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佛教之盛興

關燈
人之宗。

    故關中僧衆,鹹共嘉焉。

    ” 至法顯、法勇等,直詣西域,專學梵書梵語, 《高僧傳》:“昙無竭,此雲法勇。

    姓李,幽州黃龍人。

    以宋永初元年,招集同志沙門僧猛、昙朗之徒二十五人,遠适西方,至罽賓國,禮拜佛缽。

    停歲餘,學梵書梵語。

    ”“寶雲,涼州人。

    以晉隆安之初,遠适西域,與法顯、智嚴先後相随,遂曆于阗、天竺諸國。

    雲在外域遍學梵書,天竺諸國音字诂訓,悉皆備解。

    晚出諸經,多雲所治定。

    華梵兼通,音訓允正,雲之所定,衆鹹信服。

    ” 則直接讀書,勝于僅憑展轉之移譯矣。

     魏黃初中,中國人始依佛戒,剃發為僧。

     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魏黃初中,中國人始依佛戒,剃發為僧。

    ”《高僧傳》:“昙柯迦羅,以魏嘉平中,來至雒陽。

    于時魏境雖有佛法,而道風訛替,亦有衆僧未禀歸戒,正以剪落殊俗耳[5]。

    迦羅既至,立羯磨法,受戒。

    中夏戒律,始自乎此。

    ” 于是四民之外,别有出家之民。

    至道安時,複定以釋命氏。

     《高僧傳》:“初,魏、晉沙門,依師為姓,故姓各不同。

    安以為大師之本,莫尊釋迦,乃以釋命氏。

    複獲《增一阿含》,果稱四河入海,無複河名。

    四姓為沙門,皆稱釋種,既懸與經符,遂為永式。

    ” 姚興命僧為僧主,爰有僧正等秩。

     《高僧傳》:“姚興下書曰:‘大法東遷,于今為盛。

    僧尼已多,應須綱領,宣授遠規,以濟頹緒。

    僧學優早年,德芳暮齒,可為國内僧主。

    僧遷禅慧兼修,即為悅衆。

    法欽、慧斌共掌僧錄,給車輿、吏力。

    資侍中秩。

    ’傳诏羊車各二人,遷等并有厚給。

    僧正之興,之始也。

    ” 魏道武帝以法果為道人統,绾攝僧徒,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皇始中,趙郡有沙門法果,誡行精至,開演法籍。

    太祖聞其名,诏以禮征赴京師。

    後以為道人統,绾攝僧徒。

    ” 後改為沙門統。

    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高宗時,京師沙門師賢……為道人統。

    ……和平初,師賢卒,昙曜代之,更名沙門統。

    ” 又立監福曹,以斷僧務。

    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先是,立監福曹,又改為昭玄,備有官屬,以斷僧務。

    ” 其寺宇則有維那、都維那等職。

     《金石萃編·孫秋生等造像記跋》(王昶):“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‘若為三寶巡民教化者,在外赍州鎮維那文移,在台者赍都維那等印牒。

    然後聽行,違者加罪。

    ’又《翻譯名義》南山之聲論:‘翻為次第,謂知僧事之次第。

    ’《寄歸傳》雲:‘華梵兼舉也,維是綱維,華言也;那,是梵語,删去羯磨陀三字也。

    ’《僧史略》雲:‘梵語羯磨陀那,譯為知事,亦雲悅衆。

    謂知其事,悅其衆也。

    ’《音義指歸》雲:‘僧如網,借有德之人為綱繩也。

    ’《隋書·智琳傳》:‘潤州刺史李海遊命琳為斷事綱維,爾後寺立三綱:上座、維那、典座也。

    ’此碑稱維那,因附詳于此。

    ” 則宗教而兼有政治之性質矣。

     僧、尼衣住均與俗殊。

    初服赤衣,後改雜色。

    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漢世沙門皆衣赤布,後乃易以雜色。

    ” 袈裟梵服,雖犯嘲譏,不顧也。

     《高僧傳》:“或嘲支孝龍[6]曰:‘大晉龍興,天下為家,沙門何不全發膚,去袈裟,釋梵服,被绫羅?’龍曰:‘剪發毀容,改服變形,彼謂我辱,我棄彼榮。

    ’” 東漢之季,已有浮圖,至于晉世,洛中益盛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陶謙傳》:“笮融聚衆數百,往依于謙。

    謙使督廣陵、下邳、彭城運糧。

    遂斷三郡委輸,大起浮圖寺。

    上累金盤,下為重樓,又堂閣周回,可容三千許人,作黃金塗像,衣以錦彩。

    每浴佛辄多設飲飯,布席于路,其有就食及觀者且萬餘人。

    ”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自洛中構白馬寺,盛飾佛圖,畫迹甚妙,為四方式。

    凡宮塔制度,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,從一級至三、五、七、九。

    世人相承,謂之‘浮圖’,或雲‘佛圖’。

    晉世,洛中佛圖有四十二所矣。

    ” 吾國建築之式,遂增入印度制度。

    南北相望,競事營構。

    唐杜牧詩雲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,以金陵一地而論,已有四百八十寺之多,他可知矣。

    近人輯《南朝佛寺志》,博考諸書,約有二百三十有一寺[7],未能語其全也。

    其立寺之類别,有由僧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