其學。
然一傳以後,其學驟衰。
惟江甯程廷祚,私淑顔、李,近人德清戴望,亦表彰顔、李之書。
舍是,傳其學者鮮矣。
……太倉陸世儀,幼聞幾社諸賢之論,頗留心經世之術,繼受學馬負圖,兼好程朱理學。
陳言夏亦言經世,與世儀同,世儀講學蘇松間,當時鮮知其學。
厥後吳江陸燿、宜興儲大文、武進李兆洛,蓋皆聞世儀之風而興起者,故精熟民生利病,而辭無迂遠……贛省之間,南宋以降,學風漸衰。
然道原之博聞,陸、王之學術,歐、曾、王氏之古文,猶有存者,故易堂九子均好古文。
三魏從王源、劉繼莊遊,兼喜論兵,而文辭亦縱橫,惟謝秋水學宗紫陽,與陸、王異派。
及雍、乾之間,李黻起于臨川,确宗陸學,兼侈博聞,喜為古文詞,蓋合贛學三派為一途。
粵西謝濟世,黨于李黻,亦崇陸黜朱,然鹹植躬嚴正,不屈于威武。
瑞金羅台山,早言經世,亦工說經,及伊郁莫伸,乃移治陸、王之學,兼信釋典,合淨土禅宗為一。
吳人彭尺木、薛湘文、汪大紳,從台山遊,即所學亦相近,惟羅學近心齋、卓吾。
彭、汪以下,多宅心清淨,由是吳中學派,多合儒、佛為一談。
至嘉、道之際,猶有江沅,實則贛學之支派也。
……閩中之學,自漳浦以象數施教,李光地襲其唾餘,兼通律呂音韻,又說經近宋、明,析理宗朱子,卒以緻身貴顯。
光地之弟光坡,作《禮記述注》,其子鐘倫,亦作《周禮訓纂》,蓋承四明萬氏之學。
楊名時受學光地,略師其旨以說經,而律呂音韻之奧,惟傳于王蘭生。
又閩人蔡世遠,喜言朱學,亦自謂出于光地。
雷受業于世遠,兼從方苞問禮,然所學稍實,不欲曲學媚世,以直聲著聞……自此以外,則湘有王夫之,論學确宗橫渠,兼信紫陽,與餘姚為敵,亦雜治經史百家。
蜀有唐甄,論學确宗陸、王,尤
《近代漢學變遷論》(劉師培):“古無漢學之名,漢學之名,始于近代。
或以笃信好古,該漢學之範圍。
然治漢學者,未必盡用漢儒之說;即用漢儒之說,亦未必用以治漢儒所治之書。
是則所謂漢學者,不過用漢儒之訓故以說經,及用漢儒注書之條例以治群書耳。
” 江藩著《漢學師承記》,自康、雍至嘉慶間,學者略備。
而道、鹹以來之學者,其學派亦多演自乾、嘉,迄今猶有盛稱漢學者,其淵源不可不考也。
劉師培著《近儒學術統系論》,先舉清國初之理學,後述雍、乾以降之經學,于各地方之風氣,條分縷析,頗簡而要。
茲分錄之,以見清代學術變遷之概。
蓋清初諸大儒,學行兼崇,固不分所謂漢、宋。
《近儒學術統系論》:“明清之交,以浙學為最盛。
黃宗羲授學蕺山,而象數之學兼宗漳浦,文獻之學遠溯金華先哲之傳,複兼言禮制,以矯空疏。
傳其學者數十人,以四明二萬為最著;而象數之學則傳于查慎行。
又沈畇、張履祥亦授學蕺山。
沈畇與應謙相切磋,黜王崇朱,刻苦自厲。
而履祥之傳較遠,其别派則為向璇。
呂留良從宗羲、履祥遊,所學略與履祥近,排斥餘姚,若放淫辭。
傳其學者,浙有嚴鴻逵,湘人有曾靜,再傳而至張熙。
及文獄誕興,而其學遂泯。
