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隋唐之學術文藝
關燈
小
中
大
郎二人,掌校理典籍,刊正錯缪。
典書二人,拓書手三人,筆匠三人,熟紙裝潢匠九人。
”“集賢殿學士掌刊輯古今之經籍。
”“知書官八人。
”“書直及寫禦書一百人,拓書手六人,裝書直十四人,造筆直四人。
” 所貯副本,并以賜人。
《唐六典》:“凡四部之書,必立三本,曰正本、副本、貯本,以供進内及賜人。
凡敕賜人書,秘書無本,皆别寫給之。
”[1] 此帝王之以國力保存文化者也。
其士大夫之藏書者,自晉以來,多著稱于史策。
《晉書》:“張華雅愛書籍,身死之日,家無餘财,惟有文史,溢于幾箧。
嘗徙居,載書三十乘,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,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。
天下奇秘,世所希有者,悉在華所。
” 《南史》:“張缵好學,兄緬有書萬卷餘,晝夜披讀,殆不辍手。
”“沈約聰明過人,好墳籍,聚書至二萬卷,都下無比。
”“任昉博學,于書無所不見。
家雖貧,聚書至萬餘卷,率多異本。
及卒後,武帝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,官無者就其家取之。
”“王僧孺好墳籍,聚書至萬餘卷,率多異本,與沈約、任昉家書埒。
” 至唐而藏書者尤多, 《舊唐書》:“吳兢家聚書頗多,嘗自錄其卷帙,号《吳氏西齋書目》。
”[2]“韋述少聰敏,笃志文學,家有書二千卷。
述為兒童時,記覽皆遍,人駭異之。
述澹于勢利,家聚書二萬卷,皆自校定鉛椠,雖禦府不逮也。
兼古今朝臣圖,曆代知名人畫,魏、晉以來草隸真迹數百卷,古研、古器、藥方、格式、錢譜、玺譜之類,當代名公品題,無不畢備。
”“蔣乂代為名儒,而又史官吳兢之外孫,以外舍富墳史。
幼便記覽不倦,手不釋卷,老而彌笃,旁通百家,尤精曆代沿革。
家藏書一萬五千卷。
”“田弘正于府舍起書樓,聚書萬餘卷。
”“李磎聚書至多,手不釋卷,時人号曰李書樓。
”“韋處厚聚書逾萬卷,多手自刊校。
”“蘇弁聚書至二萬卷,皆手自刊校。
至今言蘇氏書,次于集賢、秘閣焉。
” 《送諸葛覺往随州讀書詩》(韓愈):“邺侯家多書,插架三萬軸。
一一題牙簽,新若手未觸。
為人強記覽,過眼不再讀。
” 《寄許孟容書》(柳宗元):“家有賜書三千卷,尚在善和裡舊宅。
宅今已三易主,書存亡不可知。
” 好學者率手自抄錄。
《舊唐書》:“柳仲郢廄無名馬,衣不熏香。
退公布卷,不舍晝夜。
九經、三史一抄,魏晉以來南北史再抄,手抄分門三十卷,号《柳氏自備》。
又精釋典,《瑜伽》《智度大論》皆再抄,自餘佛書,多手記要義。
小楷精謹,無一字肆筆。
” 此隋、唐所以能赓續前緒,使文教翼進而不墜者也。
有唐一代,為文學美術最盛之時,而其他學術亦時有樹立。
其于經,有《經典釋文》《五經正義》等書。
而南北之學,以之統一。
《經學曆史》(皮錫瑞):“學術随世運為轉移,亦不盡随世運為轉移。
隋平陳,而天下統一,南北之學,亦歸統一,此随世運為轉移者也。
天下統一,南并于北,而經學統一,北學反并于南,此不随世運為轉移者也。
”“經學統一之後,有南學,無北學,南學北學,以所學之宗主分之,非以其人之居址分之也。
……《隋書·經籍志》于《易》雲:‘梁、陳,鄭玄、王弼二注,列于國學。
齊代,唯傳鄭義。
至隋,王注盛行,鄭學浸微。
’于《書》雲:‘梁、陳所講,有鄭、孔二家。
齊代唯傳鄭義。
至隋,孔、鄭并行,而鄭氏甚微。
’于《春秋》雲:‘《左氏》唯傳服義,至隋,杜氏盛行,服義浸微。
’是僞孔、王、杜之盛行,鄭、服之浸微,皆在隋時。
故天下統一之後,經學也統一,而北學從此絕矣。
”“唐太宗以儒學多門,章句繁雜,诏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,凡一百七十卷,名曰《五經正義》。
穎達既卒,博士馬嘉運駁其所定義疏之失。
有诏更定,未就。
永徽二年,诏諸臣複考證之,就加增損。
永徽四年,頒孔穎達《五經正義》于天下。
