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工商進步之特征
關燈
小
中
大
》:“諸互市監各掌諸蕃交易之事,丞為之貳。
凡互市所得馬、駝、驢、牛等,各别其色,具齒歲、膚第以言于所隸州府。
” 而廣州複有市舶使, 《國史補》(李肇):“南海舶外國船也,每歲至安南、廣州。
師子國舶最大,梯上下數丈,皆積寶貨。
至則本道奏報,郡邑為之喧阗。
有蕃長為主,領市舶使籍其各物,納舶價,禁珍異。
” 《文獻通考》:“唐有市舶使,以右威衛中郎将周澤為之。
”[4]“唐代宗廣德元年,有廣州市舶使呂太一。
” 知嶺南商業尤盛于諸邊矣。
西曆九世紀,阿剌伯人伊賓戈爾他特賓(IbnKhordabeh)著一書,曰《道程及郡國志》,中述唐代商港凡四。
《伊賓戈爾他特賓所述支那貿易港考》(桑原骘藏):“唐時支那與大食之間,海上之交通,極其繁盛。
當時模哈麥特教徒之來航于支那之貿易港者尤多。
西曆九世紀之半頃,阿剌伯地理學者伊賓戈爾他特賓嘗記之于《道程及郡國志》。
此書之著作年代,頗多異說。
英國學者認為西曆八百六十四年頃之作,德國學者認為西曆八百四十六年之作,法人認為西曆八百四十四年乃至四十八年之作,要之必在西曆九世紀之半頃也。
……其書之關于支那之貿易港者,略曰:支那之最初貿易港曰龍編[5],有支那上等之鐵器、瓷器及米谷等。
次則廣府,距龍編海程約四日,陸行約二十日。
此地所産果實及野菜、小麥、大麥、米及甘蔗等甚夥。
自廣府行八日而達膠府[6]。
其地之物産,亦同于廣府。
自膠府行六日至揚州,其産物亦與前兩地相同。
此等支那之貿易港,外人皆得航行,其城市皆臨大河之口,而河水通流,亦不受潮水漲落之影響。
河中多鵝、鴨及其他之鳥類雲。
” 今人所拟定者,曰廣州,曰揚州。
于廣州,則知其地有猶太、波斯人等十餘萬。
《中國曆史研究法》(梁啟超):“九世紀時,阿剌伯人所著《中國見聞錄》[7]中一節雲,有廣府Gonfu者,為商舶荟萃地。
紀元二百六十四年[8],叛賊黃巢Punzo陷廣府,殺回、耶教徒及猶太、波斯人等十二萬。
其後有五朝争立之亂,貿易中絕。
” 于揚州,則以文宗德音證之。
知南海蕃舶,可直達揚州也。
《全唐文》卷七十五“文宗大和八年疾愈德音”:“南海蕃舶,本以慕化而來,固在接以恩仁,使其感悅。
其嶺南、福建及揚州蕃客,宜委節度觀察使常加存問。
除舶腳收市進奉外,任其往來通流,自為交易,不得重加率稅。
” 然《唐書》稱邊境走集最要者七: 《新唐書·地理志》:“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:一曰營州,入安東道。
二曰登州,海行入高麗、渤海。
三曰夏州,塞外通大同、雲中道。
四曰中受降城,入回鹘道。
五曰安西,入西域道。
六曰安南,通天竺道。
七曰廣州,通海夷道。
” 則中外之商業,亦不僅廣東番舶一途。
唐之京師,賈胡荟萃。
《通鑒》:“大曆十四年,诏回纥諸胡在京師者,各服其服,無得效華人。
先是回纥留京師者常千人,商胡僞服而雜居者又倍之。
縣官日給饔饩,殖産赀,開第舍,市肆美利皆歸之。
日縱貪橫,吏不敢問。
或衣華服,誇取妻妾,故禁之。
” 懷柔遠人,至給饔饩,使殖赀産,不徒官吏存問僅收市腳而已。
蓋當時之政見,以天朝上國自居,不屑與外夷較利害。
故待之極寬大,不似今之講國際商業者,以國家為商賈之行為,而外商遂輻辏于吾國之通都大市,迄今猶稱中國人曰唐人,知唐人所以來遠人者,感之深矣。
*** [1] 其詳見《漢書·食貨志》。
[2] 參諸史及《文獻通考》。
[3] 以錢少之故。
[4] 見柳澤《劾慶立疏》。
[5] 即安南之河内。
[6] 此譯音,尚不知何地。
