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學校教育
關燈
小
中
大
“乾隆元年,命免舉貢生員雜色差徭。
是時各省有令生員充當總甲圖書之役者,奉谕:嗣後舉貢生員等,着概行免派雜差,俾得專心肄業。
倘于本戶之外,别将族人借名濫充,仍将本生按律治罪。
” 學校之外,有書院,亦沿宋、明之制, 《清會典》:“京師設立金台書院,每年動撥直隸正項銀兩,以為師生膏火,由布政司詳請總督報銷。
直省省城設立書院,直隸曰蓮池,山東曰泺源,山西曰晉陽,河南曰大梁,江蘇曰鐘山,江西曰豫章,浙江曰敷文,福建曰鳌峰,湖北曰江漢,湖南曰嶽麓、曰城南,陝西曰關中,甘肅曰蘭山,四川曰錦江,廣東曰端溪、曰粵秀,廣西曰秀峰、曰宣城,雲南曰五華,貴州曰貴山,皆奉旨賜帑,贍給師生膏火。
奉天曰沈陽,酌撥每學學田租銀為膏火,令有志向上無力就師各生,入院肄業。
書院師長,由督撫學臣,不分本省鄰省已仕未仕,擇經明行修足為多士模範者,以禮聘請。
” 而其性質蓋有區别。
清初,各地方書院,猶尚講學,如二曲之于關中, 《二曲集·曆年紀略》:“康熙十二年,總督鄂善修複關中書院,肅币聘先生講學。
先生登座,公與撫軍、藩臬以下,抱關、擊柝以上,及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衆,環階席而侍聽者,幾千人。
先生立有學規會約,約束禮義,整肅身心。
三月之内,一再舉行,鼓蕩摩厲,士習丕變。
” 習齋之于漳南, 《顔氏學記》(戴望):“肥南有漳南書院,邑人郝文燦請先生往設教,三聘始往。
為立規制甚宏,從遊者數十人,遠近翕然。
” 張、蔡之于鳌峰, 《先正事略》(李元度):“儀封張清恪公伯行,嘗建請見書院,與鄉人士講明正學。
”“所至必修建書院學舍,閩士肖公象,祀于鳌峰。
” 《蔡公世遠墓志銘》(方苞):“儀封張清恪公撫閩,延公父璧,主鳌峰書院,而招公入使院,共訂先儒遺書。
”“公丁父艱歸,大府複以鳌峰屬公。
公尚氣節,敦行孝弟,好語經濟,而一本于誠信。
由是閩士慨然盛興于正學,而知記誦辭章之為末也。
” 沈、史之于姚江, 《姚江書院志》:“姚江講學之盛,前稱徐、錢,後稱沈、史。
”“沈求如先生國模,字叔則,餘姚人。
崇祯末,與念台劉子會講證人社。
劉子死節,哭之恸,自謂後死,作人明道之意益笃,使門人重繕義學,月旦臨講,曰陵谷變遷,惟學庶留人心不死。
”“史拙修先生孝鹹,衣冠言動,一準儒者,醇潔之士多歸之。
沈先生卒,拙修先生主書院,和平光霁,以名教為宗主。
家貧,日食一粥,泊如也。
” 皆明代講學之書院之法也。
雍正中,直省皆建書院, 《清通考》:“雍正十一年,命直省省城設立書院,各賜帑金千兩,為營建之費。
谕内閣:各省學政之外,地方大吏,每有設立書院,聚集生徒講誦肄業者,但實有裨益者少,浮慕虛名者多。
近見各省大吏,漸知崇尚實政,不事沽名邀譽之為,而讀書應舉者,亦頗能屏去嚣浮奔競之習。
則建立書院,擇一省文行兼優之士,讀書其中,使之朝夕講誦,整躬勵行,有所成就,俾遠近士子觀感奮發,亦興賢育才之一道也。
督撫駐劄之所,為省會之地,着該督撫商酌奉行,各賜帑金一千兩。
将來士子群聚讀書,須預為籌畫,資其膏火,以垂永久。
其不足者,在于存公銀内支用。
封疆大臣等,并有化導士子之職,各宜殚心奉行,黜浮崇實,以廣國家菁莪棫樸之化。
則書院之設,于士習文風,有裨益而無流弊,乃朕之所厚望也。
” 以屏去浮嚣、杜絕流弊為宗旨。
故主之者不複講學,第以考試帖括,頒布膏火而已。
袁枚《書院議》謂上之人,挾區區禀假,以震動黜陟之,謂能教士,實中當時之弊。
《書院議》:“民之秀者,已升之學矣;民之尤秀者,又升之書院。
升之學者,歲有饩;升之書院者,月有饩,此育才者甚盛意也。
然士貧者多,富者少,于是求名賒而謀食殷。
上之人探其然也,則又挾區區之禀假,以震動黜陟之,而自謂能教士,嘻,過矣!” 然如鄂爾泰教滇士以讀書,亦未始無勸學之用。
《征滇士入書院敕》(鄂爾泰):“滇舊有書院,使者分為三舍,課其優绌,以高下其廪饩。
然使者竊憂之,慮其應上者之鮮實心,而操之無具,故奇才異能之士未嘗數數睹也。
……使者先已置二十一史諸書于院中,學者尚未及讀,至是複取架上十三經及周秦以來之書若幹部,各用圖書印記,注
