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康乾諸帝之于文化
關燈
小
中
大
慮三百餘名。
該書至乾隆四十七年告竣,總計存書三千四百五十七部、七萬九千七十卷,存目六千七百六十六部、九萬三千五百五十六卷。
所謂存書,乃著錄于四庫者,存目,乃僅錄其書目而已。
” 其内容凡分六種。
《清朝全史》:“四庫館編纂之主旨,采六種方法:第一為敕撰本,自清初以至乾隆時,依敕旨所編纂者。
第二内府本,乃康熙以來自宮廷收藏者,凡經、史、子、集存書,約三百二十六部;存目,凡三百六十七部。
第三《永樂大典》本,存書存目,凡五百餘種。
其著名于當時者,如《舊五代史》《續資治通鑒長編》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《嶺外代答》《諸蕃志》《宋朝事實》等。
第四為各省采進本,命總督巡撫等進獻其地方遺書,采書最多者為浙江,最少者為廣東,湖北、湖南、山西、陝西次之。
據浙江采集遺書總錄,總數四千五百二十三種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五卷,别分卷者二千九十二冊。
第五私人進獻本,系當時著名之藏書家所進獻。
知名于清初者,如浙江甯波範氏之天一閣、慈溪鄭氏之二老閣、杭州趙氏之小山堂、嘉興項氏之天籁閣、朱氏之曝書亭、江蘇常熟錢氏之述古樓、昆山徐氏之傳是樓等。
四庫館令此等藏書家之子孫進獻之,約以進獻之書,謄寫後,即付還。
因之地方藏書家進獻頗多,一人送到五百餘種以上者,朝廷各賞《圖書集成》一部;百種以上者,賜以初印之《佩文韻府》一部。
第六通行本,乃世間流行之書籍。
約以上各端,乾隆之編纂《四庫全書》,在支那書籍之搜集史上,實為空前之偉觀。
” 同時繕錄七部,分貯于文淵、文源、文溯、文津、文彙、文宗、文瀾七閣,淵、源、津、溯,稱内廷四閣,彙、宗、瀾,稱江、浙三閣。
嗜奇好學之士,準其赴閣檢視抄錄。
《清朝全史》:“乾隆帝編纂《四庫全書》,造文淵閣于北京紫禁城内,造文源閣于圓明園,文溯閣于奉天,文津閣于塞外之熱河,為貯藏之所,此稱内廷四閣。
文淵閣建造式,仿浙江範氏天一閣為之,當全書告成之後,又命起文彙閣于江蘇揚州之大觀堂,文宗閣于鎮江金山寺,文瀾閣于浙江杭州聖因寺之行宮,亦各藏《四庫全書》一部,此稱江、浙三閣,凡七閣。
閣既成,帝曰:我國荷承休命,重熙累洽,同軌同文,所謂禮樂百年而後興,此其時也。
又謂朕搜集四庫之書,非徒博右文之名,以示其得意焉。
内廷四閣,非特别之資格與得許可者不準閱覽;江、浙三閣,聽學者得閱覽抄錄。
七閣之中,今日尚俨然存者,惟文津、文淵、文溯三閣,他如文宗、文彙二閣,亡于太平之兵亂,圓明園文源閣毀于火,文瀾閣亦多有散亡雲。
” 此則滿清高宗對于中國文化之偉業也。
然而清高宗之修《四庫全書》,同時有保存文化及摧殘文化之兩方面。
古書之湮佚者,固賴此舉而複彰;而名人著述之極有關系者,又因茲舉而銷毀焉。
此世之所以不滿于高宗也。
《檢論·哀焚書》:“滿洲乾隆三十九年,既開四庫館,下诏求書,命有觸忌諱者毀之。
四十一年,江西巡撫海成獻應毀禁書八千餘通,傳旨褒美,督他省摧燒益急,自爾獻媚者蜂起。
初下诏時,切齒于明季野史,其後四庫館議,雖宋人言遼、金、元,明人言元,其議論偏謬尤甚者,一切拟毀。
