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隋唐之統一及開拓
關燈
小
中
大
公九年》:“秋,吳城邗溝,通江、淮。
” 《春秋大事表》(顧棟高):“春秋列國地形口号:連屬江、淮、沂、濟波,積成今日轉漕河。
夫差争長黃池歲,卻已功成半又過。
”(《哀公九年》,“吳城邗溝,通江、淮”。
杜注:“通糧道也,今廣陵邗江是。
”又《哀公十三年》,“會于黃池”。
杜注:“在封丘縣南,近濟水。
”《國語》:“夫差起師北征,阙為深溝,通于商、魯之間,北屬之沂,西屬之濟,以會晉公午于黃池。
”案:邗溝,今日漕河。
起于揚州府城東南二裡,曆邵伯、高郵、寶應諸湖。
北至黃浦,接淮安界。
其合淮處曰末口,在淮安府北五裡。
自江達淮,南北共長三百餘裡。
又十三年既溝通江、淮,遂帥舟師,自淮入泗,自泗入沂,複穿魯、宋之境。
連屬水道有不通者,鑿而通之,以達于封丘之濟,即杜氏所雲近濟水也。
蓋吳人溝通之路,由今考城過杞縣北境,曆蘭陽而至于封丘。
今日漕河由淮而北,連合沂、泗、汶、洸及山東諸泉,以濟運都,放其遺法。
《漕河沿革考》曰:“漕河之北段,即元人之會通河;其南段,春秋吳子所開之邗溝也。
”) 曆秦、漢至南北朝,其道漸湮而迹猶存,故隋世屢開之。
《隋書·文帝紀》:“開皇七年夏四月,于揚州開山陽渎,以通運漕。
”胡身之曰:“春秋吳城邗溝,通江、淮,山陽渎通于廣陵尚矣。
隋特開而深廣之,将以伐陳也。
”(炀帝開邗溝詳下。
) 而通濟、永濟二渠,江南之河,皆與邗溝銜接。
《通鑒》:“大業元年,營建東京,發河南、淮北諸郡民,前後百餘萬,開通濟渠。
(杜佑曰:陳留郡城西有通濟渠,炀帝開以通江、淮漕運,兼引汴水,即莨蕩渠也。
)自西苑引谷、洛水達于河,複自闆渚引河曆荥澤入于汴。
又自大梁之東,引汴水入泗達于淮。
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,自山陽至揚子入江。
渠廣四十步,渠旁皆築禦道,樹以柳。
自長安至江都,置離宮四十餘所。
”“大業四年,發河北諸軍百餘萬穿永濟渠,引沁水南達于河,北通涿郡。
”“大業六年,敕穿江南河,自京口至餘杭,八百餘裡,廣十餘丈。
” 于是南至餘杭,北至涿郡,西至洛陽,胥可以舟航直達。
此隋、唐之所以能統一中國之一大主因也。
《通鑒》:“大業七年,讨高麗,诏總征天下兵,無問遠近,俱會于涿。
又發江、淮以南水手一萬人,弩手三萬人,嶺南排镩手三萬人,于是四遠奔赴如流。
五月,敕河南、淮南、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,供載衣甲幔幕,令兵士自挽之,發河南、北民夫以供軍需。
秋,七月,發江、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,舳舻相次千餘裡。
” 此皆可見南北交通之便。
漢都長安,舊有運渠與渭并行,東抵潼關。
隋時修之,名為廣通渠。
《通鑒》:“陳至德二年(開皇五年),隋主以渭水多沙,深淺不常,漕者苦之。
六月,壬子,诏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帥水工鑿渠,引渭水,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裡,名曰廣通渠。
漕運通利,關内賴之。
” 唐天寶初,韋堅為水陸運使,又開廣運潭與通渠。
而四方之舟,遂可畢萃于長安城下。
《舊唐書·韋堅傳》:“天寶元年,為水陸轉運使。
自西漢及隋,有運渠自關門西抵長安,以通山東租賦。
奏請于鹹陽擁渭水作興成堰,截灞、浐水,傍渭東注至關西永豐倉下與渭合。
于長安城東九裡長樂坡下浐水之上,架苑牆。
東面有望春樓,樓下穿廣運潭,以通舟楫,二年而成。
堅預于東京、汴水,取小斛底船三二百隻,置于潭側,其船皆署牌表之。
若廣陵郡船,即于栿背上堆積廣陵所出錦、鏡、銅器、海味;丹陽郡船,即京口绫衫段;晉陵郡船,即折造官端绫繡;會稽郡船,即銅器、羅、吳绫、绛紗;南海郡船,即玳瑁、真珠、象牙、沉香;豫章郡船,即名瓷、酒器、茶釜、茶铛、茶碗;宣城郡船,即空青石、紙筆、黃連;始安郡船,即蕉葛、蚺蛇膽、翡翠。
船中皆有米,吳郡即三破糯米、方丈绫。
凡數十郡,駕船人皆大笠子、寬袖衫、芒屦,如吳、楚之制。
” 有唐一代财賦,悉仰給于東南。
