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
關燈
小
中
大
度瞿昙金剛等;《釋無極高傳》有中印度大菩提阿難律、木叉師、迦葉師等;《釋極量傳》有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;《日照傳》有沙門戰陀般若提婆;《菩提流志傳》有天竺沙門波若屈多,亦皆有功于譯業者也。
他若神策軍正将羅好心,為般剌若之表兄;金滿郡公尉遲智嚴,為于阗國質子;以及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,為義淨證譯,均可見唐時西域僧俗來居中國者之多矣。
其西行求經者,有玄奘、 《舊唐書·僧玄奘傳》:“僧玄奘,姓陳氏,洛州偃師人。
大業末出家,博涉經論。
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,故就西域廣求異本,以參驗之。
貞觀初,随商人往遊西域。
玄奘既辯博出群,所在必為講釋論難,蕃人遠近鹹尊伏之。
在西域十七年,經百餘國,悉解其國之語,仍采其山川謠俗、土地所有,撰《西域記》十二卷。
貞觀十九年,歸至京師。
太宗見之,大悅,與之談論。
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,于弘福寺翻譯。
” 《慈恩傳》(釋慧立、彥琮):“法師于西域所得《大乘經》二百二十四部,《大乘論》一百九十二部,《上座部經律論》一十五部,《三彌底部經律論》一十五部,《彌沙塞部經律論》二十二部,《迦葉臂耶部經律論》一十七部,《法密部經律論》四十二部,《說一切有部經律論》六十七部,《因明論》三十六部,《聲論》一十三部,凡五百二十夾,六百五十七部。
” 義淨、 《續高僧傳三集》(釋道宣):“義淨,姓張氏,範陽人也。
慕玄奘之風,欲遊西域。
鹹亨二年,年三十有七,方遂發足。
初至番禺,得同志數十人,及将登舶,餘皆罷退。
淨奮勵孤行,備曆艱險,所至之境,皆洞言音。
”“經二十五年,曆三十餘國。
以天後證聖元年乙未仲夏,還至河洛,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,合五十萬頌。
” 不空, 《續高僧傳三集》:“釋不空,梵名阿目佉跋折羅,華言不空金剛。
幼失所天,随叔父觀光東國。
開元二十九年,附昆侖舶離南海,至诃陵國界,達獅子國,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。
次遊五印度境,至天寶五載還京。
” 及會甯、 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麟德年中,成都沙門會甯泛舶西遊,路經波淩國,與智賢同譯《涅槃後分》二卷,寄達交州,甯方之西域。
” 悟空等。
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釋悟空,京兆雲陽人,姓車氏。
天寶十年,随使臣西去,留健陀羅,投舍利越摩。
落發後,巡曆數年,回及龜茲,翻成《十地回向輪經》,以貞元五年己巳達京師。
” 其翻譯之規模,遠轶前代。
《舊唐書·僧玄奘傳》:“玄奘于弘福寺翻譯,敕右仆射房玄齡、太子左庶子許敬宗,廣召碩學沙門五十餘人,相助整比。
高宗在東宮,為文德太後追福,造慈恩寺及翻經院。
内出大幡,敕九部樂及京城諸寺幡蓋衆伎,送玄奘及所翻經像、諸高僧等人住慈恩寺。
顯慶元年,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甯、侍中許敬宗、中書令來濟、李義府、杜正倫、黃門侍郎薛元超等,共潤色玄奘所定之經,國子博士範義碩、太子洗馬郭瑜、弘文館學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譯。
凡成七十五部……後移于宜君山故玉華宮。
六年卒。
” 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貞觀十九年五月,奘師于弘福寺創開翻譯,召沙門慧明、靈潤等以為證義,沙門行友、玄赜等以為綴緝,沙門智證、辯機等以為錄文,沙門玄模以證梵語,沙門玄應以定字僞。
”“自前代以來,所譯經教,初從梵語,倒寫本文,次乃回之,順同此俗,然後筆人觀理文句,中間增損,多墜全言。
今所翻傳,都由奘旨,意思獨斷,出語成章,詞人随寫,即可披玩。
” 《慈恩傳》:“麟德元年,法師屬纩,嘉尚法師具錄所翻經論,合七十四部,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
” 《續高僧傳三集》:“義淨自天後久視,迄睿宗景雲,都翻出五十六部,二百三十卷。
又出《說一切有部跋窣堵》約七十八卷。
”“不空譯經,起于天寶,迄大曆六年,凡一百二十餘卷,七十七部。
” 而玄奘之論勝異邦, 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戒日王于曲女城,大會沙門、婆羅門一切異道,請奘升座,标舉論宗,命衆征核。
竟十八日,無敢問者。
王大嗟賞,施銀錢三萬、金錢一萬、上衣一百具。
仍令大臣執奘袈裟,巡衆唱言支那法師論勝,十八日來,無敢問者,并宜知之。