及明隆慶以後諸将相獻臣所著奏議文錄,若高拱[2]、張居正[3]、申時行[4]、葉向高[5]、高攀龍[6]、鄒元标[7]、楊漣[8]、左光鬥[9]、缪昌期[10]、熊廷弼[11]、孫承宗[12]、倪元璐[13]、盧象昇[14]、孫傳庭[15]、姚希孟[16]、馬世奇[17]諸家,絲袠寸劄,靡不爇,雖茅元儀《武備志》不免于火[18]。
厥在晚明,當弘光、隆武,則袁繼鹹[19]、黃道周[20]、金聲[21],當永曆及魯王監國,則錢肅樂[22]、張肯堂[23]、國維[24]、煌言[25]。
自明之亡,一二大儒,孫氏則《夏峰集》,顧氏則《亭林集》《日知錄》,黃氏則《行朝錄》《南雷文定》,及諸文士侯、魏、邱、彭所撰述,皆以诋觸見燼。
其後紀昀等作提要,孫、顧諸家稍複入錄,而頗去其貶文。
或曰:朱、邵數君子實左右之。
然隆慶以後,至于晚明将相獻臣所著,僅有孑遺矣。
其他遺聞轶事,皆前代逋臣所錄,非得于口耳傳述,而被焚毀者,不可勝數也。
由是觀之,夷德之戾,雖五胡、金、元,抑猶有可以末減者耶!” 《清朝全史》:“在編纂《四庫全書》谕旨前後,又布一禁書令,甚可注意。
禁書者,即明代關于滿洲祖先之著述,據帝之谕旨,此等逆書,不合于本朝一統之旨,勿使行于世。
蓋文弱之漢人,被北人驅逐時,借文學以發抒不平之氣,為唯一之武器,其著述之數極多,帝此時不僅欲一掃此種明末之紀錄,并思将其正史一切付諸銷毀,其處置殊不公允。
此種命令,始于乾隆三十九年,至四十三年,再加二年之期限,至四十六年,又展限一年。
據兵部報告,當時銷毀之次數,二十四回,書五百三十八種,共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部雲。
然猶以為未足,至乾隆五十三年,尚嚴谕遵行。
從大體而言,在北方諸省較完全遵行,其東南各省,未能禁絕。
” 當康熙初年,已有莊
該書至乾隆四十七年告竣,總計存書三千四百五十七部、七萬九千七十卷,存目六千七百六十六部、九萬三千五百五十六卷。
所謂存書,乃著錄于四庫者,存目,乃僅錄其書目而已。
” 其内容凡分六種。
《清朝全史》:“四庫館編纂之主旨,采六種方法:第一為敕撰本,自清初以至乾隆時,依敕旨所編纂者。
第二内府本,乃康熙以來自宮廷收藏者,凡經、史、子、集存書,約三百二十六部;存目,凡三百六十七部。
第三《永樂大典》本,存書存目,凡五百餘種。
其著名于當時者,如《舊五代史》《續資治通鑒長編》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《嶺外代答》《諸蕃志》《宋朝事實》等。
第四為各省采進本,命總督巡撫等進獻其地方遺書,采書最多者為浙江,最少者為廣東,湖北、湖南、山西、陝西次之。
據浙江采集遺書總錄,總數四千五百二十三種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五卷,别分卷者二千九十二冊。
第五私人進獻本,系當時著名之藏書家所進獻。
知名于清初者,如浙江甯波範氏之天一閣、慈溪鄭氏之二老閣、杭州趙氏之小山堂、嘉興項氏之天籁閣、朱氏之曝書亭、江蘇常熟錢氏之述古樓、昆山徐氏之傳是樓等。
四庫館令此等藏書家之子孫進獻之,約以進獻之書,謄寫後,即付還。
因之地方藏書家進獻頗多,一人送到五百餘種以上者,朝廷各賞《圖書集成》一部;百種以上者,賜以初印之《佩文韻府》一部。
第六通行本,乃世間流行之書籍。
約以上各端,乾隆之編纂《四庫全書》,在支那書籍之搜集史上,實為空前之偉觀。
