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三國以降文物之進步
關燈
小
中
大
自唐初已然矣。
” 《孫子算經》,亦漢以後人所輯。
《四庫全書總目》:“《孫子算經》三卷,朱彜尊《曝書亭集》有《孫子算經跋》……以為确出于孫武。
今考書内設問,有雲‘長安、洛陽相去九百裡’,又雲‘《佛書》二十九章,章六十三字’。
則後漢明帝以後人語。
孫武,春秋末人,安有是語乎?” 晉有《夏侯陽算經》《張丘建算經》, 《夏侯陽算經跋》(戴震):“《隋書·經籍志》有《夏侯陽算經》二卷,不言陽為何代人。
《宋書·禮志》載《算學祀典》有雲:‘封魏劉徽淄川男,晉姜岌成紀男,張丘建信成男,夏侯陽平陸男,後周甄鸾無極男。
’又《張丘建算經序》雲:‘夏侯陽之方倉。
’則陽為晉人。
”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:“《張丘建算經》三卷,原本不題撰人時代;《唐志》載:‘《張丘建算經》一卷,甄鸾注。
’則當在甄鸾之前。
書首丘建自序,引及夏侯陽、孫子之術,則當在夏侯陽之後也。
” 北周甄鸾撰《五經算術》,又注《孫子算經》及《五曹算經》。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:“《五經算術》二卷,北周甄鸾撰。
鸾精于步算,仕北周,為司隸校尉漢中郡守。
嘗釋《周髀》等算經,不聞其有是書。
而《隋書·經籍志》有《五經算術》一卷,《五經算術錄遺》一卷,皆不著撰人姓名。
《唐書·藝文志》則有李淳風注《五經算術》二卷,亦不言其書為誰人所撰。
今考是書舉《尚書》《孝經》《詩》《易》《論語》、“三禮”、《春秋》之待算方明者列之,而推算之術,悉加‘甄鸾案’三字于上,則是書當即鸾所撰。
” 則自《周髀》及唐王孝通所撰之《緝古算經》外,皆此時期之人所著也[1]。
所奇者南北朝對峙,各出算學大家,北有甄鸾,南有祖沖之,先後相望[2]。
而祖氏所發明尤為卓絕。
《南齊書·祖沖之傳》:“有機思……又特善算,注《九章》,造《綴述》數十篇。
” 《中國圓周率略史》(茅以昇)(《科學》雜志第三卷第四期):“周三徑一之率,荒古已有其說。
後漢有張衡率,魏有劉徽,吳有王蕃,各求新率。
徽率之精約,已無間言;至祖沖之圓率,則精麗罕俦,千古獨絕。
《隋書·律曆志》曰:‘宋末,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,更開密率法。
以圓徑一億為一丈,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,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,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,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,周三百五十五,約率圓徑七,周二十三。
’此第五世紀世界最精之圓率也。
其時印度僅有三一四一六,歐人亦才至三一四一五五二之率,視此自有愧色。
祖率睥睨天下,九原有知亦自豪矣。
” 孰謂南朝尚空談,而無研究實學者乎! 算術與制造有密切之關系。
漢、魏時人多治算術,故新奇之著作,亦相因而起。
諸葛亮作連弩、木牛流馬,世已奇其術。
《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亮性長于巧思,損益連弩,木牛流馬,皆出其意。
” 《魏氏春秋》(孫盛):“亮損益連弩,謂之‘元戎’,以鐵為矢,矢長八寸,一弩十矢俱發。
……《亮集》載木牛流馬法曰:木牛者,方腹曲頭,一腳四足,頭入領中,舌著于腹。
載多而行少,宜可大用,不可小使;特行者數十裡,群行者二十裡也。
曲者為牛頭,雙者為牛腳,橫者為牛領,轉者為牛足,覆者為牛背,方者為牛腹,垂者為牛舌,曲者為牛肋,刻者為牛齒,立者為牛角,細者為牛鞅,攝者為牛鞦軸。
牛仰雙轅,人行六尺,牛行四步。
載一歲糧,日行二十裡,而人不大勞。
流馬尺寸之數,肋長三尺五寸,廣三寸,厚二寸二分,左右同。
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,徑中二寸。