” 譯華為梵,尤前此所未有也。
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敕令翻《老子》五千文為梵言,以遺西域。
奘乃召諸黃巾,述其玄奧,令疊詞旨,方為翻述。
”[
他若神策軍正将羅好心,為般剌若之表兄;金滿郡公尉遲智嚴,為于阗國質子;以及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,為義淨證譯,均可見唐時西域僧俗來居中國者之多矣。
其西行求經者,有玄奘、 《舊唐書·僧玄奘傳》:“僧玄奘,姓陳氏,洛州偃師人。
大業末出家,博涉經論。
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,故就西域廣求異本,以參驗之。
貞觀初,随商人往遊西域。
玄奘既辯博出群,所在必為講釋論難,蕃人遠近鹹尊伏之。
在西域十七年,經百餘國,悉解其國之語,仍采其山川謠俗、土地所有,撰《西域記》十二卷。
貞觀十九年,歸至京師。
太宗見之,大悅,與之談論。
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,于弘福寺翻譯。
” 《慈恩傳》(釋慧立、彥琮):“法師于西域所得《大乘經》二百二十四部,《大乘論》一百九十二部,《上座部經律論》一十五部,《三彌底部經律論》一十五部,《彌沙塞部經律論》二十二部,《迦葉臂耶部經律論》一十七部,《法密部經律論》四十二部,《說一切有部經律論》六十七部,《因明論》三十六部,《聲論》一十三部,凡五百二十夾,六百五十七部。
” 義淨、 《續高僧傳三集》(釋道宣):“義淨,姓張氏,範陽人也。
慕玄奘之風,欲遊西域。
鹹亨二年,年三十有七,方遂發足。
初至番禺,得同志數十人,及将登舶,餘皆罷退。
淨奮勵孤行,備曆艱險,所至之境,皆洞言音。
”“經二十五年,曆三十餘國。
以天後證聖元年乙未仲夏,還至河洛,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,合五十萬頌。
” 不空, 《續高僧傳三集》:“釋不空,梵名阿目佉跋折羅,華言不空金剛。
幼失所天,随叔父觀光東國。
開元二十九年,附昆侖舶離南海,至诃陵國界,達獅子國,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。
次遊五印度境,至天寶五載還京。
” 及會甯、 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麟德年中,成都沙門會甯泛舶西遊,路經波淩國,與智賢同譯《涅槃後分》二卷,寄達交州,甯方之西域。
” 悟空等。
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釋悟空,京兆雲陽人,姓車氏。
天寶十年,随使臣西去,留健陀羅,投舍利越摩。
落發後,巡曆數年,回及龜茲,翻成《十地回向輪經》,以貞元五年己巳達京師。
” 其翻譯之規模,遠轶前代。
《舊唐書·僧玄奘傳》:“玄奘于弘福寺翻譯,敕右仆射房玄齡、太子左庶子許敬宗,廣召碩學沙門五十餘人,相助整比。
高宗在東宮,為文德太後追福,造慈恩寺及翻經院。
内出大幡,敕九部樂及京城諸寺幡蓋衆伎,送玄奘及所翻經像、諸高僧等人住慈恩寺。
顯慶元年,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甯、侍中許敬宗、中書令來濟、李義府、杜正倫、黃門侍郎薛元超等,共潤色玄奘所定之經,國子博士範義碩、太子洗馬郭瑜、弘文館學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譯。
凡成七十五部……後移于宜君山故玉華宮。
六年卒。
” 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貞觀十九年五月,奘師于弘福寺創開翻譯,召沙門慧明、靈潤等以為證義,沙門行友、玄赜等以為綴緝,沙門智證、辯機等以為錄文,沙門玄模以證梵語,沙門玄應以定字僞。
”“自前代以來,所譯經教,初從梵語,倒寫本文,次乃回之,順同此俗,然後筆人觀理文句,中間增損,多墜全言。
今所翻傳,都由奘旨,意思獨斷,出語成章,詞人随寫,即可披玩。
” 《慈恩傳》:“麟德元年,法師屬纩,嘉尚法師具錄所翻經論,合七十四部,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
” 《續高僧傳三集》:“義淨自天後久視,迄睿宗景雲,都翻出五十六部,二百三十卷。
又出《說一切有部跋窣堵》約七十八卷。
”“不空譯經,起于天寶,迄大曆六年,凡一百二十餘卷,七十七部。
” 而玄奘之論勝異邦, 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戒日王于曲女城,大會沙門、婆羅門一切異道,請奘升座,标舉論宗,命衆征核。
竟十八日,無敢問者。
王大嗟賞,施銀錢三萬、金錢一萬、上衣一百具。
仍令大臣執奘袈裟,巡衆唱言支那法師論勝,十八日來,無敢問者,并宜知之。
” 譯華為梵,尤前此所未有也。
《續高僧傳二集》:“敕令翻《老子》五千文為梵言,以遺西域。
奘乃召諸黃巾,述其玄奧,令疊詞旨,方為翻述。
”[