每年明經,依此考試。
自唐至宋,明經取士皆遵此本。
”“其所定《五經疏》,《易》主王注,《書》主孔傳,《左氏》主杜解。
鄭注《易》《書》,服注《左氏》,皆置不取。
”“其時同修《正義》者,《周易》則馬嘉運、趙乾葉,《尚書》則王德韶、李子雲,《毛詩》則王德韶、齊威,《春秋》則谷那律、楊士勳,《禮記》則朱子奢、李善信、賈公彥、柳士宣、範義、張權。
标題孔穎達一人之名者,以年輩在先,名位獨重耳。
”(按《周易正義》十六卷,《尚書正義》二十卷,《毛詩正義》四十卷,《禮記正義》七十卷,《春秋正義》三十六卷,是為《五經正義》。
此外賈公彥有《周禮疏》五十卷,《儀禮疏》五十卷,楊士勳有《春秋穀梁傳疏》十三卷,皆成于唐初。
惟徐彥《公羊傳疏》二十八卷,不詳其時代。
)“前乎唐人義疏,經學家所寶貴者,有陸德明《經典釋文》[3]。
《經典釋文》亦是南學,其書創始于陳後主元年,成書在未入隋以前。
而《易》主王氏,《書》主僞孔,《左》主杜氏,為唐人義疏之先聲。
” 于史有《晉》《梁》《陳》《周》《齊》《隋》諸書,及《南》《北》二史。
而五朝之事,得無失墜。
《舊唐書·藝文志》載:“《晉書》一百三十卷,許敬宗等撰。
”“《梁書》五十卷,姚思廉撰。
”[4]“《陳書》三十六卷,姚思廉撰。
”“《後周書》五十卷,令狐德棻撰。
”“《北齊書》五十卷,李百藥撰。
”“《隋書》八十卷,魏徵等撰。
”“《南史》八十卷,李延壽撰。
”“《北史》一百卷,李延壽撰。
” 外此,如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、司馬貞《史記索隐》、張守節《史記正義》、顔師古《漢書注》等,皆有考證輯錄之功。
其見于《唐志》而不傳者尚多,無俟具論。
比而觀之,唐之史學盛于經學。
如劉子玄著《史通》譏評古今。
《史通自序》(劉知幾):“三為史臣,再入東觀,其所載削,皆與俗浮沉。
雖自謂依違苟從,然猶大為史官所嫉,退而私撰《史通》,以見其志。
”“《史通》之為書也,蓋傷當時載筆之士,其義不純,思欲辨其指歸,殚其體統。
夫其書雖以史為主,而餘波所及,上窮王道,下掞人倫,總括萬殊,
典書二人,拓書手三人,筆匠三人,熟紙裝潢匠九人。
”“集賢殿學士掌刊輯古今之經籍。
”“知書官八人。
”“書直及寫禦書一百人,拓書手六人,裝書直十四人,造筆直四人。
” 所貯副本,并以賜人。
《唐六典》:“凡四部之書,必立三本,曰正本、副本、貯本,以供進内及賜人。
凡敕賜人書,秘書無本,皆别寫給之。
”[1] 此帝王之以國力保存文化者也。
其士大夫之藏書者,自晉以來,多著稱于史策。
《晉書》:“張華雅愛書籍,身死之日,家無餘财,惟有文史,溢于幾箧。
嘗徙居,載書三十乘,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,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。
天下奇秘,世所希有者,悉在華所。
” 《南史》:“張缵好學,兄緬有書萬卷餘,晝夜披讀,殆不辍手。
”“沈約聰明過人,好墳籍,聚書至二萬卷,都下無比。
”“任昉博學,于書無所不見。
家雖貧,聚書至萬餘卷,率多異本。
及卒後,武帝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,官無者就其家取之。
”“王僧孺好墳籍,聚書至萬餘卷,率多異本,與沈約、任昉家書埒。
” 至唐而藏書者尤多, 《舊唐書》:“吳兢家聚書頗多,嘗自錄其卷帙,号《吳氏西齋書目》。
”[2]“韋述少聰敏,笃志文學,家有書二千卷。
述為兒童時,記覽皆遍,人駭異之。
述澹于勢利,家聚書二萬卷,皆自校定鉛椠,雖禦府不逮也。
兼古今朝臣圖,曆代知名人畫,魏、晉以來草隸真迹數百卷,古研、古器、藥方、格式、錢譜、玺譜之類,當代名公品題,無不畢備。
”“蔣乂代為名儒,而又史官吳兢之外孫,以外舍富墳史。
幼便記覽不倦,手不釋卷,老而彌笃,旁通百家,尤精曆代沿革。
家藏書一萬五千卷。
”“田弘正于府舍起書樓,聚書萬餘卷。
”“李磎聚書至多,手不釋卷,時人号曰李書樓。
”“韋處厚聚書逾萬卷,多手自刊校。
”“蘇弁聚書至二萬卷,皆手自刊校。
