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隋唐之統一及開拓

關燈
、波斯以東十六國隸隴右道者,凡府五十一、州百九十八;羌蠻隸劍南道者,凡州二百六十一;蠻隸江南道者,凡州五十一;隸嶺南道者,凡州九十三;又有黨項州二十四,不知其隸屬。

    大凡府、州八百五十六,号為羁縻雲。

    都督府為數較多,又分并置罷不常,茲不具載。

    都護府例置大都護一、副大都護各二,皆由唐廷特簡。

    其治所及所統如下:(一)安西都護府,統西域天山南路至波斯以東,治西州(今吐魯番),後徙龜茲(今庫車);(二)燕然都護府,統漠北,治天德軍(今吳喇忒西北黃河北岸);(三)單于都護府,統陰山之陽黃河之北,治振武軍(今托克托西北);(四)瀚海都護府,統漠南,治雲中(今大同);(五)昆陵都護府,統西突厥五咄陸部落,治碎葉川東;(六)濛池都護府,統西突厥五弩失畢部落,治碎葉川西;(七)安東都護府,統高麗、百濟、降戶,治平壤,後徙新城;(八)北庭都護府,統金山以西及天山北路,治庭州(今烏魯木齊);(九)安南都護府,統諸蠻,治交州(今安南東京);(十)峰州都護府,統蜀爨蠻,治嘉甯(今安南太原)。

    ” 突厥、回纥之酋長,并列于朝, 《舊唐書·突厥傳》:“太宗用溫彥博計,于朔方之地,自幽州至靈州,置順、祐、化、長四州都督府,又分颉利之地六州,左置定襄都督府,右置雲中都督府,以統其部衆。

    其酋首至者,皆拜為将軍、中郎将等官,布列朝廷,五品以上百餘人,因而入居長安者數千家。

    ”《回纥傳》:“顯慶元年,程知節等大破賀魯于陰山,盡收所據之地,執賀魯送洛陽。

    以賀魯種落分置州縣,西盡波斯。

    加婆閏右衛大将軍兼瀚海都督。

    ”(婆閏,故回纥酋長吐迷度之子,初官右屯衛大将軍翊左郎将。

    ) 新羅、日本之生徒,骈羅于學, 《舊唐書·新羅傳》:“貞觀二十二年,金春秋請詣國學觀釋奠及講論,太宗因賜以所制溫湯及晉祠碑,并新撰《晉書》,将歸國。

    ”“開元十六年,其王興光上表,請令人就中國學問經教。

    上許之。

    ”(黃遵憲《日本國志》載唐高祖、太宗時,并有日本學生,詳東亞史。

    ) 碑版照耀于絕域, 《語石·平百濟碑》(葉昌熾):“顯慶五年,賀遂亮文,權懷素書,廠估王某渡海精拓,并拓得劉仁願《紀功碑》。

    亦初唐之佳構,此二碑皆在忠清道扶餘縣。

    ” 《金石萃編·姜行本紀功碑》(王昶):“今在哈密城北,天山之麓,土人名闊石圖,漢之碑嶺也。

    考《唐書·姜行本傳》,高昌之役,磨去古刻,更刊頌陳國威靈,即此碑也。

    案唐代紀功碑,東西相望,至今尚存,實為國光。

    其尤可寶貴者,蒙古突厥故庭,亦有唐碑。

    葉昌熾《語石》曰:俄人于娑陵水上,訪得回鹘故宮。

    又于鄂勒昆河,訪得突厥舊庭。

    又訪得唐碑三,一為《苾伽可汗碑》,開元廿三年李融文;一為《阙特勤碑》,開元廿年禦制;一為《九姓回鹘可汗碑》,斷為五石,亦唐刻。

    此三碑雖非太宗、高宗時所立,然亦可證唐代文教之遠。

    ” 诏書震動于殊方。

     《舊唐書·天竺傳》:“貞觀十五年,屍羅逸多自稱摩伽佗王,遣使朝貢。

    太宗降玺書慰問,屍羅逸多大驚,問諸國人曰:‘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國乎?’皆曰:‘未之有也。

    ’乃膜拜而受诏書。

    ” 觀太宗自誇之詞, 《通鑒》:“太宗嘗謂侍臣曰:自古帝王,雖平定中夏,不能服戎狄。

    朕才不逮古人,而成功過之。

    所以能及此者,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,朕獨愛之如一,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。

    ” 及其時蕃将之盛, 《陔餘叢考》(趙翼):“唐初多用蕃将,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,馮盎本高州土酋,阿史那社爾本突厥處羅可汗之子,阿史那忠本蘇尼失之子,契苾何力本鐵勒莫賀可汗之孫,黑齒常之本百濟西部人,泉男生本高麗蓋蘇文之子,李多祚亦靺鞨酋長之後,論弓仁本吐蕃族,尉遲勝本于阗國王,尚可孤本鮮卑别種。

    他如李光弼、渾瑊、裴玢等,亦皆外蕃久居中國者。

    ” 知唐時初非專恃強大,黩武開邊,其于撫綏夷落,懷柔遠人,實有一視同仁之概,故視隋為尤盛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