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隋唐之學術文藝

關燈
吾國文化,自漢以來,雖疊因兵燹而遭摧毀,然治亂相間,亦時時有人整理而紹述之。

    即以書籍而論,牛弘所舉五厄,自破壞方面言之也;而與此五厄相錯者,則自荀勖因《中經》著《新簿》,始分四部,至隋、唐而分析益密。

    目錄之學,遠紹劉《略》、班《志》之緒。

     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魏氏代漢,采掇遺亡,藏在秘書中外三閣。

    魏秘書郎鄭默,始制《中經》,秘書監荀勖,又因《中經》更著《新簿》,分為四部,總括群書。

    一曰甲部,紀六藝及小學等書;二曰乙部,有古諸子家、近世子家、兵書、兵家、術數;三曰丙部,有史記、舊事、皇覽簿、雜事;四曰丁部,有詩賦、圖贊、《汲冢書》。

    大凡四部,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。

    但錄題及言,盛以缥囊,書用缃素。

    至于作者之意,無所論辯。

    惠、懷之亂,京華蕩覆。

    渠閣文籍,靡有孑遺。

    東晉之初,漸更鸠聚。

    著作郎李充,以勖舊簿校之,其見存者,但有三千一十四卷。

    充遂總沒衆篇之名,但以甲乙為次。

    自爾因循,無所變革。

    其後中朝遺書,稍流江左。

    宋元嘉八年,秘書監謝靈運造《四部目錄》,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。

    元徽元年,秘書丞王儉又造《目錄》,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。

    儉又别撰《七志》,一曰《經典志》,紀六藝、小學、史記、雜傳;二曰《諸子志》,紀今古諸子;三曰《文翰志》,紀詩賦;四曰《軍書志》,紀兵書;五曰《陰陽志》,紀陰陽圖緯;六曰《術藝志》,紀方技;七曰《圖譜志》,紀地域及圖書。

    其道、佛附見,合九條。

    然亦不述作者之意,但于書名之下,每立一傳,而又作九篇條例,編乎首卷之中。

    ……齊永明中,秘書丞王亮、監謝朏,又造《四部書目》,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。

    齊末兵火,延燒秘閣,經籍遺散。

    梁初,秘書監任昉,躬加部集,又于文德殿内,列藏衆書,華林園中,總集釋典,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,而釋氏不預焉。

    梁有秘書監任昉、殷鈞《四部目錄》,又《文德殿目錄》。

    其術數之書,更為一部,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。

    故梁有《五部目錄》。

    普通中,有處士阮孝緒,沉靜寡欲,笃好墳史,博采宋、齊以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,參校官簿,更為《七錄》:一曰《經典錄》,紀六藝;二曰《記傳錄》,紀史傳;三曰《子兵錄》,紀子書、兵書;四曰《文集錄》,紀詩賦;五曰《技術錄》,紀數術;六曰《佛錄》;七曰《道錄》。

    其分部題目,頗有次序。

    ” 計其都數,隋唐最盛。

     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中原……文教之盛,苻、姚而已。

    宋武入關,收其圖籍,府藏所有,才四千卷。

    ”“後魏始都燕、代,南略中原,粗收經史,未能全具。

    孝文徙都洛邑,借書于齊,秘府之中,稍以充實。

    暨于爾朱之亂,散落人間。

    ”“後周始基關右,外逼強鄰,戎馬生郊,日不暇給。

    保定之始,書止八千,後稍加增,方盈萬卷。

    周武平齊,先封書府,所加舊本,才至五千。

    隋開皇三年,秘書監牛弘,表請分遣使人,搜訪異本。

    每書一卷,賞絹一匹,校寫既定,本即歸主。

    于是民間異書,往往間出。

    及平陳以後,經籍漸備。

    ……内、外之閣,凡三萬餘卷。

    ”“唐武德五年,克平僞鄭,盡收其圖書及古迹焉,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,溯河西上,将緻京師,行經底柱,多被漂沒,其所存者,十不一二。

    其《目錄》亦為所漸濡,時有殘缺。

    今考見存,分為四部,合條為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,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。

    ” 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:“自漢以來,史官列其名氏篇第,以為六藝、九種、七略;至唐始分為四類,曰經、史、子、集。

    而藏之盛,莫盛于開元。

    其著錄者,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,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,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。

    ”“初,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,至武德初,有書八萬卷,重複相糅。

    王世充平,得隋舊書八千餘卷,太府卿宋遵貴監運東都,浮舟溯河,西緻京師,經砥柱舟覆,盡亡其書。

    ”“兩都各聚書四部,以甲、乙、丙、丁為次,列經、史、子、集四庫。

    其本有正有副,軸帶帙簽,皆異色以别之。

    而安祿山之亂,尺簡不藏。

    元載為宰相,奏以千錢購書一卷。

    ……至文宗時……四庫之書複完,分藏于十二庫。

    ” 分寫副本,尤極精美。

     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平陳所得,多太建時書,紙墨不精,書亦拙惡。

    于是總集編次,存為古本。

    召天下工書之士,京兆韋霈、南陽杜等,于秘書内補續殘缺,為正副二本,藏于宮中,其餘以實秘書内、外之閣,凡三萬餘卷。

    ”“炀帝即位,秘閣之書,限寫五十副本,分為三品:上品紅琉璃軸,中品绀琉璃軸,下品漆軸。

    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,東屋藏甲、乙,西屋藏丙、丁。

    ” 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:“貞觀中,魏徵、虞世南、顔師古繼為秘書監,請購天下書,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,繕寫藏于内庫,以宮人掌之。

    玄宗命左散騎常侍、昭文館學士馬懷素為修圖書使,與右散騎常侍、崇文館學士褚無量整比。

    會幸東都,乃就乾元殿東序檢校。

    無量建議:‘禦書以宰相宋璟、蘇颋同署,如貞觀故事。

    ’又借民間異本傳錄。

    及還京師,遷書東宮麗正殿,置修書院于著作院。

    其後大明宮光順門外,東都明福門外,皆創集賢書院,學士通籍出入。

    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,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,歲給河間、景城、清河、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為筆材。

    ” 《唐六典》:“四庫之書,兩京各二本,共三萬五千九百六十一卷,皆以益州麻紙寫。

    其經庫書钿白牙軸黃帶紅牙簽,史庫書钿青牙軸缥帶綠牙簽,子庫書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,集庫書綠牙軸朱帶白牙簽,以為分别。

    ” 典校裝寫,并設專官。

     《唐六典》:“秘書省監一人,從三品,掌邦國經籍圖書之事。

    ”“少監二人,從四品上。

    ”“秘書郎四人,從六品上,掌四部之圖籍,分庫以藏之,以甲、乙、丙、丁為之部目。

    ”“校書郎八人,正九品上,正字四人,正九品下,掌雠校典籍,刊正文字,皆辨其纰缪,以正四庫之圖史。

    ”“令史四人、書令史九人、典書八人、楷書手八十人、熟紙裝潢匠各十人、筆匠六人。

    ”“弘文館學士無員數,掌詳正圖籍。

    ”“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