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 佛教之盛興
關燈
小
中
大
漢魏以降,佛教盛興,西域僧徒之來華者,後先相望。
茲依《高僧傳》略表于下: (續表) [1] (續表) 其他弘法之士,殆尚不止于此。
《隋書·經籍志》稱:“姚苌時,鸠摩羅什至長安,大譯經論。
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,惟羅什才德最優。
”是僅姚秦一時,胡僧已數十輩。
《高僧傳》所載,特其著者耳。
稽其蹤迹,大抵自西域入關中,至洛陽邺中者居多。
其南來者,或抵青州,或屆南海,随緣所至,亦無定方焉。
當此之時,中土僧俗,亦多銳意西行求法[2]。
自朱士行, 《高僧傳》(釋慧皎):“朱士行,颍川人。
少懷遠悟,脫落塵俗。
出家以後,專務經典。
昔漢靈之時,竺佛朔譯出《道行經》,文句簡略,意義未周。
士行嘗于洛陽講《道行經》,覺文意隐質,諸未盡善。
每歎曰:‘此經大乘之要,而譯理不盡。
’誓志捐身,遠求大本。
遂以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,西渡流沙,既至于阗,果得梵書正本,凡九十卷。
遣弟子弗如檀(此言法饒),送經梵本,還歸洛陽。
土行遂終于阗。
”[3] 至宋雲、 《洛陽伽藍記》(楊衒之):“城北聞義裡有敦煌人宋雲宅。
雲與惠生……向西域取經,凡得一百七十部,皆是大乘妙典。
”《魏書·嚈哒傳》:“熙平中,明帝遣王伏子統宋雲、沙門法力等,往西域求訪佛經。
時有沙門慧生者亦與偕行,正光中還。
” 寶暹等,殆不下六七十人。
《續高僧傳》(釋道宣):“齊僧寶暹、道邃、僧昙等十人,以武平六年相結同行,采經西域,往返七載。
将事東歸,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。
” 其最著者,為江陵辛寺釋法顯。
《高僧傳》:“釋法顯,姓龔,平陽武陽人。
三歲便為沙彌。
及受大戒,志行明敏,常慨經律舛阙,誓志尋求。
以晉隆安三年,與同學慧景、道整、慧應、慧嵬等發自長安,西度流沙,凡所經曆三十餘國。
後至中天竺,于摩竭提波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,得《摩诃僧祇律》,又得《薩婆多律》,抄《雜阿毗昙心線經》《方等泥洹經》等。
顯留三年,學梵經、梵書,方躬自書寫。
于是持經像寄附商客到師子國,同旅十餘,或留或亡。
停二年,複得《彌沙塞律》《長雜二含》及《雜藏》,并漢土所無。
既而附商人大舶,循海而還。
經十餘日,達耶婆提國,停五月,複随他商東适廣州。
舉帆二十餘日,夜忽大風,合舶震懼,任風随流,忽至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,遂南造京師,就外國禅師佛馱跋陀于道場寺,譯出《摩诃僧祇律》《方等泥洹經》《雜阿毗昙心論》,垂有百餘萬言。
後至荊州,卒于辛寺。
春秋八十有六。
” 而月支之僧,如竺昙摩羅刹者,先由吾國而西,既乃還歸中夏,則兼兩方之事而一之焉。
《高僧傳》:“竺昙摩羅刹,此雲法護,其先月支人。
本姓支氏,世居敦煌郡。
年八歲出家,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。
是時晉武之世,寺廟圖像,雖崇京邑,而《方等》深經,蘊在蔥外。
護乃慨然發憤,志弘大道。
遂随師至西域,遊曆諸國。
外國異言三十六種,書亦如之,護皆遍學,貫綜诂訓,音義字體,無不備識。
遂大赍梵經,還歸中夏,自敦煌至長安,沿路傳譯,寫為晉文。
所獲《賢劫》《正法華》《光贊》等一百六十五部,孜孜所務,惟以弘通為業,終身寫譯,勞不告倦。
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,護之力也。
” 弘法之事,莫重于翻譯。
漢開其端,而後累朝列國踵其事,譯業之盛,殆無過于此時。
茲據《開元釋教錄》表之如下: 翻譯之法,多據梵本,間憑口誦。
近人謂初期譯業,率無原本,但憑譯人背誦。
按《高僧傳》:“漢靈之時,天竺沙門竺佛朔赍《道行經》來适雒陽,即轉梵為漢。
”又:“沙門昙果,于迦維羅衛國得梵本,康孟詳與竺大力譯為漢文。
”又:“支謙以大教雖行,而經多梵文,未盡翻譯。
己妙善方言,乃以集衆本,譯為漢語。
”是漢、魏時譯經明有梵本之證。
至朱士行等求經,則梵本輸入更多。
譯人之兼釋華梵者,衆共推之。
《高僧傳》:“竺佛念,涼州人。
諷習衆經,粗涉外典。
其《倉》《雅》訓诂,尤所明達。
少好遊方,備貫風俗,家世西河,洞曉方語,華梵音義,莫不兼釋。
苻氏建元中,有僧伽跋澄、昙摩難提等入長安,趙正請出諸經,當時名德,莫能傳譯,衆鹹推念。
