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康乾諸帝之于文化

關燈
滿清之盛,惟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;嘉、道而下,國祚衰矣。

    滿人既主中夏,為帝王者,自必習中國之文學。

    康熙諸帝,尤精力過人而事博涉。

     《清先正事略序》(曾國藩):“聖祖嘗自言,年十七八時,讀書過勞,至于咯血,而不肯少休;老耄而手不釋卷。

    臨摹名家手卷,多至萬餘;寫寺廟匾榜,多至千餘。

    蓋雖寒畯不能方其專,而天象、地輿、曆算、音樂、考禮、行師、刑律、農政,下至射禦、醫藥、奇門、壬遁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,殆無一而不通。

    ” 《清朝全史》(稻葉君山):“乾隆帝甚耽漢人之文化,禦制詩至十餘萬首,所作之多,為陸放翁所不及。

    又好鑒别書畫,嘗獲宋刻《後漢書》及九家杜注,甚愛惜之,命畫苑之供奉畫其像于書上。

    帝于書法酷愛董其昌,與康熙相似,惟帝之異于康熙者,在西洋科學知識之缺乏是也。

    ” 頌美清室者,且謂其家法轶于前代。

     《檐曝雜記》(趙翼):“本朝家法之嚴,即皇子讀書一事,已迥絕千古。

    餘内直時,屆早班之期,率以五鼓入,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,惟内府蘇喇數人往來黑暗中。

    然已隐隐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,則王子進書房也。

    天家金玉之體,日日如是。

    既入書房,作詩文,每日皆有程課,未刻畢,則又有滿洲師傅教國書,習國語及騎射等事,薄暮始休。

    ” 然清帝詩文字畫,大都南書房翰林代筆,未必盡出己手。

    聖祖之學,多李光地、梅瑴成等承其意而演述之,所謂禦纂諸書,率托名耳。

     《檢論》(章炳麟):“李光地,字晉卿,安溪人。

    治漳浦黃道周之術,善占卦。

    會康熙朝尊朱學,故以朱學名,其習業因時轉移。

    聞時貴律曆,即為章算幾何;貴訓诂,即稍稍理故書;貴文言幽眇,即皮傅《周易》與《中庸》篇,為無端崖之辭。

    然惟算術為通明,卒以是傅會得人主意,稱為名相。

    ……自光地在朝,君臣相顧歡甚,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。

    玄烨自言通八線諸術,又數假稱閩學,而光地能料量雠對,故玄烨命錄劄記進禦。

    又時時令參訂朱熹書,常曰:‘知光地者莫如朕,知朕者亦莫光地若也。

    ’” 《疇人傳》(阮元):“乙酉二月,南巡狩,李光地以撫臣扈從。

    上問宣城處士梅文鼎者今焉在?光地以在署對。

    歸時,召對禦舟中,從容垂問,至于移時,如是者三日。

    臨辭,特賜‘績學參微’四大字。

    越明年,令其孫瑴成内廷學習。

    ……瑴成肄業蒙養齋,以故數學日進,禦制《數理精蘊》《曆象考成》諸書,皆與分纂。

    ” 康、乾間,武英殿雕刻禦制欽定之書,凡經類二十六部、史類六十五部、子類三十六部、集類二十部,論者謂曆代政府刻書之多,未有若清朝者。

    然清代纂集之書,以《圖書集成》為最巨。

    其體例蓋創自陳夢雷。

     《東華錄·雍正一》:“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癸亥,谕:陳夢雷原系叛附耿精忠之人[1],皇考寬仁免戮,發往關東。

    後東巡時,以其平日稍知學問,帶回京師,交誠親王處行走。

    累年以來,招搖無忌,不法甚多,京師斷不可留。

    着将陳夢雷父子發遣邊外,陳夢雷處所存《圖書集成》一書,皆皇考指示訓誨,欽定條例,費數十年聖心,故能貫穿今古,彙合經史,天文地理,皆有圖記,下至山川草木,百工制造,海西秘法,靡不備具,洵為典籍之大觀。

    此書工猶未竣,着九卿公舉一二學問淵通之人,令其編纂竣事,原稿内有訛錯未當者,即加潤色增删。

    ” 經始于康熙中,至雍正三年始成。

     《叢書舉要》(李之鼎):“《圖書集成》共六彙編,三十二典,六千一百九部,都一萬卷,五百七十六函,五千冊,又目錄二十冊。

    此書初為陳夢雷侍皇三子誠親王所編,時在康熙三十九年也。

    四十五年四月,書成,名曰《彙編》。

    凡為彙編者六,為志三十有二,為部六千有奇。

    越十年,進呈,賜名《古今圖書集成》。

    命儒臣重加編校,十年未就。

    世宗複命蔣廷錫督在事諸臣成之,編仍其舊,志易為典。

    殿本以聚珍銅字,其圖镂銅為之者最佳。

    ” 其書雖不逮《永樂大典》之博,卷數亦僅及其半,然《永樂大典》成而未刊,則類書之印行于世者,無過于此書矣。

     康、雍兩朝,經營《圖書集成》,至乾隆朝,則編訂《四庫全書》。

    乾隆三十七年,诏求海内遺書,大興朱筠請将《永樂大典》擇取繕寫,各自為書。

    三十八年,遂命諸臣校核《永樂大典》,定名《四庫全書》。

     《四庫全書提要》:“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,大學士劉統勳等議奏,校辦《永樂大典》條例一折。

    奉旨依議,将來辦理成編時,著名《四庫全書》。

    ” 至四十七年告竣。

    計文淵閣著錄者,三千四百五十七部、七萬九千七十卷;其附于存目者,六千七百六十六部、九萬三千五百五十六卷。

     《清朝全史》:“自乾隆三十八年,開設四庫全書館,任皇室郡王及大學士為總裁,六部尚書及侍郎為副總裁。

    然實際任編纂者,乃為總纂官孫士毅、陸錫熊、紀昀三人,而紀昀之力尤多。

    分任編纂之事者,不少著名學者,如校勘《永樂大典》纂修官,有戴震、邵晉涵;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,有姚鼐、朱筠;篆隸分校官,有王念孫;總目協勘官,有任大椿;副總裁以下,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