[7] 即桑原氏所譯《道程及郡國志》。
[8] 此回教曆。
凡互市所得馬、駝、驢、牛等,各别其色,具齒歲、膚第以言于所隸州府。
” 而廣州複有市舶使, 《國史補》(李肇):“南海舶外國船也,每歲至安南、廣州。
師子國舶最大,梯上下數丈,皆積寶貨。
至則本道奏報,郡邑為之喧阗。
有蕃長為主,領市舶使籍其各物,納舶價,禁珍異。
” 《文獻通考》:“唐有市舶使,以右威衛中郎将周澤為之。
”[4]“唐代宗廣德元年,有廣州市舶使呂太一。
” 知嶺南商業尤盛于諸邊矣。
西曆九世紀,阿剌伯人伊賓戈爾他特賓(IbnKhordabeh)著一書,曰《道程及郡國志》,中述唐代商港凡四。
《伊賓戈爾他特賓所述支那貿易港考》(桑原骘藏):“唐時支那與大食之間,海上之交通,極其繁盛。
當時模哈麥特教徒之來航于支那之貿易港者尤多。
西曆九世紀之半頃,阿剌伯地理學者伊賓戈爾他特賓嘗記之于《道程及郡國志》。
此書之著作年代,頗多異說。
英國學者認為西曆八百六十四年頃之作,德國學者認為西曆八百四十六年之作,法人認為西曆八百四十四年乃至四十八年之作,要之必在西曆九世紀之半頃也。
……其書之關于支那之貿易港者,略曰:支那之最初貿易港曰龍編[5],有支那上等之鐵器、瓷器及米谷等。
次則廣府,距龍編海程約四日,陸行約二十日。
此地所産果實及野菜、小麥、大麥、米及甘蔗等甚夥。
自廣府行八日而達膠府[6]。
其地之物産,亦同于廣府。
自膠府行六日至揚州,其産物亦與前兩地相同。
此等支那之貿易港,外人皆得航行,其城市皆臨大河之口,而河水通流,亦不受潮水漲落之影響。
河中多鵝、鴨及其他之鳥類雲。
” 今人所拟定者,曰廣州,曰揚州。
于廣州,則知其地有猶太、波斯人等十餘萬。
《中國曆史研究法》(梁啟超):“九世紀時,阿剌伯人所著《中國見聞錄》[7]中一節雲,有廣府Gonfu者,為商舶荟萃地。
紀元二百六十四年[8],叛賊黃巢Punzo陷廣府,殺回、耶教徒及猶太、波斯人等十二萬。
其後有五朝争立之亂,貿易中絕。
” 于揚州,則以文宗德音證之。
知南海蕃舶,可直達揚州也。
《全唐文》卷七十五“文宗大和八年疾愈德音”:“南海蕃舶,本以慕化而來,固在接以恩仁,使其感悅。
其嶺南、福建及揚州蕃客,宜委節度觀察使常加存問。
除舶腳收市進奉外,任其往來通流,自為交易,不得重加率稅。
” 然《唐書》稱邊境走集最要者七: 《新唐書·地理志》:“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:一曰營州,入安東道。
二曰登州,海行入高麗、渤海。
三曰夏州,塞外通大同、雲中道。
四曰中受降城,入回鹘道。
五曰安西,入西域道。
六曰安南,通天竺道。
七曰廣州,通海夷道。
” 則中外之商業,亦不僅廣東番舶一途。
唐之京師,賈胡荟萃。
《通鑒》:“大曆十四年,诏回纥諸胡在京師者,各服其服,無得效華人。
先是回纥留京師者常千人,商胡僞服而雜居者又倍之。
縣官日給饔饩,殖産赀,開第舍,市肆美利皆歸之。
日縱貪橫,吏不敢問。
或衣華服,誇取妻妾,故禁之。
” 懷柔遠人,至給饔饩,使殖赀産,不徒官吏存問僅收市腳而已。
蓋當時之政見,以天朝上國自居,不屑與外夷較利害。
故待之極寬大,不似今之講國際商業者,以國家為商賈之行為,而外商遂輻辏于吾國之通都大市,迄今猶稱中國人曰唐人,知唐人所以來遠人者,感之深矣。
*** [1] 其詳見《漢書·食貨志》。
[2] 參諸史及《文獻通考》。
[3] 以錢少之故。
[4] 見柳澤《劾慶立疏》。
[5] 即安南之河内。
[6] 此譯音,尚不知何地。
[7] 即桑原氏所譯《道程及郡國志》。
[8] 此回教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