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清談與講學
關燈
小
中
大
多新異。
”又《劉蘭傳》:“張吾貴以聰辯過人,其所解說,不本先儒之旨,惟蘭推經傳之由,本注者之意……甚為精悉。
……瀛州刺史裴植,征蘭講書于州南館,植為學主[10]。
故生徒甚盛,海内稱焉。
”又《徐遵明傳》:“教授門徒,每臨講坐,先持經執疏,然後敷講。
學徒至今,浸以成俗。
”[11]又《權會傳》:“性甚儒愞,似不能言,及臨機答難,酬報如響,由是為諸儒所推。
而貴遊子弟,慕其德義者,或就其宅,或寄宿鄰家,晝夜承間,受其學業。
會欣然演說,未嘗懈怠。
”又《樊深傳》:“深經學通贍,每解書,多引漢、魏以來諸家義而說之。
故後生聽其言者,不能曉悟,背而譏之曰:‘樊生講書多門戶,不可解。
’”又《熊安生傳》:“尹公正使齊,問所疑,安生皆為一一演說,鹹究其根本,公正嗟服。
” 且南北風氣相同,均以敷陳義旨,演述周析為尚,是亦學術之一大進步也。
清談所标,皆為玄理。
晉、宋之際,遂有玄學之目,至立學校,以相教授。
《宋書·何尚之傳》:“上以尚之為丹陽尹,立宅南郭外,置玄學,聚生徒。
東海徐秀,廬江何昙、黃回,颍川荀子華,太原孫宗昌、王延秀,魯郡孔惠宣,并慕道來遊,謂之南學。
” 《文獻通考》:“宋文帝雅好藝文,使丹陽尹廬江何尚之立玄學,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,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,散騎常侍雷次宗立儒學,為四學。
” 談論者為玄言,著述者為玄部。
《南史·張譏傳》:“譏笃好玄言,講《周易》《老》《莊》而教授焉。
吳郡陸元朗、朱孟博、一乘寺沙門法才、法雲寺沙門慧拔、至真觀道士姚綏,皆傳其業。
譏所撰《周易義》三十卷……《老子義》十一卷,《莊子内篇義》十二卷,《外篇義》二十卷,《雜篇義》十卷,《玄部通義》十二卷,《遊玄桂林》二十四卷。
” 欲精其學,亦至不易。
《南齊書·王僧虔傳》:“僧虔戒子書曰:往年有意于史,取《三國志》聚置床頭,百日許,複徙業就玄,自當小差于史,猶未近仿佛。
曼倩有雲:談何容易。
見諸玄,志為之逸,腸為之抽。
專一書,轉通數十家注,自少至老,手不釋卷,尚未敢輕言。
汝開《老子》卷頭五尺許,未知輔嗣何所道,平叔何所說,馬、鄭何所異,《指》《例》何所明,而便盛于麈尾,自呼談士,此最險事。
” 梁世盛加提倡,玄風遂爾廣播。
《顔氏家訓·勉學篇》:“何晏、王弼,祖述玄宗,遞相誇尚,景附草靡,皆以農、黃之化,在乎己身,周、孔之業,棄之度外。
……洎于梁世,茲風複闡,《莊》《老》《周易》,總謂三玄。
武皇、簡文,躬自講論。
周弘正奉贊大猷,化行都邑,學徒千餘,實為盛美。
” 稽其理論,多與釋氏相通,故自晉以來,釋子盛治《老》《莊》, 《世說新語》:“支遁與許詢、謝安共集王濛家。
謝顧謂諸人:‘今日可謂彥會,時既不可留,此集固亦難常,當共言詠,以寫其懷。
’許乃問主人有《莊子》不?正得《漁父》一篇,謝看題,便各使四座通,支道林先通,作七百許語,叙緻精麗,才藻奇拔,衆鹹稱善。
” 《高僧傳》:“釋慧遠博綜六經,尤善《莊》《老》。
” 清談者亦往往與釋子周旋。
《世說新語》:“僧意在瓦官寺中,王苟子來與共語,便使其唱理。
意謂王曰:‘聖人有情不?’王曰:‘無。
’重問曰:‘聖人如柱耶?’王曰:‘如籌算。
雖無情,運之者有之。
’僧意雲:‘誰運聖人耶?’苟子不得答而去。
” 佛教之與吾國學說融合,由是也。
梁、陳講學,或在宮殿,或在僧寺, 《南史·張譏傳》:“後主在東宮……令于溫文殿講《莊》《老》,宣帝幸宮臨聽。
……後主嘗幸鐘山開善寺,召從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,敕譏豎義。
” 或以佛與儒道諸書并稱。
《陳書·馬樞傳》:“樞博極經史,尤善佛經及《周易》《老子》義。
梁邵陵王綸為南徐州刺史,素聞其名,引為學士。
綸時自講《大品經》,令樞講《維摩》《老子》《周易》,同日發題,道俗聽者二千人……數家學者,各起問端,樞依次剖判,開其宗旨,然後枝分流别,轉變無窮。
論者拱默聽受而已。
” 足見清談講學者,皆與佛教溝通,當時盛流,鹹受缁衣熏染矣。
*** [1] 此在東漢初。
[2] 《抱樸子》成于東晉成帝鹹和五年,鮑生之文,成于其前。
[3] 其詞甚長不錄。
[4] 注:倚席,言不施講坐也。
[5] 古者講學皆席于地,伏置之高坐,特異于衆,故史著之。
[6] 此可見其時講書貴有條理。
[7] 此可見當時講經,聽者亦多問難。
[8] 此可見當時講經,須畢全部,方為究竟。
[9] 此可見講經時,學生皆持本。
[10] 此可見地方講學者有學主。
[11] 據此,似遵明之前凡講書者不持疏解,至是始變耳。
