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隋唐之統一及開拓

關燈
自隋文帝開皇九年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,為中世史第一次統一之時(中間雖有隋末群雄之亂,不過十年),肅、代以後,遂成藩鎮割據之局,唐祚雖仍延至百五十餘年,其實不得謂之統一也。

    然隋、唐統一之時,亦不過一百六十七年,比之漢室則遠不逮。

    此亦可見幅員既廣,則破裂易而整理難,非有特殊之才德及适當之法制,而又值群衆心理厭亂思治,能以向心力集中于一政府者,未易統治此泱泱大國也。

    吾國疆域至秦、漢時已極廓大,然三國、兩晉以降,未始不繼續開拓,如吳平山越,蜀定南蠻, 《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建興三年春,亮率衆南征,其秋悉平。

    軍資所出,國以富饒。

    ”《李恢傳》:先主以恢為庲降都督,使持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。

    (裴松之注:庲降,地名,去蜀二千餘裡,時未有甯州,号為南中,立此職以總攝之。

    晉泰始中,始分為甯州。

    )……恢鋤盡惡類,徙其豪帥于成都,賦出叟、濮耕牛、戰馬、金銀、犀革,充繼軍資,于時費用不乏。

    ” 氐楊之辟仇池, 《魏書·氐傳》:“漢建安中,有楊騰者,為部落大帥,勇健多計略,始徙居仇池。

    仇池方百頃,因以為号,四面鬥絕,高七裡餘,羊腸蟠道三十六回,其上有豐水泉,煮土成鹽。

    騰後有名千萬者,魏拜為百頃氐王。

    千萬孫名飛龍,漸強盛。

    ……養外甥令狐茂搜為子。

    晉惠帝元康中,茂搜自号輔國将軍、右賢王,群氐推以為主。

    關中人士流移者多依之。

    ” 鮮卑之開青海, 《隋書·吐谷渾傳》:“吐谷渾本遼西鮮卑徒何涉歸子也。

    ……涉歸死……吐谷渾與弟若洛廆不協,遂西度隴,止于甘松之南,洮水之西,南極白蘭山,數千裡之地,其後遂以吐谷渾為國氏焉。

    當魏、周之際,始稱可汗,都伏俟城,在青海西十五裡……其器械衣服,略與中國同。

    ” 爨氏之居曲靖、龍和, 《文獻通考》:“西爨蠻,自雲本安邑人。

    七世祖晉南甯太守,中國亂,遂王蠻中。

    宋元帝時,南甯州刺史徐文盛召詣荊州,有爨瓒者據其地,延袤二千餘裡,土多駿馬、犀象、明珠。

    既死,子震玩分統其衆。

    隋開皇初,遣使朝貢。

    ” 麹氏之王高昌、焉耆, 《隋書·高昌傳》:“高昌國者,漢車師前王庭也……其地有漢時高昌壘,故以為國号。

    初蠕蠕立阚伯周為高昌王,伯周死,子義成立,為從兄首歸所殺。

    首歸自立為高昌王,又為高車阿伏至羅所殺。

    以敦煌人張孟明為主,孟明為國人所殺,更以馬儒為王,以鞏顧、麹嘉二人為左右長史。

    儒又通使後魏,請内屬。

    内屬人皆戀土,不願東遷,相與殺儒,立嘉為王。

    嘉字靈鳳,金城榆中人,既立……屬焉耆為挹怛所破,衆不能自統,請主于嘉。

    嘉遣其第二子為焉耆王,由是始大,益為國人所服。

    其風俗政令,與華夏略同。

    ” 或前代所未經營,或昔時未隸疆索者,皆由華人或他族分途競進,以為後來統一之預備。

    于是隋若唐襲累世之成勞,集合其地,又加之以恢廓,而造成空前之版圖焉。

    據隋、唐二《志》之言,以較之漢地有過有不及。

     《隋書·地理志》:“東西九千三百裡,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,東南皆至于海,西至且末,北至五原。

    隋氏之盛,極于此。

    ”《新唐書·地理志》:“太宗元年,因山川形便,分天下為十道:一曰關内,二曰河南,三曰河東,四曰河北,五曰山南,六曰隴右,七曰淮南,八曰江南,九曰劍南,十曰嶺南。

    至十三年定簿,凡州府三百五十八,縣一千五百五十一。

    明年,平高昌,又增州二、縣六。

    其後北殄突厥颉利,西平高昌,北逾陰山,西抵大漠,其地東極海,西至焉耆,南盡林州南境,北接薛延陀界。

    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裡,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裡。

    ” 舉唐之盛時,開元、天寶之際,東至安東,西至安西,南至日南,北至單于府。

    蓋南北如漢之盛,東不及而西過之。

    然高宗時,高麗、百濟皆屬唐。

    開元中,始以薩水以南地界新羅,則其東界亦轶于漢矣。

     中國南北之分,以江、河為最大之界限。

    故欲通南北,必先通江、淮以為之樞。

    春秋時吳将伐齊,先城邗溝,通江、淮。

     《左傳·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