于是澄執梵文,念譯為晉,質疑斷義,音字方明。
自苻、姚二代,為譯
茲依《高僧傳》略表于下: (續表) [1] (續表) 其他弘法之士,殆尚不止于此。
《隋書·經籍志》稱:“姚苌時,鸠摩羅什至長安,大譯經論。
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,惟羅什才德最優。
”是僅姚秦一時,胡僧已數十輩。
《高僧傳》所載,特其著者耳。
稽其蹤迹,大抵自西域入關中,至洛陽邺中者居多。
其南來者,或抵青州,或屆南海,随緣所至,亦無定方焉。
當此之時,中土僧俗,亦多銳意西行求法[2]。
自朱士行, 《高僧傳》(釋慧皎):“朱士行,颍川人。
少懷遠悟,脫落塵俗。
出家以後,專務經典。
昔漢靈之時,竺佛朔譯出《道行經》,文句簡略,意義未周。
士行嘗于洛陽講《道行經》,覺文意隐質,諸未盡善。
每歎曰:‘此經大乘之要,而譯理不盡。
’誓志捐身,遠求大本。
遂以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,西渡流沙,既至于阗,果得梵書正本,凡九十卷。
遣弟子弗如檀(此言法饒),送經梵本,還歸洛陽。
土行遂終于阗。
”[3] 至宋雲、 《洛陽伽藍記》(楊衒之):“城北聞義裡有敦煌人宋雲宅。
雲與惠生……向西域取經,凡得一百七十部,皆是大乘妙典。
”《魏書·嚈哒傳》:“熙平中,明帝遣王伏子統宋雲、沙門法力等,往西域求訪佛經。
時有沙門慧生者亦與偕行,正光中還。
” 寶暹等,殆不下六七十人。
《續高僧傳》(釋道宣):“齊僧寶暹、道邃、僧昙等十人,以武平六年相結同行,采經西域,往返七載。
将事東歸,凡獲梵本二百六十部。
” 其最著者,為江陵辛寺釋法顯。
《高僧傳》:“釋法顯,姓龔,平陽武陽人。
三歲便為沙彌。
及受大戒,志行明敏,常慨經律舛阙,誓志尋求。
以晉隆安三年,與同學慧景、道整、慧應、慧嵬等發自長安,西度流沙,凡所經曆三十餘國。
後至中天竺,于摩竭提波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,得《摩诃僧祇律》,又得《薩婆多律》,抄《雜阿毗昙心線經》《方等泥洹經》等。
顯留三年,學梵經、梵書,方躬自書寫。
于是持經像寄附商客到師子國,同旅十餘,或留或亡。
停二年,複得《彌沙塞律》《長雜二含》及《雜藏》,并漢土所無。
既而附商人大舶,循海而還。
經十餘日,達耶婆提國,停五月,複随他商東适廣州。
舉帆二十餘日,夜忽大風,合舶震懼,任風随流,忽至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,遂南造京師,就外國禅師佛馱跋陀于道場寺,譯出《摩诃僧祇律》《方等泥洹經》《雜阿毗昙心論》,垂有百餘萬言。
後至荊州,卒于辛寺。
春秋八十有六。
” 而月支之僧,如竺昙摩羅刹者,先由吾國而西,既乃還歸中夏,則兼兩方之事而一之焉。
《高僧傳》:“竺昙摩羅刹,此雲法護,其先月支人。
本姓支氏,世居敦煌郡。
年八歲出家,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。
是時晉武之世,寺廟圖像,雖崇京邑,而《方等》深經,蘊在蔥外。
護乃慨然發憤,志弘大道。
遂随師至西域,遊曆諸國。
外國異言三十六種,書亦如之,護皆遍學,貫綜诂訓,音義字體,無不備識。
遂大赍梵經,還歸中夏,自敦煌至長安,沿路傳譯,寫為晉文。
所獲《賢劫》《正法華》《光贊》等一百六十五部,孜孜所務,惟以弘通為業,終身寫譯,勞不告倦。
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,護之力也。
” 弘法之事,莫重于翻譯。
漢開其端,而後累朝列國踵其事,譯業之盛,殆無過于此時。
茲據《開元釋教錄》表之如下: 翻譯之法,多據梵本,間憑口誦。
近人謂初期譯業,率無原本,但憑譯人背誦。
按《高僧傳》:“漢靈之時,天竺沙門竺佛朔赍《道行經》來适雒陽,即轉梵為漢。
”又:“沙門昙果,于迦維羅衛國得梵本,康孟詳與竺大力譯為漢文。
”又:“支謙以大教雖行,而經多梵文,未盡翻譯。
己妙善方言,乃以集衆本,譯為漢語。
”是漢、魏時譯經明有梵本之證。
至朱士行等求經,則梵本輸入更多。
譯人之兼釋華梵者,衆共推之。
《高僧傳》:“竺佛念,涼州人。
諷習衆經,粗涉外典。
其《倉》《雅》訓诂,尤所明達。
少好遊方,備貫風俗,家世西河,洞曉方語,華梵音義,莫不兼釋。
苻氏建元中,有僧伽跋澄、昙摩難提等入長安,趙正請出諸經,當時名德,莫能傳譯,衆鹹推念。
于是澄執梵文,念譯為晉,質疑斷義,音字方明。
自苻、姚二代,為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