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三國以降文物之進步
關燈
小
中
大
字母,實采《涅槃》之文,參以《中華音韻》而去取之,謂出于《華嚴》則妄矣。
” 《大藏目錄》:“《大般涅槃經》四十卷,北涼昙無谶譯。
”“《大般涅槃經》三十六卷,宋慧嚴等依《泥洹經》加之。
” 則音韻之學,亦受佛教東來之影響也。
古無所謂文集,自東漢以降始有之。
于是有别集、總集之目。
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别集之名,蓋漢東京之所創也。
自靈均以降,屬文之士衆矣,然其志尚不同,風流殊别。
後之君子,欲觀其體勢,而見其心靈,故别聚焉,名之謂集。
辭人景慕,并自記載,以成書部。
年代遷徙,亦頗遺散。
其高唱絕俗者,略皆俱存。
”“總集者,以建安之後,辭賦轉繁,衆家之集,日以滋廣。
晉代摯虞,苦覽者之勞倦,于是采擿孔翠,芟翦繁蕪,自詩賦下,各為條貫,合而編之,謂之‘流别’。
是後文集總鈔,作者繼軌,屬辭之士,以為覃奧,而取則焉。
” 蓋古之學者以學為文,未嘗以文為學。
漢、魏而下,經子之學衰,而文章之術盛,作者如林,不可殚述。
專就文學論,實以斯時為進化之極軌,色澤聲調,均由樸拙而日趨于工麗,無間南北,翕然同聲。
(《北史》稱:“永明、天監之際,太和、天保之間,洛陽、江左,文雅尤盛,彼此好尚,雅有異同。
江左宮商發越,貴于清绮;河朔詞義貞剛,重乎氣質。
”蓋就文章氣骨細晰言之,南北固有區别,而一時風氣,亦未嘗大相懸絕。
庾信南人,仕于北朝,骈俪之文,實集大成。
亦可見南北好尚之同矣。
)于是有評論文章之書。
《梁書·鐘嵘傳》:“嵘嘗品古今五言詩,論其優劣,名為詩評。
”又《劉勰傳》:“勰撰《文心雕龍》五十篇,論古今文體,引而次之。
沈約取讀,大重之,謂為深得文理。
” 有選錄文章之書, 《梁書·昭明太子統傳》:“撰古今典诰文言,為《正序》十卷,五言詩之善者,為《文章英華》二十卷,《文選》三十卷。
” 世且傳為選學焉。
《舊唐書·曹憲傳》:“憲所撰《文選音義》,甚為當時所重。
初,江、淮間為《文選》學者,本之于憲。
又有許淹、李善、公孫羅複相繼以《文選》教授,由是其學大興于代。
” 漢代隸、草始興, 《書斷》(張懷瓘):“章草,漢黃門史遊所作也。
王愔雲:漢元帝時,史遊作《急就章》,解散隸體,漢俗簡惰,遂以行之。
” 後漸變隸為楷, 《流沙墜簡釋文》(羅振玉):“永和以降之竹簡,楷七隸三;魏景元四年簡,則全為楷書。
” 而鐘繇、王羲之等遂以書名。
觀《晉書》稱羲之善隸書,知晉、唐時人猶呼楷字為隸矣。
《晉書·王羲之傳》:“羲之尤善隸書,為古今之冠。
子凝之亦工草隸。
獻之工草隸,嘗書壁為方丈大字,羲之甚以為能。
” 晉時石刻之字,筆畫多方整,及宋初猶然。
如《任城太守孫夫人碑》《齊太公呂望表》及《甯州刺史爨龍顔碑》,皆漢隸體也。
《爨碑》間有楷法。
而閣帖所載晉人箋帖,則多圓美。
碑帖之歧,自此始矣。
齊、梁碑版,傳者不多。
北魏、周、齊石刻極夥,其字畫往往工妙。
《集古錄》(歐陽修):“南朝士氣卑弱,書法以清媚為佳;北朝碑志之文,辭多淺陋,又多言浮屠,其字畫則往往工妙。
” 近世學書者,多宗北碑,論書法之進化,自秦、漢來,當推北朝矣。
北朝書家,著于史者,有張景仁、冀俊、趙文深等。
《北史·張景仁傳》:“幼孤,家貧,以學書為業,遂工草隸。
