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隋唐之學術文藝
關燈
小
中
大
包吞千有。
其為義也,有與奪焉,有褒貶焉,有鑒誡焉,有諷刺焉。
其為貫穿者深矣,其為網羅者密矣,其所商略者遠矣,其所發明者多矣。
” 杜佑撰《通典》,條貫事類。
《通典序》(李翰):“京兆杜公君卿,雅有遠度,志于邦典。
采五經群史,上自黃帝,至于有唐天寶之末,每事以類相從,舉其始終,曆代沿革廢置及當時群士論議得失,靡不條載,附之于事。
如人支脈散綴于體,凡有八門,号曰《通典》。
” 皆史家之創制,迄今人猶誦法之。
其讀經者,多務速成,罕治大經。
《唐會要》:“開元八年,國子司業李元瓘言:今明經所習務在出身,《禮記》文少,人皆競讀。
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公羊》《穀梁》曆代宗習,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,四經殆絕。
事資訓誘,不可因循。
”“開元十六年,國子祭酒楊玚言:今明經習《左氏》者十無一二,又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公羊》《穀梁》殆将絕廢,亦請量加優獎。
” 雖有壁書五經,石刻九經,而名儒不窺。
訛誤甚多,世盛譏之焉。
《唐會要》:“劉禹錫《國學新修五經壁記》:大曆中名儒張參為司業,始詳定五經,書于論堂東西廂之壁。
”“文宗太和七年,敕于國子監講學論堂兩廊,創立石壁九經并《孝經》《論語》《爾雅》共一百五十九卷。
”[5] 《舊唐書·文宗紀》:“石經立後數十年,名儒皆不窺之。
” 隋承南朝之緒,注重天文曆算之學。
其曆、天文、漏刻、視祲,各有博士及生員。
《隋書·百官志》:“秘書省領著作、太史二曹……太史曹置令、丞各二人,司曆二人,監候四人。
其曆、天文、漏刻、視祲,各有博士及生員。
”又《天文志》:“高祖平陳,得善天官者周墳以為太史令。
墳博考經書,勤于教習。
自此太史觀生,始能識天官。
” 唐因其制,設官益多。
《唐六典》:“太史局令二人,從五品下,掌觀察天文,稽定曆數。
凡日月星辰之變,風雲氣色之異,率其屬而占候焉。
丞二人,從七品下;司曆二人,從九品上;保章正一人,從八品上;曆生三十六人,裝書曆生五人,監候五人,從九品下;天文觀生九十人,雲台郎二人,正八品下;天文生六十人,挈壺正二人,從八品下;司辰十九人,正九品下。
漏刻典事十六人,漏刻博士六人,漏刻生三百六十人,典鐘二百八十人,典鼓一百六十人。
” 故精于測算制作者,不乏其人。
王孝通著《緝古算經》,為後世立天元術所本。
《疇人傳》(阮元):“王孝通武德九年為算術博士,複為通直郎太史丞,著《緝古算經》一卷,并自為之注。
”“李銳曰:算書以《緝古》為最深,學之未易通曉。
惟以立天元術禦之,則其中條理秩然。
”阮元曰:“孝通《緝古》,實後來立天元術之所本也。
” 李淳風、梁令瓒等制儀象,史稱其精博,後世不能過。
《新唐書·天文志》雲:“星經、曆法,皆出于數術之學。
唐興,太史李淳風、浮圖一行,尤稱精博,後世未能過也。
”“貞觀初,太宗诏淳風為渾儀。
七年,儀成。
表裡三重,下據準基,狀如十字,末樹鳌足,以張四表。
一曰六合儀,有天經雙規、金渾緯規、金常規,相結于四極之内。
列二十八宿、十日、十二辰、經緯三百六十五度。
二曰三辰儀,圓徑八尺,有璇玑規、月遊規,列宿距度,七曜所行,轉于六合之内。
三曰四遊儀,玄樞為軸,以連結玉衡遊筒,而貫約矩規。
又玄樞北樹北辰,南矩地軸,傍轉于内。
玉衡在玄樞之間,而南北遊,仰以觀天之辰宿,下以識器之晷度,皆用銅。
”“開元九年,一行受诏,改治新曆,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瓒以木為遊儀,一行是之,乃奏:‘……請更鑄以銅鐵。
’十一年儀成。
……玄宗又诏一行與令瓒等更鑄渾天銅儀,圓天之象,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,注水激輪,令其自轉,一晝夜而天運周。
外絡二輪,綴以日月,令得運行。
每天西旋一周,日東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,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會,三百六十五轉而日周天。
