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三國以降文物之進步
關燈
小
中
大
三國以降,學術風俗,均日衰替。
《三國志·董昭傳》:“竊見當今年少,不複以學問為本,專更以交遊為業。
國士不以孝弟清秀為首,乃以趨勢遊利為先。
” 《魏略》(魚豢):“正始中,有诏議圜丘,普延學士。
是時郎官及史徒領吏二萬餘人,而應書與議者,略無幾人。
又,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,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,多皆飽食相從而退。
嗟夫!學業沉隕,乃至于此。
” 《晉紀》(幹寶):“論曰:朝寡純德之人,鄉乏不貳之老,風俗淫僻,恥尚失所。
學者以《老》《莊》為宗而黜《六經》;談者以虛蕩為辯而賤名檢,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,進士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,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。
由是毀譽亂于善惡之實,情慝奔于貨欲之塗。
選者為人擇官,官者為身擇利。
世族貴戚之子弟,陵邁超越,不拘資次。
悠悠風塵,皆奔競之士;列官千百,無讓賢之舉。
其婦女裝栉織纴,皆取成于婢仆,未嘗知女工絲枲之業,中饋酒食之事也。
先時而婚,任情而動,故皆不恥淫佚之過,不拘妒忌之惡。
父兄不之罪也,天下莫知非也。
又況責之聞四教于古,修貞順于今,以輔佐君子者哉!禮法刑政,于是大壞。
” 然治經之人,亦赓續不絕, 《經學曆史》(皮錫瑞):“世傳《十三經注》,除《孝經》為唐明皇禦注外,漢人與魏、晉人各居其半。
鄭君箋《毛詩》,注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禮記》,何休注《公羊傳》,趙岐注《孟子》,凡六經,皆漢人注。
孔安國《尚書傳》王肅僞作,王弼《易注》,何晏《論語集解》,凡三經,皆魏人注。
杜預《左傳集解》,範甯《穀梁集解》,郭璞《爾雅注》,凡三經,皆晉人注。
……當漢學已往,唐學未來,絕續之交,諸儒倡為義疏之學,有功于後世甚大。
南如崔靈恩《三禮義宗》《左氏經傳義》,沈文阿《春秋》《禮記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義疏,皇侃《論語》《禮記》義,戚衮《禮記義》,張譏《周易》《尚書》《毛詩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義,顧越《喪服》《毛詩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義,王元規《春秋》《孝經》義記;北如劉獻之《三禮大義》,徐遵明《春秋義章》,李铉撰定《孝經》《論語》《毛詩》三《禮》義疏,沈重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禮記》《毛詩》《喪服》經義,熊安生《周禮》《禮記》義疏、《孝經義》;皆見《南北史·儒林傳》。
今自皇、熊二家見采于《禮記疏》外,其餘書皆亡逸。
然淵源有自,唐人五經之疏,未必無本于諸家者。
論先河後海之義,亦豈可忘筚路藍縷之功乎!” 研究諸子者,亦時有之。
《魏志·杜恕傳》:“疏曰:今之學者,師商、韓而上法術,競以儒家為迂闊。
”《蜀志》:“先主遺诏曰:曆觀諸子及《六韬》《商君書》,益人意智。
聞丞相為寫《申》《韓》《管子》《六韬》一通已畢。
” 《晉書·魯勝傳》:“其著述為世所稱,遭亂遺失,惟注《墨辯》,存其叙曰:名者所以别同異,明是非,道義之門,政化之準繩也。
孔子曰:‘必也正名,名不正則事不成。
’墨子著書,作《辯經》以立名本,惠施、公孫龍祖述其學,以正别名顯于世。
孟子非墨子,其辯言正辭,則與墨同。
