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學校教育
關燈
小
中
大
之簡冊,貯之書院,掌之學官,傳之永久。
又将招緻四方之善讀書而能好古者,以充學舍,厚其廪饩,而以時親課讀之。
……讀書之法,經為主,史副之。
《四書》本經、《孝經》,此童而習之者。
外此,則先之以《五經》,其次如《左傳》之淹博,《公》《穀》之精微,《儀禮》之謹嚴,《周禮》之廣大,《爾雅》辨晰毫芒,大至無外而細入無間。
此十三經者,阙其一,即如手足之不備,而不可以成人者也。
至于史,則先《史記》,次《前漢書》,次《後漢書》。
此三史者,亦阙一不可。
讀本紀,可以知一代興亡盛衰之由;讀年表世家,可以知大臣創業立功之所自;讀列傳,可以知人臣邪正公私,即以關系國家得失利害之分;讀忠孝、節義、隐逸、儒林、文學、方伎等傳,可以知各成其德,各精其業,以各造其極,而得其或顯當時、或傳後世之故;讀匈奴、大宛、南夷、西域諸傳,可以知安内攘外、柔遠綏邊、恩威各得之用;讀天官、律曆、五行諸書志,可以觀天,而并可以知天人相感之原;讀河渠、地理、溝洫、郡國諸書志,可以察地,而并可以知險要之機;讀禮樂、郊祀、儀衛、輿服等書志,可以知典禮掌故之因革,而有所參訂;讀藝文、經籍等志,可以知七略、九種、四部、六庫著作之源流,而有所考稽;讀平準、食貨諸書志,可以知出入取予、制節謹度之大要,而有所規鑒;讀刑法、兵營等志,可以知賞罰、征伐、懲惡、勸善、讨罪、立功之大法,而有所折衷。
此讀史之大要也。
……讀《左傳》,以《史記》副之;讀《公羊》《穀梁》《儀禮》《周官》《爾雅》,而以前後兩《漢》副之。
十三經與三史既讀,此外如《家語》《國語》《國策》《離騷》《文選》《老》《莊》《荀》《列》《管》《韓》,以及漢、唐、宋、元人之文集,與《三國志》《晉書》以下諸史,參讀參看,擇其尤精粹者讀之,其餘則分日記覽。
……如借書院為納交聲氣之地,觞酒酬酢,慶賀往還,遊蕩門外,招搖市中,是尤不肖之甚,贻羞書院,恥笑士林,此使者之所深惡,毋過吾門也。
” 其後如阮元之創诂經精舍及學海堂, 《阮文達公傳》(劉毓崧):“所至必以興學教士為急,在浙江則立诂經精舍,在廣東則立學海堂,選諸生知務實學者肄業其中,士習蒸蒸日上,至今官兩省者皆奉為矩矱。
” 《先正事略》:“阮元為浙江巡撫時,立诂經精舍,祀許叔重、鄭康成兩先生,延王述庵、孫淵如主講席,選高材生讀書其中。
課以經史疑義及小學、天文、地理、算法,許各搜讨書傳條對,不用扃試糊名法,刻其文尤雅者曰《诂經精舍集》。
不十年,上舍士緻身通顯及撰述成一家言者,不可殚數,東南人才稱極盛焉。
”“調兩廣總督,立學海堂,以經古學課士,如在浙江時。
” 黃體芳之建南菁書院, 《黃先生以周墓志銘》(缪荃孫):“黃漱蘭侍郎視學江蘇,建南菁講舍,延先生主講。
先生教以博文約禮,實事求是。
”“宗湘文觀察建辨志精舍于甯波,請先生定其名義規制,而專課經學,著錄弟子千餘人。
” 以及俞樾、劉熙載、朱一新等之掌教各書院, 《俞先生樾行狀》(缪荃孫):“先生曆主講蘇州紫陽、上海求志、德清清溪、歸安龍湖等書院,而主杭州诂經精舍至三十一年,為曆來所未有。
其課諸生,一禀阮文達公成法,王侍郎昶、孫觀察星衍兩先生之緒,至先生複起而振之。
兩浙知名之士,承聞訓迪、蔚為通材者,不可勝數。
” 《劉融齋中允别傳》(蕭穆):“其主講龍門書院,與諸生講習,終日不倦。
每五日,必一一問其所讀何書、所學何事,黜華崇實,祛惑存真,嘗午夜周覽諸生寝室,其嚴密如是。
” 《朱君一新别傳》(金武祥):“粵督張香濤尚書,延為肇慶府端溪書院山長,複延入廣州,為廣雅書院山長。
廣雅規模宏大,張公所新建者,儲書甚富,山長專課諸生以經訓性理及史事詞章有用之學,兩廣東西高才生鹹請業。
” 皆以博習經史詞章為主,與專試時文之書院固不同,亦與講求理學之書院異趣焉。
書院之外,有社學、義學等,則為教育幼童及孤貧者而設。
《清通考》:“康熙九年,令各直省置社學社師,凡府、州、縣每鄉置社學一,選擇文藝通曉、行誼謹厚者,考充社師,免其徭役,給饩廪優膳,學政按臨日,造姓名冊,申報考察。