選補内書生……及立文林館,總判館事。
除侍中,封建安王。
……自倉颉以來,八體取進,一人而已。
”又《冀俊傳》:“善隸書,特工模寫。
”又《趙文深傳》:“少學楷隸……雅有鐘、王之則,筆勢可觀。
當時碑榜,唯文深、冀俊而已。
” 而不稱鄭道昭能書。
《魏書》及《北史》均有《鄭道昭傳》,僅稱其“綜覽群言,好為詩賦,凡數十篇”。
以今日碑刻言之,則北人之書,無過于道昭者。
《語石》(葉昌熾):“鄭道昭《雲峰山上下碑》及《論經詩》諸刻,上承分篆,其筆力之健,可以剸犀兕,搏龍蛇,而遊刃于虛,全以神運。
不獨北朝書家第一,自有真書以來,一人而已。
舉世啖名,稱右軍為‘書聖’,其實右軍書碑無可見,餘謂道昭,書中之聖也。
” 千秋論定,不在史傳之贊否,可知史傳之不足憑。
而人之自立,但有一才一藝,獨造其極,絕不患其湮沒無聞也。
*** [1] 《周髀注》亦甄鸾重述。
[2] 祖先于甄約五十年。
[3] 《志》曰:“晉世,摯虞依《禹貢》《周官》作《畿服經》,其州郡及縣、分野、封略事業、國邑、山陵、水泉、鄉亭城、道裡、土田、民物風俗、先賢舊好,靡不具悉。
凡一百七十卷,今亡。
而學者因其經曆,并有記載,然不能成一家之體。
齊時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說,依其前後遠近,編而為部,謂之《地理書》。
任昉又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,謂之《地記》。
陳時顧野王抄撰衆家之言,作《輿地志》。
隋大業中,普诏天下諸郡,條其風俗物産地圖,上于尚書。
”故隋代有《諸郡物産土俗記》一百五十一卷,《區宇圖志》一百二十九卷,《諸州圖經集》一百卷。
其餘注記甚衆。
” 《大藏目錄》:“《大般涅槃經》四十卷,北涼昙無谶譯。
”“《大般涅槃經》三十六卷,宋慧嚴等依《泥洹經》加之。
” 則音韻之學,亦受佛教東來之影響也。
古無所謂文集,自東漢以降始有之。
于是有别集、總集之目。
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别集之名,蓋漢東京之所創也。
自靈均以降,屬文之士衆矣,然其志尚不同,風流殊别。
後之君子,欲觀其體勢,而見其心靈,故别聚焉,名之謂集。
辭人景慕,并自記載,以成書部。
年代遷徙,亦頗遺散。
其高唱絕俗者,略皆俱存。
”“總集者,以建安之後,辭賦轉繁,衆家之集,日以滋廣。
晉代摯虞,苦覽者之勞倦,于是采擿孔翠,芟翦繁蕪,自詩賦下,各為條貫,合而編之,謂之‘流别’。
是後文集總鈔,作者繼軌,屬辭之士,以為覃奧,而取則焉。
” 蓋古之學者以學為文,未嘗以文為學。
漢、魏而下,經子之學衰,而文章之術盛,作者如林,不可殚述。
專就文學論,實以斯時為進化之極軌,色澤聲調,均由樸拙而日趨于工麗,無間南北,翕然同聲。
(《北史》稱:“永明、天監之際,太和、天保之間,洛陽、江左,文雅尤盛,彼此好尚,雅有異同。
江左宮商發越,貴于清绮;河朔詞義貞剛,重乎氣質。
”蓋就文章氣骨細晰言之,南北固有區别,而一時風氣,亦未嘗大相懸絕。
庾信南人,仕于北朝,骈俪之文,實集大成。
亦可見南北好尚之同矣。
)于是有評論文章之書。
《梁書·鐘嵘傳》:“嵘嘗品古今五言詩,論其優劣,名為詩評。
”又《劉勰傳》:“勰撰《文心雕龍》五十篇,論古今文體,引而次之。
沈約取讀,大重之,謂為深得文理。