荀卿、莊周等皆非毀名家,而不能易其論也。
名必有形,察形莫如别色,故有堅白之辯。
名必有分明,分明莫如有無,故有無序之辯。
是有不是,可有不可,是名兩可。
同而有異,異而有同,是之謂辯同異。
至同無不同,至異無不異,是謂辯同辯異。
同異生是非,是非生吉兇,取辯于一物,而原極天下之污隆,名之至也。
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,世有篇籍,率頗難知,後學莫複傳習,于今五百餘歲,遂亡絕。
《墨辯》有上下《經》,《經》各有《說》,凡四篇,與其書衆篇連第,故獨存。
今引《說》就《經》,各附其章,疑者阙之。
又采諸衆雜集為《刑》《名》二篇,略解指歸,以俟君子。
” 論者甚至謂江左有愈于漢。
《五朝學》(章炳麟):“魏、晉者,俗本之漢。
陂陀從迹以至,非能驟潰。
濟江而東,民有甘節,清劭中倫,無曩時中原偷薄之德,乃度越漢時也。
……嘗試論之,漢之純德,在下吏諸生間,雖魏、晉不獨失也。
魏、晉之侈德,下在都市,上即王侯貴人,雖漢不獨亡也。
……粵晉之東,下訖陳,盡五朝三百年。
往惡日湔,而純美不忒,此為江左有愈于漢。
” 蓋曆史現象,變化繁赜,有退化者,有進化者,有蟬嫣不絕者,有中斷或突興者,固不可以一概而論也。
天算之學,後盛于前,三國以降,算書特多。
今世所傳《算經十書》《九章算術》,魏劉徽所注也, 《九章算術注序》:“徽幼習《九章》,長再詳覽,觀陰陽之割裂,總算術之根源,探赜之暇,遂悟其意。
是以敢竭頑魯,采其所見,為之作注。
” 《海島算經》,徽所著也, 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《九章重差圖》一卷,劉徽撰。
” 《海島算經跋》(戴震):“徽之書本名《重差》,初無‘海島’之目。
《隋志·九章十卷》下雲‘劉徽撰’,蓋以《九章》九卷,合此為十也。
而《隋志》《唐志》又皆有《九章重差圖》一卷。
蓋圖本單出,故别著于錄。
《唐·選舉志》稱算學生,《九章》《海島》共限習三年。
試《九章》三條、《海島》一條,則改題《海島》,
《三國志·董昭傳》:“竊見當今年少,不複以學問為本,專更以交遊為業。
國士不以孝弟清秀為首,乃以趨勢遊利為先。
” 《魏略》(魚豢):“正始中,有诏議圜丘,普延學士。
是時郎官及史徒領吏二萬餘人,而應書與議者,略無幾人。
又,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餘人,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,多皆飽食相從而退。
嗟夫!學業沉隕,乃至于此。
” 《晉紀》(幹寶):“論曰:朝寡純德之人,鄉乏不貳之老,風俗淫僻,恥尚失所。
學者以《老》《莊》為宗而黜《六經》;談者以虛蕩為辯而賤名檢,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,進士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,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。
由是毀譽亂于善惡之實,情慝奔于貨欲之塗。
選者為人擇官,官者為身擇利。
世族貴戚之子弟,陵邁超越,不拘資次。
悠悠風塵,皆奔競之士;列官千百,無讓賢之舉。
其婦女裝栉織纴,皆取成于婢仆,未嘗知女工絲枲之業,中饋酒食之事也。
先時而婚,任情而動,故皆不恥淫佚之過,不拘妒忌之惡。
父兄不之罪也,天下莫知非也。
又況責之聞四教于古,修貞順于今,以輔佐君子者哉!禮法刑政,于是大壞。
” 然治經之人,亦赓續不絕, 《經學曆史》(皮錫瑞):“世傳《十三經注》,除《孝經》為唐明皇禦注外,漢人與魏、晉人各居其半。
鄭君箋《毛詩》,注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禮記》,何休注《公羊傳》,趙岐注《孟子》,凡六經,皆漢人注。
