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

關燈
佛教之入中國,蟬嫣五六百年,至于隋、唐之時,遂成為極盛時代。

    隋雖短祚,特崇譯學。

    西來大德,中土僧俗,飙起雲興,赍經譯梵。

     《續高僧傳》(釋道宣):“那連提黎耶舍,隋言尊稱,北天竺烏場國人。

    天保七年,屆于京邺。

    文宣禮遇隆重,安置天平寺中,請為翻經。

    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餘夾,敕送于寺,又敕昭玄大統沙門法上等二十餘人,監掌翻譯。

    沙門法智、居士萬天懿傳語,初翻衆經五十餘卷。

    有隋禦宇,重隆三寶。

    開皇之始,梵經遙應,爰降玺書,請來弘譯。

    二年七月,住大興善寺,敕昭玄統沙門昙延等三十餘人,令對翻傳,凡前後所譯經論一十五部,八十許卷,即《菩薩見實》《月藏》《日藏》《法勝毗昙》等是也。

    并沙門僧琛、明芬、給事李道寶等度語筆受,昭玄統沙門昙延、昭玄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餘僧,監護始末。

    ”“時又有同國沙門毗尼多流支,隋言滅喜,開皇三年,于大興善寺譯《象頭精舍》《大乘總持經》二部,給事李道寶傳語,沙門法纂筆受。

    ”“阇那崛多,隋言德志,北賢豆犍陀啰國人,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屆長安,漸通華語。

    ”“有齊僧寶暹、道邃、僧昙等十人,以武平六年,采經西域,往返七載,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。

    ”“大隋受禅,暹等赍經來。

    開皇元年季冬,屆至京邑。

    ”“開皇五年,大興善寺沙門昙延等三十餘人,請敕延崛多來還京阙。

    尋敕敷譯新至梵本,或經或書,且内且外,諸有翻傳,必以崛多為主。

    ”“爾時耶舍已亡,專當元匠于大興善,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,并敕居士高天奴、高和仁兄弟等同傳梵語。

    又置十大德沙門僧休、法粲、法經、慧藏、洪遵、慧遠、法纂、僧晖、明穆、昙遷等監掌翻事,铨定宗旨。

    沙門明穆、彥琮重對梵本,再審複勘。

    ”“循曆翻譯,合三十七部,一百七十六卷。

    ”“高祖又敕崛多共西域沙門若那竭多、開府高恭、恭息都督天奴、和仁及婆羅門毗舍達等,于内史内省,翻梵古書及乾文。

    至開皇十二年,書度翻訖,合二百餘卷。

    ”“時又有達摩般若,隋言法智,本中天竺國人。

    妙善方言,執本自傳,不勞度語,譯《業報差别經》等。

    ”“達摩笈多,隋言法密,本南賢豆羅啰國人。

    開皇十年,入京。

    奉敕翻經,處之興善。

    所翻經論七部,合三十二卷。

    ” 炀帝置翻經館及翻經學士, 《續高僧傳》:“炀帝定鼎東都,敕于洛水南濱上林園内,置翻經館,撰舉翹秀,永鎮傳法。

    ”“大業二年,東都新治。

    彥琮與諸沙門詣阙朝賀,因即下敕,于洛陽上林園,立翻經館以處之。

    ”“新平林邑,所獲佛經,合五百六十四夾,一千三百五十餘部,并昆侖書多黎樹葉,有敕送館,付琮披覽。

    并使編叙目錄,以次漸翻。

    ”“時有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,妙精玄理,撰《三寶錄》一十五卷,始于周莊之初。

    上編甲子,下錄年号,并諸所翻經部卷目。

    ”“又有翻經學士泾陽劉馮,撰《内外旁通比校數法》一卷。

    ” 沙門彥琮尤精譯事, 《續高僧傳》:“釋彥琮,俗緣李氏,趙郡柏人人也。

    周武平齊,延談玄籍,敕預通道觀學士。

    ”“開皇三年,西域經至,敕琮翻譯,住大興善。

    ”“琮專尋教典,日誦萬言。

    《大品》《法華》《維摩》《楞伽》《攝論》《十地》等,皆親傳梵書,受持讀誦,每日暗閱,要周乃止。

    ”“仁壽二年,敕撰衆經目錄,乃分為五例,謂單譯、重翻、别生、疑僞、随卷有位。

    ”“尋又敕令撰《西域傳》,前後譯經合二十三部,一百許卷。

    ” 妙體梵文,以垂譯式。

    所舉八備,世多稱之焉。

     《續高僧傳》:“琮晚以所誦梵經四千餘偈十三萬言,七日一遍,用為常業。

    ”“著《辯正論》,以垂翻譯之式。

    ”“經不容易,理借名賢,常思品藻,終慚水鏡。

    兼而取之,所備者八:誠心愛法,志願益人,不憚久時,其備一也;将踐覺場,先牢戒足,不染譏惡,其備二也;筌曉三藏,義貫兩乘,不苦暗滞,其備三也;旁涉墳史,工綴典詞,不過魯拙,其備四也;襟抱平恕,器量虛融,不好專執,其備五也;耽于道術,澹于名利,不欲高衒,其備六也;要識梵言,乃閑正譯,不墜彼學,其備七也;薄閱《蒼》《雅》,粗谙篆隸,不昧此文,其備八也。

    八者備矣,方是得人。

    ” 唐代譯業,尤盛于隋。

    道宣《續高僧傳》、贊甯《高僧傳》三集,譯經篇中所載西來高僧,不下數十人: (續表) 以上皆有專傳者。

    外此如《義淨傳》有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、中印度沙門拔弩、罽賓沙門達磨難陀、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、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、居士東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