以木櫃為地平,令儀半在地下,晦明朔望,遲速有準。
立木人二于地平上,其一前置鼓以候刻,至一刻則自擊之;其一前置鐘以候辰,至一辰而自撞之。
皆于櫃中各施輪軸,鈎鍵關鎖,交錯相持。
” 而瞿昙羅、瞿昙悉達等,以西域人制曆譯書。
《疇人傳》(阮元):“瞿昙羅官太史令,神功二年甲子南至,改《元聖曆》,命瞿昙作《光宅曆》。
将頒用,三年罷之。
”“瞿昙悉達開元六年官太史監,受诏譯《九執術》。
上言:臣等謹案九執術法,梵天所造,五通仙人承習傳授,肇自上古。
”“臣等謹憑天旨,專精鑽仰,凡在隐秘,鹹得解通。
”“其算法用字乘除,一舉劄而成,凡至十進入前位,每空位處,恒安一點。
” 世謂即今西法所自出,是尤唐代曆算學之特色矣。
阮元曰:“九執術即今西法之所自出,名數雖殊,理則無異。
惟《九執》譯于唐時,其法尚疏,後人精益求精,故今之西法為更密合耳。
” 唐人于地理之學,亦甚注重。
州府三年一造地圖,鴻胪有外國山川風土圖。
《唐六典》:“職方郎中員外郎,掌天下之地圖及城隍鎮戍烽候之數,辨其邦國都鄙之遠迩及四夷之歸化者。
凡地圖,委州府三年一造,與闆籍偕上省。
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,委鴻胪訊其人本國山川風土為圖以奏焉,副上于省。
其五方之區域,都鄙之廢置,疆埸之争訟者,舉而正之。
” 《唐書·經籍志》載《長安十道圖》《開元十道圖》等,當即其時州府所上,惜其後不傳耳。
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:“《長安四年十道圖》十三卷。
”“《開元三年十道圖》十卷。
” 高宗時,許敬宗等撰《西域圖志》。
按其卷數,當更詳于裴矩之《西域圖記》。
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:“《西域圖志》六十卷,高宗遣使分往康國、吐火羅,訪其風俗物産,畫圖以聞,诏史官撰次。
許敬宗領之,顯慶三年上。
” 而制作之法未聞。
德宗時,賈耽畫《隴右山南圖》及《海内華夷圖》,史載其折算及題色之法。
《舊唐書&midd
其為義也,有與奪焉,有褒貶焉,有鑒誡焉,有諷刺焉。
其為貫穿者深矣,其為網羅者密矣,其所商略者遠矣,其所發明者多矣。
” 杜佑撰《通典》,條貫事類。
《通典序》(李翰):“京兆杜公君卿,雅有遠度,志于邦典。
采五經群史,上自黃帝,至于有唐天寶之末,每事以類相從,舉其始終,曆代沿革廢置及當時群士論議得失,靡不條載,附之于事。
如人支脈散綴于體,凡有八門,号曰《通典》。
” 皆史家之創制,迄今人猶誦法之。
其讀經者,多務速成,罕治大經。
《唐會要》:“開元八年,國子司業李元瓘言:今明經所習務在出身,《禮記》文少,人皆競讀。
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公羊》《穀梁》曆代宗習,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,四經殆絕。
事資訓誘,不可因循。
”“開元十六年,國子祭酒楊玚言:今明經習《左氏》者十無一二,又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公羊》《穀梁》殆将絕廢,亦請量加優獎。
” 雖有壁書五經,石刻九經,而名儒不窺。
訛誤甚多,世盛譏之焉。
《唐會要》:“劉禹錫《國學新修五經壁記》:大曆中名儒張參為司業,始詳定五經,書于論堂東西廂之壁。
”“文宗太和七年,敕于國子監講學論堂兩廊,創立石壁九經并《孝經》《論語》《爾雅》共一百五十九卷。
”[5] 《舊唐書·文宗紀》:“石經立後數十年,名儒皆不窺之。
” 隋承南朝之緒,注重天文曆算之學。
其曆、天文、漏刻、視祲,各有博士及生員。
《隋書·百官志》:“秘書省領著作、太史二曹……太史曹置令、丞各二人,司曆二人,監候四人。
其曆、天文、漏刻、視祲,各有博士及生員。
”又《天文志》:“高祖平陳,得善天官者周墳以為太史令。
墳博考經書,勤于教習。
自此太史觀生,始能識天官。
” 唐因其制,設官益多。
《唐六典》:“太史局令二人,從五品下,掌觀察天文,稽定曆數。
凡日月星辰之變,風雲氣色之異,率其屬而占候焉。
