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佛教之反動
關燈
小
中
大
矣。
佛像經論,皆複得顯。
” 明帝正光初,釋、李之辯,釋氏優勝,李宗遂屈焉。
齊、周對峙之時,道、釋之争尤烈。
齊尚佛教,令道士皆染剃。
《續高僧傳》:“文宣受禅,齊祚大興。
天保年中,釋、李二門,交競優劣。
會梁武啟運,天監三年,下敕舍道,道士陸修靜不勝其憤,遂與門人亡命,叛入北齊,傾散金玉,贈諸貴遊,托以襟期,冀興道法。
帝惑之,乃敕召諸沙門與道士對校道術,昙顯對之,帖然無驗,諸道士等相顧無顔。
文宣處座,自驗臧否。
其徒爾日皆舍邪從正,求哀濟度;未發心者,敕令染剃。
” 周崇儒術,辯論頻年。
《北周書·武帝紀》:“天和三年八月癸酉,帝禦大德殿,集百僚及沙門、道士等,親講《禮記》。
”“四年二月戊辰,帝禦大德殿,集百僚道士沙門等讨論釋老義。
”“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,集群臣及沙門、道士等,帝升高座,辯釋三教先後。
以儒教為先,道教為次,佛教為後。
” 後遂斷佛、道二教,罷沙門、道士,并令還民。
《北周書·武帝紀》:“建德三年五月丙子,初斷佛、道二教,經像悉毀,罷沙門、道士,并令還民。
并禁諸淫祀,禮典所不載者,盡除之。
” 《續高僧傳》:“天和四年,歲在己醜,三月十五日,敕召有德衆僧、名儒道士、文武百官二千餘人于正殿。
帝升禦座,親量三教優劣廢立,衆議紛纭,各随情見,較其大抵,無與相抗者。
至其月二十日,又依前集,衆論乖咎,是非滋生,并莫簡帝心,索然而退。
至四月初,敕又廣召道俗,令極言陳理,又敕司隸大夫甄鸾,詳佛道二教,定其先後淺深同異。
鸾乃上《笑道論》三卷。
至五月十日,帝又大集群臣,詳鸾上論,以為傷蠹道士,即于殿庭焚之。
……至建德三年,歲在甲午,五月十七日,乃普滅佛、道二宗。
”“帝遂破前代關山東西數百年來官私佛寺,掃地并盡,融刮聖容,焚燒經典。
《禹貢》八州,見成寺廟出四十千,并賜王公,充為第宅,三方釋子,減三百萬,皆複軍民,還歸編戶。
” 然猶立通道觀,以闡教義。
《北周書·武帝紀》:“建德三年六月戊午,诏曰:三墨八儒,朱紫交競;九流七略,異說相騰。
道隐小成,其來舊矣。
不有會歸,争驅靡息,今可立通道觀。
聖哲微言,先賢典訓,金科玉篆,秘迹玄文,所以濟養黎元,扶成教養者,并宜弘闡,一以貫之。
”《續高僧傳》:“别置通道觀,簡釋、李有名者,普著衣冠,為學士焉。
” 視魏太武之肆行誅戮者有别。
蓋自佛教輸入以來,疑信雜出,綿曆歲年,至是遂成三教鼎立之勢。
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:“《齊三教論》七卷,衛元嵩撰。
”[3] 其诋诃排擠者,雖以道家為當,然至隋世,道教仍屈于佛焉。
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漢時諸子、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,大旨皆去健羨、處沖虛而已,無上天官符箓之事。
其《黃帝》四篇,《老子》兩篇,最得深旨。
故言陶弘景者,隐于句容,好陰陽五行、風角星算,修辟谷導引之法,受道經符箓,武帝素與之遊。
及禅代之際,弘景取圖谶之文,合成‘景梁’字以獻之,由是恩遇甚厚。
又撰《登真隐訣》,以證古有神仙之事。
又言神丹可成,服之則能長生,與天地永畢。
帝令弘景試合神丹,竟不能就,乃言中原隔絕,藥物不精故也。
帝以為然,敬之尤甚。
然武帝弱年好事,先受道法,及即位,猶自上章,朝士受道者衆。
三吳及邊海之際,信之逾甚。
陳武世居吳興,故亦奉焉。
後魏之世,嵩山道士寇謙之,自雲嘗遇真人成公興,後遇太上老君,授謙之為天師,而又賜之《雲中音誦科誡》二十卷。
又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,遂得辟谷,氣盛體輕,顔色鮮麗。
弟子十餘人,皆得其術。
其後又遇神人李譜,雲是老君玄孫,授其《圖篆真經》劾召百神,六十餘卷,及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。
太武始光之初,奉其書而獻之。
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,祀嵩嶽,迎緻其餘弟子,于代都東南起壇宇,給道士百二十餘人,顯揚其法,宣布天下。
太武親備法駕,而受符箓焉。
自是道業大行,每帝即位,必受符箓,以為故事,刻天尊及諸仙之像而供養焉。
遷洛已後,置道場于南郊之傍,方二百步。
正月、十月之十五,并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。
後齊武帝遷邺,遂罷之。
文襄之世,更置館宇,選其精至者使居焉。
後周承魏,崇奉道法,每帝受箓,如魏之舊,尋與佛法俱滅。
開皇初,又興,高祖雅信佛法,于道士蔑如也。
”[4] *** [1] 中述漢、魏之制見前。
[2] 其論見《南史》及《弘明集》中。
[3] 據此,是三教之名,始于周世。
[4] 《魏書·釋老志》紀道士之事甚詳,然限于魏世,故引此《志》略述其梗概。