” 同時繕錄七部,分貯于文淵、文源、文溯、文津、文彙、文宗、文瀾七閣,淵、源、津、溯,稱内廷四閣,彙、宗、瀾,稱江、浙三閣。
嗜奇好學之士,準其赴閣檢視抄錄。
《清朝全史》:“乾隆帝編纂《四庫全書》,造文淵閣于北京紫禁城内,造文源閣于圓明園,文溯閣于奉天,文津閣于塞外之熱河,為貯藏之所,此稱内廷四閣。
文淵閣建造式,仿浙江範氏天一閣為之,當全書告成之後,又命起文彙閣于江蘇揚州之大觀堂,文宗閣于鎮江金山寺,文瀾閣于浙江杭州聖因寺之行宮,亦各藏《四庫全書》一部,此稱江、浙三閣,凡七閣。
閣既成,帝曰:我國荷承休命,重熙累洽,同軌同文,所謂禮樂百年而後興,此其時也。
又謂朕搜集四庫之書,非徒博右文之名,以示其得意焉。
内廷四閣,非特别之資格與得許可者不準閱覽;江、浙三閣,聽學者得閱覽抄錄。
七閣之中,今日尚俨然存者,惟文津、文淵、文溯三閣,他如文宗、文彙二閣,亡于太平之兵亂,圓明園文源閣毀于火,文瀾閣亦多有散亡雲。
” 此則滿清高宗對于中國文化之偉業也。
然而清高宗之修《四庫全書》,同時有保存文化及摧殘文化之兩方面。
古書之湮佚者,固賴此舉而複彰;而名人著述之極有關系者,又因茲舉而銷毀焉。
此世之所以不滿于高宗也。
《檢論·哀焚書》:“滿洲乾隆三十九年,既開四庫館,下诏求書,命有觸忌諱者毀之。
四十一年,江西巡撫海成獻應毀禁書八千餘通,傳旨褒美,督他省摧燒益急,自爾獻媚者蜂起。
初下诏時,切齒于明季野史,其後四庫館議,雖宋人言遼、金、元,明人言元,其議論偏謬尤甚者,一切拟毀。
及明隆慶以後諸将相獻臣所著奏議文錄,若高拱[2]、張居正[3]、申時行[4]、葉向高[5]、高攀龍[6]、鄒元标[7]、楊漣[8]、左光鬥[9]、缪昌期[10]、熊廷弼[11]、孫承宗[12]、倪元璐[13]、盧象昇[14]、孫傳庭[15]、姚希孟[16]、馬世奇[17]諸家,絲袠寸劄,靡不爇,雖茅元儀《武備志》不免于火[18]。
厥在晚明,當弘光、隆武,則袁繼鹹[19]、黃道周[20]、金聲[21],當永曆及魯王監國,則錢肅樂[22]、張肯堂[23]、國維[24]、煌言[25]。
自明之亡,一二大儒,孫氏則《夏峰集》,顧氏則《亭林集》《日知錄》,黃氏則《行朝錄》《南雷文定》,及諸文士侯、魏、邱、彭所撰述,皆以诋觸見燼。
其後紀昀等作提要,孫、顧諸家稍複入錄,而頗去其貶文。
或曰:朱、邵數君子實左右之。
然隆慶以後,至于晚明将相獻臣所著,僅有孑遺矣。
其他遺聞轶事,皆前代逋臣所錄,非得于口耳傳述,而被焚毀者,不可勝數也。
由是觀之,夷德之戾,雖五胡、金、元,抑猶有可以末減者耶!” 《清朝全史》:“在編纂《四庫全書》谕旨前後,又布一禁書令,甚可注意。
禁書者,即明代關于滿洲祖先之著述,據帝之谕旨,此等逆書,不合于本朝一統之旨,勿使行于世。
蓋文弱之漢人,被北人驅逐時,借文學以發抒不平之氣,為唯一之武器,其著述之數極多,帝此時不僅欲一掃此種明末之紀錄,并思将其正史一切付諸銷毀,其處置殊不公允。
此種命令,始于乾隆三十九年,至四十三年,再加二年之期限,至四十六年,又展限一年。
據兵部報告,當時銷毀之次數,二十四回,書五百三十八種,共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部雲。
然猶以為未足,至乾隆五十三年,尚嚴谕遵行。
從大體而言,在北方諸省較完全遵行,其東南各省,未能禁絕。
” 當康熙初年,已有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