丞二人,從七品下;司曆二人,從九品上;保章正一人,從八品上;曆生三十六人,裝書曆生五人,監候五人,從九品下;天文觀生九十人,雲台郎二人,正八品下;天文生六十人,挈壺正二人,從八品下;司辰十九人,正九品下。
漏刻典事十六人,漏刻博士六人,漏刻生三百六十人,典鐘二百八十人,典鼓一百六十人。
” 故精于測算制作者,不乏其人。
王孝通著《緝古算經》,為後世立天元術所本。
《疇人傳》(阮元):“王孝通武德九年為算術博士,複為通直郎太史丞,著《緝古算經》一卷,并自為之注。
”“李銳曰:算書以《緝古》為最深,學之未易通曉。
惟以立天元術禦之,則其中條理秩然。
”阮元曰:“孝通《緝古》,實後來立天元術之所本也。
” 李淳風、梁令瓒等制儀象,史稱其精博,後世不能過。
《新唐書·天文志》雲:“星經、曆法,皆出于數術之學。
唐興,太史李淳風、浮圖一行,尤稱精博,後世未能過也。
”“貞觀初,太宗诏淳風為渾儀。
七年,儀成。
表裡三重,下據準基,狀如十字,末樹鳌足,以張四表。
一曰六合儀,有天經雙規、金渾緯規、金常規,相結于四極之内。
列二十八宿、十日、十二辰、經緯三百六十五度。
二曰三辰儀,圓徑八尺,有璇玑規、月遊規,列宿距度,七曜所行,轉于六合之内。
三曰四遊儀,玄樞為軸,以連結玉衡遊筒,而貫約矩規。
又玄樞北樹北辰,南矩地軸,傍轉于内。
玉衡在玄樞之間,而南北遊,仰以觀天之辰宿,下以識器之晷度,皆用銅。
”“開元九年,一行受诏,改治新曆,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瓒以木為遊儀,一行是之,乃奏:‘……請更鑄以銅鐵。
’十一年儀成。
……玄宗又诏一行與令瓒等更鑄渾天銅儀,圓天之象,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,注水激輪,令其自轉,一晝夜而天運周。
外絡二輪,綴以日月,令得運行。
每天西旋一周,日東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,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會,三百六十五轉而日周天。
以木櫃為地平,令儀半在地下,晦明朔望,遲速有準。
立木人二于地平上,其一前置鼓以候刻,至一刻則自擊之;其一前置鐘以候辰,至一辰而自撞之。
皆于櫃中各施輪軸,鈎鍵關鎖,交錯相持。
” 而瞿昙羅、瞿昙悉達等,以西域人制曆譯書。
《疇人傳》(阮元):“瞿昙羅官太史令,神功二年甲子南至,改《元聖曆》,命瞿昙作《光宅曆》。
将頒用,三年罷之。
”“瞿昙悉達開元六年官太史監,受诏譯《九執術》。
上言:臣等謹案九執術法,梵天所造,五通仙人承習傳授,肇自上古。
”“臣等謹憑天旨,專精鑽仰,凡在隐秘,鹹得解通。
”“其算法用字乘除,一舉劄而成,凡至十進入前位,每空位處,恒安一點。
” 世謂即今西法所自出,是尤唐代曆算學之特色矣。
阮元曰:“九執術即今西法之所自出,名數雖殊,理則無異。
惟《九執》譯于唐時,其法尚疏,後人精益求精,故今之西法為更密合耳。
” 唐人于地理之學,亦甚注重。
州府三年一造地圖,鴻胪有外國山川風土圖。
《唐六典》:“職方郎中員外郎,掌天下之地圖及城隍鎮戍烽候之數,辨其邦國都鄙之遠迩及四夷之歸化者。
凡地圖,委州府三年一造,與闆籍偕上省。
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,委鴻胪訊其人本國山川風土為圖以奏焉,副上于省。
其五方之區域,都鄙之廢置,疆埸之争訟者,舉而正之。
” 《唐書·經籍志》載《長安十道圖》《開元十道圖》等,當即其時州府所上,惜其後不傳耳。
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:“《長安四年十道圖》十三卷。
”“《開元三年十道圖》十卷。
” 高宗時,許敬宗等撰《西域圖志》。
按其卷數,當更詳于裴矩之《西域圖記》。
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:“《西域圖志》六十卷,高宗遣使分往康國、吐火羅,訪其風俗物産,畫圖以聞,诏史官撰次。
許敬宗領之,顯慶三年上。
” 而制作之法未聞。
德宗時,賈耽畫《隴右山南圖》及《海内華夷圖》,史載其折算及題色之法。
《舊唐書&mid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