前腳孔分墨二寸,去前軸孔四寸五分,廣一寸。
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,孔長二寸,廣一寸。
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,大小與前同。
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,大小與前同。
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。
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。
前杠長一尺八寸,廣二寸,厚一寸五分。
後杠與等闆方囊二枚,厚八分,長二尺七寸,高一尺六寸五分,廣一尺六寸,每枚受米二斛三鬥。
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,前後同。
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,孔長一寸五分,廣七分,八孔同。
前後四腳廣二寸,厚一寸五分。
形制如象,靬長四寸,徑面四寸三分。
孔徑中三腳杠,長二尺一寸,廣一寸五分,厚一寸四分,同杠耳。
” 而馬鈞之巧過之, 《魏志·杜夔傳注》:“時有扶風馬鈞,巧思絕世。
傅玄序之曰:馬先生,天下之名巧也。
……為博士,居貧,乃思绫機之變。
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。
舊绫機五十綜者五十蹑,六十綜者六十蹑,先生患其喪功費日,乃皆易以十二蹑。
其奇文異變,因感而作者,猶自然之成形,陰陽之無窮。
……居京都,城内有地,可以為園,患無水以灌之,乃作翻車,令童兒轉之,而灌水自覆,更入更出,其巧百倍于常。
此二異也。
其後人有上百戲者,能設而不能動也……受诏作之。
以大木雕構,使其形若輪,平地施之,潛以水發焉;設為女樂舞象,至令木人擊鼓吹箫;作山嶽,使木人跳丸擲劍,緣絙倒立,出入自在。
百官行署,舂磨鬥雞,變巧百端。
此三異也。
先生見諸葛亮連弩,曰:‘巧則巧矣,未盡善也。
’言作之可令加五倍。
” 《孫子算經》,亦漢以後人所輯。
《四庫全書總目》:“《孫子算經》三卷,朱彜尊《曝書亭集》有《孫子算經跋》……以為确出于孫武。
今考書内設問,有雲‘長安、洛陽相去九百裡’,又雲‘《佛書》二十九章,章六十三字’。
則後漢明帝以後人語。
孫武,春秋末人,安有是語乎?” 晉有《夏侯陽算經》《張丘建算經》, 《夏侯陽算經跋》(戴震):“《隋書·經籍志》有《夏侯陽算經》二卷,不言陽為何代人。
《宋書·禮志》載《算學祀典》有雲:‘封魏劉徽淄川男,晉姜岌成紀男,張丘建信成男,夏侯陽平陸男,後周甄鸾無極男。
’又《張丘建算經序》雲:‘夏侯陽之方倉。
’則陽為晉人。
”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:“《張丘建算經》三卷,原本不題撰人時代;《唐志》載:‘《張丘建算經》一卷,甄鸾注。
’則當在甄鸾之前。
書首丘建自序,引及夏侯陽、孫子之術,則當在夏侯陽之後也。
” 北周甄鸾撰《五經算術》,又注《孫子算經》及《五曹算經》。
《四庫全書提要》:“《五經算術》二卷,北周甄鸾撰。
鸾精于步算,仕北周,為司隸校尉漢中郡守。
嘗釋《周髀》等算經,不聞其有是書。
而《隋書·經籍志》有《五經算術》一卷,《五經算術錄遺》一卷,皆不著撰人姓名。
《唐書·藝文志》則有李淳風注《五經算術》二卷,亦不言其書為誰人所撰。
今考是書舉《尚書》《孝經》《詩》《易》《論語》、“三禮”、《春秋》之待算方明者列之,而推算之術,悉加‘甄鸾案’三字于上,則是書當即鸾所撰。
” 則自《周髀》及唐王孝通所撰之《緝古算經》外,皆此時期之人所著也[1]。
所奇者南北朝對峙,各出算學大家,北有甄鸾,南有祖沖之,先後相望[2]。
而祖氏所發明尤為卓絕。
《南齊書·祖沖之傳》:“有機思……又特善算,注《九章》,造《綴述》數十篇。
” 《中國圓周率略史》(茅以昇)(《科學》雜志第三卷第四期):“周三徑一之率,荒古已有其說。
後漢有張衡率,魏有劉徽,吳有王蕃,各求新率。
徽率之精約,已無間言;至祖沖之圓率,則精麗罕俦,千古獨絕。