别有沈國模、錢德洪、史孝鹹,承海門石梁之緒,以覺悟為宗,略近禅學。
宗羲雖力摧其語,然沈氏弟子有韓當、邵曾可、勞史。
邵氏世傳其學,至于廷采,其學不衰。
時東林之學有高愈、高世泰、顧培,上承泾陽、梁溪之傳,講學錫山。
寶應朱澤沄,從東林子弟遊,兼承鄉賢劉靜之之學,亦确宗紫陽。
王茂竑繼之,其學益趨于征實。
又吳人朱用純、張夏、彭珑,歙人施璜、吳慎,亦笃守高、顧之學。
順、康以降,其學亦衰。
……孫奇逢講學百泉,持朱、陸之平,弟子尤衆,以耿介、張沐為最著。
湯斌之學,亦出于奇逢,然所志則與奇逢異。
……李颙講學關中,指心立教。
然關中之士,若王山史、李天生,皆敦崇實學。
及顧炎武流寓華陰,以躬行禮教之說,倡導其民,故受學于颙者,若王爾緝之流,均改宗紫陽。
颙曾施教江南,然南人鮮宗其學,故其學亦失傳。
……博野顔元,以實學為倡,精研禮、樂、兵、農。
蠡縣李塨,初受學毛大可,繼從元說,故所學較元尤博。
大興王源,初喜談兵,與魏禧、劉繼莊友善,好為縱橫之談。
繼亦受學于元,故持論尤高。
及元遊豫省,而顔學被于南;塨寓秦中,而顔學播于西;及江浙之士,亦間宗其學。
然一傳以後,其學驟衰。
惟江甯程廷祚,私淑顔、李,近人德清戴望,亦表彰顔、李之書。
舍是,傳其學者鮮矣。
……太倉陸世儀,幼聞幾社諸賢之論,頗留心經世之術,繼受學馬負圖,兼好程朱理學。
陳言夏亦言經世,與世儀同,世儀講學蘇松間,當時鮮知其學。
厥後吳江陸燿、宜興儲大文、武進李兆洛,蓋皆聞世儀之風而興起者,故精熟民生利病,而辭無迂遠……贛省之間,南宋以降,學風漸衰。
然道原之博聞,陸、王之學術,歐、曾、王氏之古文,猶有存者,故易堂九子均好古文。
三魏從王源、劉繼莊遊,兼喜論兵,而文辭亦縱橫,惟謝秋水學宗紫陽,與陸、王異派。
及雍、乾之間,李黻起于臨川,确宗陸學,兼侈博聞,喜為古文詞,蓋合贛學三派為一途。
粵西謝濟世,黨于李黻,亦崇陸黜朱,然鹹植躬嚴正,不屈于威武。
瑞金羅台山,早言經世,亦工說經,及伊郁莫伸,乃移治陸、王之學,兼信釋典,合淨土禅宗為一。
吳人彭尺木、薛湘文、汪大紳,從台山遊,即所學亦相近,惟羅學近心齋、卓吾。
彭、汪以下,多宅心清淨,由是吳中學派,多合儒、佛為一談。
至嘉、道之際,猶有江沅,實則贛學之支派也。
……閩中之學,自漳浦以象數施教,李光地襲其唾餘,兼通律呂音韻,又說經近宋、明,析理宗朱子,卒以緻身貴顯。
光地之弟光坡,作《禮記述注》,其子鐘倫,亦作《周禮訓纂》,蓋承四明萬氏之學。
楊名時受學光地,略師其旨以說經,而律呂音韻之奧,惟傳于王蘭生。
又閩人蔡世遠,喜言朱學,亦自謂出于光地。
雷受業于世遠,兼從方苞問禮,然所學稍實,不欲曲學媚世,以直聲著聞……自此以外,則湘有王夫之,論學确宗橫渠,兼信紫陽,與餘姚為敵,亦雜治經史百家。
蜀有唐甄,論學确宗陸、王,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