”“五十四年,谕直隸巡撫趙宏燮,畿輔之地,乃王化所先,宜于窮鄉
又将招緻四方之善讀書而能好古者,以充學舍,厚其廪饩,而以時親課讀之。
……讀書之法,經為主,史副之。
《四書》本經、《孝經》,此童而習之者。
外此,則先之以《五經》,其次如《左傳》之淹博,《公》《穀》之精微,《儀禮》之謹嚴,《周禮》之廣大,《爾雅》辨晰毫芒,大至無外而細入無間。
此十三經者,阙其一,即如手足之不備,而不可以成人者也。
至于史,則先《史記》,次《前漢書》,次《後漢書》。
此三史者,亦阙一不可。
讀本紀,可以知一代興亡盛衰之由;讀年表世家,可以知大臣創業立功之所自;讀列傳,可以知人臣邪正公私,即以關系國家得失利害之分;讀忠孝、節義、隐逸、儒林、文學、方伎等傳,可以知各成其德,各精其業,以各造其極,而得其或顯當時、或傳後世之故;讀匈奴、大宛、南夷、西域諸傳,可以知安内攘外、柔遠綏邊、恩威各得之用;讀天官、律曆、五行諸書志,可以觀天,而并可以知天人相感之原;讀河渠、地理、溝洫、郡國諸書志,可以察地,而并可以知險要之機;讀禮樂、郊祀、儀衛、輿服等書志,可以知典禮掌故之因革,而有所參訂;讀藝文、經籍等志,可以知七略、九種、四部、六庫著作之源流,而有所考稽;讀平準、食貨諸書志,可以知出入取予、制節謹度之大要,而有所規鑒;讀刑法、兵營等志,可以知賞罰、征伐、懲惡、勸善、讨罪、立功之大法,而有所折衷。
此讀史之大要也。
……讀《左傳》,以《史記》副之;讀《公羊》《穀梁》《儀禮》《周官》《爾雅》,而以前後兩《漢》副之。
十三經與三史既讀,此外如《家語》《國語》《國策》《離騷》《文選》《老》《莊》《荀》《列》《管》《韓》,以及漢、唐、宋、元人之文集,與《三國志》《晉書》以下諸史,參讀參看,擇其尤精粹者讀之,其餘則分日記覽。
……如借書院為納交聲氣之地,觞酒酬酢,慶賀往還,遊蕩門外,招搖市中,是尤不肖之甚,贻羞書院,恥笑士林,此使者之所深惡,毋過吾門也。
” 其後如阮元之創诂經精舍及學海堂, 《阮文達公傳》(劉毓崧):“所至必以興學教士為急,在浙江則立诂經精舍,在廣東則立學海堂,選諸生知務實學者肄業其中,士習蒸蒸日上,至今官兩省者皆奉為矩矱。
” 《先正事略》:“阮元為浙江巡撫時,立诂經精舍,祀許叔重、鄭康成兩先生,延王述庵、孫淵如主講席,選高材生讀書其中。
課以經史疑義及小學、天文、地理、算法,許各搜讨書傳條對,不用扃試糊名法,刻其文尤雅者曰《诂經精舍集》。
不十年,上舍士緻身通顯及撰述成一家言者,不可殚數,東南人才稱極盛焉。
”“調兩廣總督,立學海堂,以經古學課士,如在浙江時。
” 黃體芳之建南菁書院, 《黃先生以周墓志銘》(缪荃孫):“黃漱蘭侍郎視學江蘇,建南菁講舍,延先生主講。
先生教以博文約禮,實事求是。
”“宗湘文觀察建辨志精舍于甯波,請先生定其名義規制,而專課經學,著錄弟子千餘人。
” 以及俞樾、劉熙載、朱一新等之掌教各書院, 《俞先生樾行狀》(缪荃孫):“先生曆主講蘇州紫陽、上海求志、德清清溪、歸安龍湖等書院,而主杭州诂經精舍至三十一年,為曆來所未有。
其課諸生,一禀阮文達公成法,王侍郎昶、孫觀察星衍兩先生之緒,至先生複起而振之。
兩浙知名之士,承聞訓迪、蔚為通材者,不可勝數。
” 《劉融齋中允别傳》(蕭穆):“其主講龍門書院,與諸生講習,終日不倦。
每五日,必一一問其所讀何書、所學何事,黜華崇實,祛惑存真,嘗午夜周覽諸生寝室,其嚴密如是。
” 《朱君一新别傳》(金武祥):“粵督張香濤尚書,延為肇慶府端溪書院山長,複延入廣州,為廣雅書院山長。
廣雅規模宏大,張公所新建者,儲書甚富,山長專課諸生以經訓性理及史事詞章有用之學,兩廣東西高才生鹹請業。
” 皆以博習經史詞章為主,與專試時文之書院固不同,亦與講求理學之書院異趣焉。
書院之外,有社學、義學等,則為教育幼童及孤貧者而設。
《清通考》:“康熙九年,令各直省置社學社師,凡府、州、縣每鄉置社學一,選擇文藝通曉、行誼謹厚者,考充社師,免其徭役,給饩廪優膳,學政按臨日,造姓名冊,申報考察。
”“五十四年,谕直隸巡撫趙宏燮,畿輔之地,乃王化所先,宜于窮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