”又《劉蘭傳》:“張吾貴以聰辯過人,其所解說,不本先儒之旨,惟蘭推經傳之由,本注者之意……甚為精悉。
……瀛州刺史裴植,征蘭講書于州南館,植為學主[10]。
故生徒甚盛,海内稱焉。
”又《徐遵明傳》:“教授門徒,每臨講坐,先持經執疏,然後敷講。
學徒至今,浸以成俗。
”[11]又《權會傳》:“性甚儒愞,似不能言,及臨機答難,酬報如響,由是為諸儒所推。
而貴遊子弟,慕其德義者,或就其宅,或寄宿鄰家,晝夜承間,受其學業。
會欣然演說,未嘗懈怠。
”又《樊深傳》:“深經學通贍,每解書,多引漢、魏以來諸家義而說之。
故後生聽其言者,不能曉悟,背而譏之曰:‘樊生講書多門戶,不可解。
’”又《熊安生傳》:“尹公正使齊,問所疑,安生皆為一一演說,鹹究其根本,公正嗟服。
” 且南北風氣相同,均以敷陳義旨,演述周析為尚,是亦學術之一大進步也。
清談所标,皆為玄理。
晉、宋之際,遂有玄學之目,至立學校,以相教授。
《宋書·何尚之傳》:“上以尚之為丹陽尹,立宅南郭外,置玄學,聚生徒。
東海徐秀,廬江何昙、黃回,颍川荀子華,太原孫宗昌、王延秀,魯郡孔惠宣,并慕道來遊,謂之南學。
” 《文獻通考》:“宋文帝雅好藝文,使丹陽尹廬江何尚之立玄學,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,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,散騎常侍雷次宗立儒學,為四學。
” 談論者為玄言,著述者為玄部。
《南史·張譏傳》:“譏笃好玄言,講《周易》《老》《莊》而教授焉。
吳郡陸元朗、朱孟博、一乘寺沙門法才、法雲寺沙門慧拔、至真觀道士姚綏,皆傳其業。
譏所撰《周易義》三十卷……《老子義》十一卷,《莊子内篇義》十二卷,《外篇義》二十卷,《雜篇義》十卷,《玄部通義》十二卷,《遊玄桂林》二十四卷。
” 欲精其學,亦至不易。
《南齊書·王僧虔傳》:“僧虔戒子書曰:往年有意于史,取《三國志》聚置床頭,百日許,複徙業就玄,自當小差于史,猶未近仿佛。
曼倩有雲:談何容易。
見諸玄,志為之逸,腸為之抽。
專一書,轉通數十家注,自少至老,手不釋卷,尚未敢輕言。
汝開《老子》卷頭五尺許,未知輔嗣何所道,平叔何所說,馬、鄭何所異,《指》《例》何所明,而便盛于麈尾,自呼談士,此最險事。
” 梁世盛加提倡,玄風遂爾廣播。
《顔氏家訓·勉學篇》:“何晏、王弼,祖述玄宗,遞相誇尚,景附草靡,皆以農、黃之化,在乎己身,周、孔之業,棄之度外。
……洎于梁世,茲風複闡,《莊》《老》《周易》,總謂三玄。
武皇、簡文,躬自講論。
周弘正奉贊大猷,化行都邑,學徒千餘,實為盛美。
” 稽其理論,多與釋氏相通,故自晉以來,釋子盛治《老》《莊》, 《世說新語》:“支遁與許詢、謝安共集王濛家。
謝顧謂諸人:‘今日可謂彥會,時既不可留,此集固亦難常,當共言詠,以寫其懷。
’許乃問主人有《莊子》不?正得《漁父》一篇,謝看題,便各使四座通,支道林先通,作七百許語,叙緻精麗,才藻奇拔,衆鹹稱善。
” 《高僧傳》:“釋慧遠博綜六經,尤善《莊》《老》。
” 清談者亦往往與釋子周旋。
《世說新語》:“僧意在瓦官寺中,王苟子來與共語,便使其唱理。
意謂王曰:‘聖人有情不?’王曰:‘無。
’重問曰:‘聖人如柱耶?’王曰:‘如籌算。
雖無情,運之者有之。
’僧意雲:‘誰運聖人耶?’苟子不得答而去。
” 佛教之與吾國學說融合,由是也。
梁、陳講學,或在宮殿,或在僧寺, 《南史·張譏傳》:“後主在東宮……令于溫文殿講《莊》《老》,宣帝幸宮臨聽。
……後主嘗幸鐘山開善寺,召從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,敕譏豎義。
” 或以佛與儒道諸書并稱。
《陳書·馬樞傳》:“樞博極經史,尤善佛經及《周易》《老子》義。
梁邵陵王綸為南徐州刺史,素聞其名,引為學士。
綸時自講《大品經》,令樞講《維摩》《老子》《周易》,同日發題,道俗聽者二千人……數家學者,各起問端,樞依次剖判,開其宗旨,然後枝分流别,轉變無窮。
論者拱默聽受而已。
” 足見清談講學者,皆與佛教溝通,當時盛流,鹹受缁衣熏染矣。
*** [1] 此在東漢初。
[2] 《抱樸子》成于東晉成帝鹹和五年,鮑生之文,成于其前。
[3] 其詞甚長不錄。
[4] 注:倚席,言不施講坐也。
[5] 古者講學皆席于地,伏置之高坐,特異于衆,故史著之。
[6] 此可見其時講書貴有條理。
[7] 此可見當時講經,聽者亦多問難。
[8] 此可見當時講經,須畢全部,方為究竟。
[9] 此可見講經時,學生皆持本。
[10] 此可見地方講學者有學主。
[11] 據此,似遵明之前凡講書者不持疏解,至是始變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