《隋書·律曆志》曰:‘宋末,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,更開密率法。
以圓徑一億為一丈,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,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,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,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,周三百五十五,約率圓徑七,周二十三。
’此第五世紀世界最精之圓率也。
其時印度僅有三一四一六,歐人亦才至三一四一五五二之率,視此自有愧色。
祖率睥睨天下,九原有知亦自豪矣。
” 孰謂南朝尚空談,而無研究實學者乎! 算術與制造有密切之關系。
漢、魏時人多治算術,故新奇之著作,亦相因而起。
諸葛亮作連弩、木牛流馬,世已奇其術。
《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亮性長于巧思,損益連弩,木牛流馬,皆出其意。
” 《魏氏春秋》(孫盛):“亮損益連弩,謂之‘元戎’,以鐵為矢,矢長八寸,一弩十矢俱發。
……《亮集》載木牛流馬法曰:木牛者,方腹曲頭,一腳四足,頭入領中,舌著于腹。
載多而行少,宜可大用,不可小使;特行者數十裡,群行者二十裡也。
曲者為牛頭,雙者為牛腳,橫者為牛領,轉者為牛足,覆者為牛背,方者為牛腹,垂者為牛舌,曲者為牛肋,刻者為牛齒,立者為牛角,細者為牛鞅,攝者為牛鞦軸。
牛仰雙轅,人行六尺,牛行四步。
載一歲糧,日行二十裡,而人不大勞。
流馬尺寸之數,肋長三尺五寸,廣三寸,厚二寸二分,左右同。
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,徑中二寸。
前腳孔分墨二寸,去前軸孔四寸五分,廣一寸。
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,孔長二寸,廣一寸。
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,大小與前同。
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,大小與前同。
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。
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。
前杠長一尺八寸,廣二寸,厚一寸五分。
後杠與等闆方囊二枚,厚八分,長二尺七寸,高一尺六寸五分,廣一尺六寸,每枚受米二斛三鬥。
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,前後同。
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,孔長一寸五分,廣七分,八孔同。
前後四腳廣二寸,厚一寸五分。
形制如象,靬長四寸,徑面四寸三分。
孔徑中三腳杠,長二尺一寸,廣一寸五分,厚一寸四分,同杠耳。
” 而馬鈞之巧過之, 《魏志·杜夔傳注》:“時有扶風馬鈞,巧思絕世。
傅玄序之曰:馬先生,天下之名巧也。
……為博士,居貧,乃思绫機之變。
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。
舊绫機五十綜者五十蹑,六十綜者六十蹑,先生患其喪功費日,乃皆易以十二蹑。
其奇文異變,因感而作者,猶自然之成形,陰陽之無窮。
……居京都,城内有地,可以為園,患無水以灌之,乃作翻車,令童兒轉之,而灌水自覆,更入更出,其巧百倍于常。
此二異也。
其後人有上百戲者,能設而不能動也……受诏作之。
以大木雕構,使其形若輪,平地施之,潛以水發焉;設為女樂舞象,至令木人擊鼓吹箫;作山嶽,使木人跳丸擲劍,緣絙倒立,出入自在。
百官行署,舂磨鬥雞,變巧百端。
此三異也。
先生見諸葛亮連弩,曰:‘巧則巧矣,未盡善也。
’言作之可令加五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