使非累世經營,通達江、淮、河、渭之路,何能使舟航無阻乎? 《新唐書&mid
” 《春秋大事表》(顧棟高):“春秋列國地形口号:連屬江、淮、沂、濟波,積成今日轉漕河。
夫差争長黃池歲,卻已功成半又過。
”(《哀公九年》,“吳城邗溝,通江、淮”。
杜注:“通糧道也,今廣陵邗江是。
”又《哀公十三年》,“會于黃池”。
杜注:“在封丘縣南,近濟水。
”《國語》:“夫差起師北征,阙為深溝,通于商、魯之間,北屬之沂,西屬之濟,以會晉公午于黃池。
”案:邗溝,今日漕河。
起于揚州府城東南二裡,曆邵伯、高郵、寶應諸湖。
北至黃浦,接淮安界。
其合淮處曰末口,在淮安府北五裡。
自江達淮,南北共長三百餘裡。
又十三年既溝通江、淮,遂帥舟師,自淮入泗,自泗入沂,複穿魯、宋之境。
連屬水道有不通者,鑿而通之,以達于封丘之濟,即杜氏所雲近濟水也。
蓋吳人溝通之路,由今考城過杞縣北境,曆蘭陽而至于封丘。
今日漕河由淮而北,連合沂、泗、汶、洸及山東諸泉,以濟運都,放其遺法。
《漕河沿革考》曰:“漕河之北段,即元人之會通河;其南段,春秋吳子所開之邗溝也。
”) 曆秦、漢至南北朝,其道漸湮而迹猶存,故隋世屢開之。
《隋書·文帝紀》:“開皇七年夏四月,于揚州開山陽渎,以通運漕。
”胡身之曰:“春秋吳城邗溝,通江、淮,山陽渎通于廣陵尚矣。
隋特開而深廣之,将以伐陳也。
”(炀帝開邗溝詳下。
) 而通濟、永濟二渠,江南之河,皆與邗溝銜接。
《通鑒》:“大業元年,營建東京,發河南、淮北諸郡民,前後百餘萬,開通濟渠。
(杜佑曰:陳留郡城西有通濟渠,炀帝開以通江、淮漕運,兼引汴水,即莨蕩渠也。
)自西苑引谷、洛水達于河,複自闆渚引河曆荥澤入于汴。
又自大梁之東,引汴水入泗達于淮。
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,自山陽至揚子入江。
渠廣四十步,渠旁皆築禦道,樹以柳。
自長安至江都,置離宮四十餘所。
”“大業四年,發河北諸軍百餘萬穿永濟渠,引沁水南達于河,北通涿郡。
”“大業六年,敕穿江南河,自京口至餘杭,八百餘裡,廣十餘丈。
” 于是南至餘杭,北至涿郡,西至洛陽,胥可以舟航直達。
此隋、唐之所以能統一中國之一大主因也。
《通鑒》:“大業七年,讨高麗,诏總征天下兵,無問遠近,俱會于涿。
又發江、淮以南水手一萬人,弩手三萬人,嶺南排镩手三萬人,于是四遠奔赴如流。
五月,敕河南、淮南、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,供載衣甲幔幕,令兵士自挽之,發河南、北民夫以供軍需。
秋,七月,發江、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,舳舻相次千餘裡。
” 此皆可見南北交通之便。
漢都長安,舊有運渠與渭并行,東抵潼關。
隋時修之,名為廣通渠。
《通鑒》:“陳至德二年(開皇五年),隋主以渭水多沙,深淺不常,漕者苦之。
六月,壬子,诏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帥水工鑿渠,引渭水,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裡,名曰廣通渠。
漕運通利,關内賴之。
” 唐天寶初,韋堅為水陸運使,又開廣運潭與通渠。
而四方之舟,遂可畢萃于長安城下。
《舊唐書·韋堅傳》:“天寶元年,為水陸轉運使。
自西漢及隋,有運渠自關門西抵長安,以通山東租賦。
奏請于鹹陽擁渭水作興成堰,截灞、浐水,傍渭東注至關西永豐倉下與渭合。
于長安城東九裡長樂坡下浐水之上,架苑牆。
東面有望春樓,樓下穿廣運潭,以通舟楫,二年而成。
堅預于東京、汴水,取小斛底船三二百隻,置于潭側,其船皆署牌表之。
若廣陵郡船,即于栿背上堆積廣陵所出錦、鏡、銅器、海味;丹陽郡船,即京口绫衫段;晉陵郡船,即折造官端绫繡;會稽郡船,即銅器、羅、吳绫、绛紗;南海郡船,即玳瑁、真珠、象牙、沉香;豫章郡船,即名瓷、酒器、茶釜、茶铛、茶碗;宣城郡船,即空青石、紙筆、黃連;始安郡船,即蕉葛、蚺蛇膽、翡翠。
船中皆有米,吳郡即三破糯米、方丈绫。
凡數十郡,駕船人皆大笠子、寬袖衫、芒屦,如吳、楚之制。
” 有唐一代财賦,悉仰給于東南。
使非累世經營,通達江、淮、河、渭之路,何能使舟航無阻乎? 《新唐書&mi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