” 有選錄文章之書, 《梁書·昭明太子統傳》:“撰古今典诰文言,為《正序》十卷,五言詩之善者,為《文章英華》二十卷,《文選》三十卷。
” 世且傳為選學焉。
《舊唐書·曹憲傳》:“憲所撰《文選音義》,甚為當時所重。
初,江、淮間為《文選》學者,本之于憲。
又有許淹、李善、公孫羅複相繼以《文選》教授,由是其學大興于代。
” 漢代隸、草始興, 《書斷》(張懷瓘):“章草,漢黃門史遊所作也。
王愔雲:漢元帝時,史遊作《急就章》,解散隸體,漢俗簡惰,遂以行之。
” 後漸變隸為楷, 《流沙墜簡釋文》(羅振玉):“永和以降之竹簡,楷七隸三;魏景元四年簡,則全為楷書。
” 而鐘繇、王羲之等遂以書名。
觀《晉書》稱羲之善隸書,知晉、唐時人猶呼楷字為隸矣。
《晉書·王羲之傳》:“羲之尤善隸書,為古今之冠。
子凝之亦工草隸。
獻之工草隸,嘗書壁為方丈大字,羲之甚以為能。
” 晉時石刻之字,筆畫多方整,及宋初猶然。
如《任城太守孫夫人碑》《齊太公呂望表》及《甯州刺史爨龍顔碑》,皆漢隸體也。
《爨碑》間有楷法。
而閣帖所載晉人箋帖,則多圓美。
碑帖之歧,自此始矣。
齊、梁碑版,傳者不多。
北魏、周、齊石刻極夥,其字畫往往工妙。
《集古錄》(歐陽修):“南朝士氣卑弱,書法以清媚為佳;北朝碑志之文,辭多淺陋,又多言浮屠,其字畫則往往工妙。
” 近世學書者,多宗北碑,論書法之進化,自秦、漢來,當推北朝矣。
北朝書家,著于史者,有張景仁、冀俊、趙文深等。
《北史·張景仁傳》:“幼孤,家貧,以學書為業,遂工草隸。
選補内書生……及立文林館,總判館事。
除侍中,封建安王。
……自倉颉以來,八體取進,一人而已。
”又《冀俊傳》:“善隸書,特工模寫。
”又《趙文深傳》:“少學楷隸……雅有鐘、王之則,筆勢可觀。
當時碑榜,唯文深、冀俊而已。
” 而不稱鄭道昭能書。
《魏書》及《北史》均有《鄭道昭傳》,僅稱其“綜覽群言,好為詩賦,凡數十篇”。
以今日碑刻言之,則北人之書,無過于道昭者。
《語石》(葉昌熾):“鄭道昭《雲峰山上下碑》及《論經詩》諸刻,上承分篆,其筆力之健,可以剸犀兕,搏龍蛇,而遊刃于虛,全以神運。
不獨北朝書家第一,自有真書以來,一人而已。
舉世啖名,稱右軍為‘書聖’,其實右軍書碑無可見,餘謂道昭,書中之聖也。
” 千秋論定,不在史傳之贊否,可知史傳之不足憑。
而人之自立,但有一才一藝,獨造其極,絕不患其湮沒無聞也。
*** [1] 《周髀注》亦甄鸾重述。
[2] 祖先于甄約五十年。
[3] 《志》曰:“晉世,摯虞依《禹貢》《周官》作《畿服經》,其州郡及縣、分野、封略事業、國邑、山陵、水泉、鄉亭城、道裡、土田、民物風俗、先賢舊好,靡不具悉。
凡一百七十卷,今亡。
而學者因其經曆,并有記載,然不能成一家之體。
齊時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說,依其前後遠近,編而為部,謂之《地理書》。
任昉又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,謂之《地記》。
陳時顧野王抄撰衆家之言,作《輿地志》。
隋大業中,普诏天下諸郡,條其風俗物産地圖,上于尚書。
”故隋代有《諸郡物産土俗記》一百五十一卷,《區宇圖志》一百二十九卷,《諸州圖經集》一百卷。
其餘注記甚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