是時各省有令生員充當總甲圖書之役者,奉谕:嗣後舉貢生員等,着概行免派雜差,俾得專心肄業。
倘于本戶之外,别将族人借名濫充,仍将本生按律治罪。
” 學校之外,有書院,亦沿宋、明之制, 《清會典》:“京師設立金台書院,每年動撥直隸正項銀兩,以為師生膏火,由布政司詳請總督報銷。
直省省城設立書院,直隸曰蓮池,山東曰泺源,山西曰晉陽,河南曰大梁,江蘇曰鐘山,江西曰豫章,浙江曰敷文,福建曰鳌峰,湖北曰江漢,湖南曰嶽麓、曰城南,陝西曰關中,甘肅曰蘭山,四川曰錦江,廣東曰端溪、曰粵秀,廣西曰秀峰、曰宣城,雲南曰五華,貴州曰貴山,皆奉旨賜帑,贍給師生膏火。
奉天曰沈陽,酌撥每學學田租銀為膏火,令有志向上無力就師各生,入院肄業。
書院師長,由督撫學臣,不分本省鄰省已仕未仕,擇經明行修足為多士模範者,以禮聘請。
” 而其性質蓋有區别。
清初,各地方書院,猶尚講學,如二曲之于關中, 《二曲集·曆年紀略》:“康熙十二年,總督鄂善修複關中書院,肅币聘先生講學。
先生登座,公與撫軍、藩臬以下,抱關、擊柝以上,及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衆,環階席而侍聽者,幾千人。
先生立有學規會約,約束禮義,整肅身心。
三月之内,一再舉行,鼓蕩摩厲,士習丕變。
” 習齋之于漳南, 《顔氏學記》(戴望):“肥南有漳南書院,邑人郝文燦請先生往設教,三聘始往。
為立規制甚宏,從遊者數十人,遠近翕然。
” 張、蔡之于鳌峰, 《先正事略》(李元度):“儀封張清恪公伯行,嘗建請見書院,與鄉人士講明正學。
”“所至必修建書院學舍,閩士肖公象,祀于鳌峰。
” 《蔡公世遠墓志銘》(方苞):“儀封張清恪公撫閩,延公父璧,主鳌峰書院,而招公入使院,共訂先儒遺書。
”“公丁父艱歸,大府複以鳌峰屬公。
公尚氣節,敦行孝弟,好語經濟,而一本于誠信。
由是閩士慨然盛興于正學,而知記誦辭章之為末也。
” 沈、史之于姚江, 《姚江書院志》:“姚江講學之盛,前稱徐、錢,後稱沈、史。
”“沈求如先生國模,字叔則,餘姚人。
崇祯末,與念台劉子會講證人社。
劉子死節,哭之恸,自謂後死,作人明道之意益笃,使門人重繕義學,月旦臨講,曰陵谷變遷,惟學庶留人心不死。
”“史拙修先生孝鹹,衣冠言動,一準儒者,醇潔之士多歸之。
沈先生卒,拙修先生主書院,和平光霁,以名教為宗主。
家貧,日食一粥,泊如也。
” 皆明代講學之書院之法也。
雍正中,直省皆建書院, 《清通考》:“雍正十一年,命直省省城設立書院,各賜帑金千兩,為營建之費。
谕内閣:各省學政之外,地方大吏,每有設立書院,聚集生徒講誦肄業者,但實有裨益者少,浮慕虛名者多。
近見各省大吏,漸知崇尚實政,不事沽名邀譽之為,而讀書應舉者,亦頗能屏去嚣浮奔競之習。
則建立書院,擇一省文行兼優之士,讀書其中,使之朝夕講誦,整躬勵行,有所成就,俾遠近士子觀感奮發,亦興賢育才之一道也。
督撫駐劄之所,為省會之地,着該督撫商酌奉行,各賜帑金一千兩。
将來士子群聚讀書,須預為籌畫,資其膏火,以垂永久。
其不足者,在于存公銀内支用。
封疆大臣等,并有化導士子之職,各宜殚心奉行,黜浮崇實,以廣國家菁莪棫樸之化。
則書院之設,于士習文風,有裨益而無流弊,乃朕之所厚望也。
” 以屏去浮嚣、杜絕流弊為宗旨。
故主之者不複講學,第以考試帖括,頒布膏火而已。
袁枚《書院議》謂上之人,挾區區禀假,以震動黜陟之,謂能教士,實中當時之弊。
《書院議》:“民之秀者,已升之學矣;民之尤秀者,又升之書院。
升之學者,歲有饩;升之書院者,月有饩,此育才者甚盛意也。
然士貧者多,富者少,于是求名賒而謀食殷。
上之人探其然也,則又挾區區之禀假,以震動黜陟之,而自謂能教士,嘻,過矣!” 然如鄂爾泰教滇士以讀書,亦未始無勸學之用。
《征滇士入書院敕》(鄂爾泰):“滇舊有書院,使者分為三舍,課其優绌,以高下其廪饩。
然使者竊憂之,慮其應上者之鮮實心,而操之無具,故奇才異能之士未嘗數數睹也。
……使者先已置二十一史諸書于院中,學者尚未及讀,至是複取架上十三經及周秦以來之書若幹部,各用圖書印記,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