佛像經論,皆複得顯。
” 明帝正光初,釋、李之辯,釋氏優勝,李宗遂屈焉。
齊、周對峙之時,道、釋之争尤烈。
齊尚佛教,令道士皆染剃。
《續高僧傳》:“文宣受禅,齊祚大興。
天保年中,釋、李二門,交競優劣。
會梁武啟運,天監三年,下敕舍道,道士陸修靜不勝其憤,遂與門人亡命,叛入北齊,傾散金玉,贈諸貴遊,托以襟期,冀興道法。
帝惑之,乃敕召諸沙門與道士對校道術,昙顯對之,帖然無驗,諸道士等相顧無顔。
文宣處座,自驗臧否。
其徒爾日皆舍邪從正,求哀濟度;未發心者,敕令染剃。
” 周崇儒術,辯論頻年。
《北周書·武帝紀》:“天和三年八月癸酉,帝禦大德殿,集百僚及沙門、道士等,親講《禮記》。
”“四年二月戊辰,帝禦大德殿,集百僚道士沙門等讨論釋老義。
”“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,集群臣及沙門、道士等,帝升高座,辯釋三教先後。
以儒教為先,道教為次,佛教為後。
” 後遂斷佛、道二教,罷沙門、道士,并令還民。
《北周書·武帝紀》:“建德三年五月丙子,初斷佛、道二教,經像悉毀,罷沙門、道士,并令還民。
并禁諸淫祀,禮典所不載者,盡除之。
” 《續高僧傳》:“天和四年,歲在己醜,三月十五日,敕召有德衆僧、名儒道士、文武百官二千餘人于正殿。
帝升禦座,親量三教優劣廢立,衆議紛纭,各随情見,較其大抵,無與相抗者。
至其月二十日,又依前集,衆論乖咎,是非滋生,并莫簡帝心,索然而退。
至四月初,敕又廣召道俗,令極言陳理,又敕司隸大夫甄鸾,詳佛道二教,定其先後淺深同異。
鸾乃上《笑道論》三卷。
至五月十日,帝又大集群臣,詳鸾上論,以為傷蠹道士,即于殿庭焚之。
……至建德三年,歲在甲午,五月十七日,乃普滅佛、道二宗。
”“帝遂破前代關山東西數百年來官私佛寺,掃地并盡,融刮聖容,焚燒經典。
《禹貢》八州,見成寺廟出四十千,并賜王公,充為第宅,三方釋子,減三百萬,皆複軍民,還歸編戶。
” 然猶立通道觀,以闡教義。
《北周書·武帝紀》:“建德三年六月戊午,诏曰:三墨八儒,朱紫交競;九流七略,異說相騰。
道隐小成,其來舊矣。
不有會歸,争驅靡息,今可立通道觀。
聖哲微言,先賢典訓,金科玉篆,秘迹玄文,所以濟養黎元,扶成教養者,并宜弘闡,一以貫之。
”《續高僧傳》:“别置通道觀,簡釋、李有名者,普著衣冠,為學士焉。
” 視魏太武之肆行誅戮者有别。
蓋自佛教輸入以來,疑信雜出,綿曆歲年,至是遂成三教鼎立之勢。
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:“《齊三教論》七卷,衛元嵩撰。
”[3] 其诋诃排擠者,雖以道家為當,然至隋世,道教仍屈于佛焉。
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漢時諸子、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,大旨皆去健羨、處沖虛而已,無上天官符箓之事。
其《黃帝》四篇,《老子》兩篇,最得深旨。
故言陶弘景者,隐于句容,好陰陽五行、風角星算,修辟谷導引之法,受道經符箓,武帝素與之遊。
及禅代之際,弘景取圖谶之文,合成‘景梁’字以獻之,由是恩遇甚厚。
又撰《登真隐訣》,以證古有神仙之事。
又言神丹可成,服之則能長生,與天地永畢。
帝令弘景試合神丹,竟不能就,乃言中原隔絕,藥物不精故也。
帝以為然,敬之尤甚。
然武帝弱年好事,先受道法,及即位,猶自上章,朝士受道者衆。
三吳及邊海之際,信之逾甚。
陳武世居吳興,故亦奉焉。
後魏之世,嵩山道士寇謙之,自雲嘗遇真人成公興,後遇太上老君,授謙之為天師,而又賜之《雲中音誦科誡》二十卷。
又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,遂得辟谷,氣盛體輕,顔色鮮麗。
弟子十餘人,皆得其術。
其後又遇神人李譜,雲是老君玄孫,授其《圖篆真經》劾召百神,六十餘卷,及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。
太武始光之初,奉其書而獻之。
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,祀嵩嶽,迎緻其餘弟子,于代都東南起壇宇,給道士百二十餘人,顯揚其法,宣布天下。
太武親備法駕,而受符箓焉。
自是道業大行,每帝即位,必受符箓,以為故事,刻天尊及諸仙之像而供養焉。
遷洛已後,置道場于南郊之傍,方二百步。
正月、十月之十五,并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。
後齊武帝遷邺,遂罷之。
文襄之世,更置館宇,選其精至者使居焉。
後周承魏,崇奉道法,每帝受箓,如魏之舊,尋與佛法俱滅。
開皇初,又興,高祖雅信佛法,于道士蔑如也。
”[4] *** [1] 中述漢、魏之制見前。
[2] 其論見《南史》及《弘明集》中。
[3] 據此,是三教之名,始于周世。
[4] 《魏書·釋老志》紀道士之事甚詳,然限于魏世,故引此《志》略述其梗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