至今言蘇氏書,次于集賢、秘閣焉。
” 《送諸葛覺往随州讀書詩》(韓愈):“邺侯家多書,插架三萬軸。
一一題牙簽,新若手未觸。
為人強記覽,過眼不再讀。
” 《寄許孟容書》(柳宗元):“家有賜書三千卷,尚在善和裡舊宅。
宅今已三易主,書存亡不可知。
” 好學者率手自抄錄。
《舊唐書》:“柳仲郢廄無名馬,衣不熏香。
退公布卷,不舍晝夜。
九經、三史一抄,魏晉以來南北史再抄,手抄分門三十卷,号《柳氏自備》。
又精釋典,《瑜伽》《智度大論》皆再抄,自餘佛書,多手記要義。
小楷精謹,無一字肆筆。
” 此隋、唐所以能赓續前緒,使文教翼進而不墜者也。
有唐一代,為文學美術最盛之時,而其他學術亦時有樹立。
其于經,有《經典釋文》《五經正義》等書。
而南北之學,以之統一。
《經學曆史》(皮錫瑞):“學術随世運為轉移,亦不盡随世運為轉移。
隋平陳,而天下統一,南北之學,亦歸統一,此随世運為轉移者也。
天下統一,南并于北,而經學統一,北學反并于南,此不随世運為轉移者也。
”“經學統一之後,有南學,無北學,南學北學,以所學之宗主分之,非以其人之居址分之也。
……《隋書·經籍志》于《易》雲:‘梁、陳,鄭玄、王弼二注,列于國學。
齊代,唯傳鄭義。
至隋,王注盛行,鄭學浸微。
’于《書》雲:‘梁、陳所講,有鄭、孔二家。
齊代唯傳鄭義。
至隋,孔、鄭并行,而鄭氏甚微。
’于《春秋》雲:‘《左氏》唯傳服義,至隋,杜氏盛行,服義浸微。
’是僞孔、王、杜之盛行,鄭、服之浸微,皆在隋時。
故天下統一之後,經學也統一,而北學從此絕矣。
”“唐太宗以儒學多門,章句繁雜,诏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,凡一百七十卷,名曰《五經正義》。
穎達既卒,博士馬嘉運駁其所定義疏之失。
有诏更定,未就。
永徽二年,诏諸臣複考證之,就加增損。
永徽四年,頒孔穎達《五經正義》于天下。
每年明經,依此考試。
自唐至宋,明經取士皆遵此本。
”“其所定《五經疏》,《易》主王注,《書》主孔傳,《左氏》主杜解。
鄭注《易》《書》,服注《左氏》,皆置不取。
”“其時同修《正義》者,《周易》則馬嘉運、趙乾葉,《尚書》則王德韶、李子雲,《毛詩》則王德韶、齊威,《春秋》則谷那律、楊士勳,《禮記》則朱子奢、李善信、賈公彥、柳士宣、範義、張權。
标題孔穎達一人之名者,以年輩在先,名位獨重耳。
”(按《周易正義》十六卷,《尚書正義》二十卷,《毛詩正義》四十卷,《禮記正義》七十卷,《春秋正義》三十六卷,是為《五經正義》。
此外賈公彥有《周禮疏》五十卷,《儀禮疏》五十卷,楊士勳有《春秋穀梁傳疏》十三卷,皆成于唐初。
惟徐彥《公羊傳疏》二十八卷,不詳其時代。
)“前乎唐人義疏,經學家所寶貴者,有陸德明《經典釋文》[3]。
《經典釋文》亦是南學,其書創始于陳後主元年,成書在未入隋以前。
而《易》主王氏,《書》主僞孔,《左》主杜氏,為唐人義疏之先聲。
” 于史有《晉》《梁》《陳》《周》《齊》《隋》諸書,及《南》《北》二史。
而五朝之事,得無失墜。
《舊唐書·藝文志》載:“《晉書》一百三十卷,許敬宗等撰。
”“《梁書》五十卷,姚思廉撰。
”[4]“《陳書》三十六卷,姚思廉撰。
”“《後周書》五十卷,令狐德棻撰。
”“《北齊書》五十卷,李百藥撰。
”“《隋書》八十卷,魏徵等撰。
”“《南史》八十卷,李延壽撰。
”“《北史》一百卷,李延壽撰。
” 外此,如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、司馬貞《史記索隐》、張守節《史記正義》、顔師古《漢書注》等,皆有考證輯錄之功。
其見于《唐志》而不傳者尚多,無俟具論。
比而觀之,唐之史學盛于經學。
如劉子玄著《史通》譏評古今。
《史通自序》(劉知幾):“三為史臣,再入東觀,其所載削,皆與俗浮沉。
雖自謂依違苟從,然猶大為史官所嫉,退而私撰《史通》,以見其志。
”“《史通》之為書也,蓋傷當時載筆之士,其義不純,思欲辨其指歸,殚其體統。
夫其書雖以史為主,而餘波所及,上窮王道,下掞人倫,總括萬殊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