孔安國《尚書傳》王肅僞作,王弼《易注》,何晏《論語集解》,凡三經,皆魏人注。
杜預《左傳集解》,範甯《穀梁集解》,郭璞《爾雅注》,凡三經,皆晉人注。
……當漢學已往,唐學未來,絕續之交,諸儒倡為義疏之學,有功于後世甚大。
南如崔靈恩《三禮義宗》《左氏經傳義》,沈文阿《春秋》《禮記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義疏,皇侃《論語》《禮記》義,戚衮《禮記義》,張譏《周易》《尚書》《毛詩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義,顧越《喪服》《毛詩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義,王元規《春秋》《孝經》義記;北如劉獻之《三禮大義》,徐遵明《春秋義章》,李铉撰定《孝經》《論語》《毛詩》三《禮》義疏,沈重《周禮》《儀禮》《禮記》《毛詩》《喪服》經義,熊安生《周禮》《禮記》義疏、《孝經義》;皆見《南北史·儒林傳》。
今自皇、熊二家見采于《禮記疏》外,其餘書皆亡逸。
然淵源有自,唐人五經之疏,未必無本于諸家者。
論先河後海之義,亦豈可忘筚路藍縷之功乎!” 研究諸子者,亦時有之。
《魏志·杜恕傳》:“疏曰:今之學者,師商、韓而上法術,競以儒家為迂闊。
”《蜀志》:“先主遺诏曰:曆觀諸子及《六韬》《商君書》,益人意智。
聞丞相為寫《申》《韓》《管子》《六韬》一通已畢。
” 《晉書·魯勝傳》:“其著述為世所稱,遭亂遺失,惟注《墨辯》,存其叙曰:名者所以别同異,明是非,道義之門,政化之準繩也。
孔子曰:‘必也正名,名不正則事不成。
’墨子著書,作《辯經》以立名本,惠施、公孫龍祖述其學,以正别名顯于世。
孟子非墨子,其辯言正辭,則與墨同。
荀卿、莊周等皆非毀名家,而不能易其論也。
名必有形,察形莫如别色,故有堅白之辯。
名必有分明,分明莫如有無,故有無序之辯。
是有不是,可有不可,是名兩可。
同而有異,異而有同,是之謂辯同異。
至同無不同,至異無不異,是謂辯同辯異。
同異生是非,是非生吉兇,取辯于一物,而原極天下之污隆,名之至也。
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,世有篇籍,率頗難知,後學莫複傳習,于今五百餘歲,遂亡絕。
《墨辯》有上下《經》,《經》各有《說》,凡四篇,與其書衆篇連第,故獨存。
今引《說》就《經》,各附其章,疑者阙之。
又采諸衆雜集為《刑》《名》二篇,略解指歸,以俟君子。
” 論者甚至謂江左有愈于漢。
《五朝學》(章炳麟):“魏、晉者,俗本之漢。
陂陀從迹以至,非能驟潰。
濟江而東,民有甘節,清劭中倫,無曩時中原偷薄之德,乃度越漢時也。
……嘗試論之,漢之純德,在下吏諸生間,雖魏、晉不獨失也。
魏、晉之侈德,下在都市,上即王侯貴人,雖漢不獨亡也。
……粵晉之東,下訖陳,盡五朝三百年。
往惡日湔,而純美不忒,此為江左有愈于漢。
” 蓋曆史現象,變化繁赜,有退化者,有進化者,有蟬嫣不絕者,有中斷或突興者,固不可以一概而論也。
天算之學,後盛于前,三國以降,算書特多。
今世所傳《算經十書》《九章算術》,魏劉徽所注也, 《九章算術注序》:“徽幼習《九章》,長再詳覽,觀陰陽之割裂,總算術之根源,探赜之暇,遂悟其意。
是以敢竭頑魯,采其所見,為之作注。
” 《海島算經》,徽所著也, 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《九章重差圖》一卷,劉徽撰。
” 《海島算經跋》(戴震):“徽之書本名《重差》,初無‘海島’之目。
《隋志·九章十卷》下雲‘劉徽撰’,蓋以《九章》九卷,合此為十也。
而《隋志》《唐志》又皆有《九章重差圖》一卷。
蓋圖本單出,故别著于錄。
《唐·選舉志》稱算學生,《九章》《海島》共限習三年。
試《九章》三條、《海島》一條,則改題《海島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