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清談與講學
關燈
小
中
大
‘聖人貴名教,老、莊明自然,其旨同異?’瞻曰:‘将無同。
’戎咨嗟良久,即命辟之。
時人謂之‘三語掾’。
” 有尚博辯者, 《世說新語》:“謝鎮西少時,聞殷浩能清言,故往造之。
殷……為謝标榜諸義,作數百語,既有佳緻,兼辭條豐蔚,甚足以動心駭聽。
謝注神傾意,不覺流汗交面。
” 時人至以此為南北之判。
《世說新語》:“褚季野語孫安國雲:‘北人學問淵綜廣博。
’孫答曰:‘南人學問清通簡要。
’支道林聞之曰:‘聖賢固所忘言,自中人以還,北人看書,如顯處視月;南人學問,如牖中窺日。
’” 然自東晉以降,南方之人,實兼有南北各地之性質,不能以此斷之。
趙翼論六朝清談之習,謂梁時講經,亦染談義之習。
《廿二史劄記》(趙翼):“當時父兄師友之所講求,專推究老、莊,以為口舌之助。
《五經》中惟崇《易》理,其他盡閣束也。
至梁武帝,始崇尚經學,儒術由之稍振。
然談義之習已成,所謂經學者,亦皆以為談辯之資。
” 此則清談與講學,頗有連帶之關系,雖講經義與談老、莊殊科,其為言語之進化,則事屬一貫。
研究三國、六朝之風氣者,不可不于此注意焉。
漢代有講經之法, 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甘露三年三月,诏諸儒講《五經》同異,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,上親稱制臨決焉。
” 《後漢書·章帝紀》:“建初四年,诏太常,将、大夫、博士、議郎、郎官及諸生、諸儒會白虎觀,講議五經同異,使五官中郎将魏應承制問,侍中淳于恭奏,帝親稱制臨決,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,作《白虎議奏》。
” 魏沿其制,人主亦嘗幸太學講經。
《魏志·高貴鄉公傳》:“帝幸太學……講《易》畢,複命講《尚書》、講《禮記》。
”[3] 梁武之講《孝經》,沿其例也。
《陳書·岑之敬傳》:“梁武帝令之敬升講座,敕中書舍人朱異,執《孝經》,唱《士孝章》。
武帝親自論難,之敬剖釋縱橫,應對如響,左右莫不嗟服。
” 然後漢之時,師徒教授,有解說詳富者, 《後漢書·楊政傳》:“善說經書,京師為之語曰:‘說經铿铿楊子行。
’” 有倚席不講者, 《後漢書·儒林傳序》:“自安帝覽政,薄于藝文,博士倚席不講。
”[4] 魏晉人之談《易》,亦複不尚多言。
《管辂别傳》:“鄧飏問辂:‘君善《易》,而語初不及《易》中辭義,何也?’辂曰:‘夫善《易》者不論《易》也。
’何晏含笑而贊之:‘可謂要言不煩也。
’”《晉書·阮修傳》:“王衍當時談宗,自以論《易》略盡,然有所未了。
……及與修談,言寡而旨暢,衍乃歎服焉。
” 南渡以後,私庭講習論難,猶病其多。
《世說新語》:“孝武将講《孝經》,謝公兄弟與諸人私庭講習。
車武子難苦問謝,謂袁羊曰:不問則德音有遺,多問則重勞二謝。
” 其後聚徒講說者,乃盛見于史策。
講說之法,亦多标著于史。
如: 《南史·伏曼容傳》:“宋明帝好《周易》,嘗集朝臣于清暑殿講學,诏曼容執經。
……曼容宅在瓦官寺東,施高坐于廳事,有賓客,辄升高坐為講說[5],生徒常數十百人。
”又《嚴植之傳》:“兼五經博士,館在潮溝,生徒常百數。
講說有區段次第,析理分明[6]。
每當登講,五館生畢至,聽者千餘人。
”又《崔靈恩傳》:“靈恩聚徒講授,聽者常數百人。
性拙樸,無風采,及解析經理,甚有精緻。
都下舊儒,鹹稱重之。
”又《盧廣傳》:“為國子博士,遍講《五經》。
時北來人儒學者,有崔靈恩、孫詳、蔣顯,并聚徒講說,而音辭鄙拙,惟廣言論清雅,不類北人。
”《沈峻傳》:“《周官》一書,實為群經源本……孫詳、蔣顯亦經聽習,而音革楚夏,故學徒不至。
惟峻特精此書,比日時開講肆,群儒……并執經下坐,北面受業。
徐勉奏峻兼五經博士,于館講授,聽者常數百人。
”又《張譏傳》:“梁武帝嘗于文德殿釋《乾》《坤》《文言》……譏整容而進,諮審循環,辭令溫雅,帝甚異之。
……陳天嘉中,為國子助教。
時周弘正在國學,發《周易》題,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。
弘正屈于譏議,弘直危坐厲聲,助其申理。
譏……謂弘直曰:‘今日義集,辯正名理……不得有助。
’弘直曰:‘仆助君師,何為不可?’弘正嘗謂人曰:‘吾每登坐,見張譏在席,使人懔然。
’”[7] 《北史·劉獻之傳》:“獻之善《春秋》《毛詩》,每講《左氏》,盡隐公八年便止,雲‘義例已了’,不複講解。
由是,弟子不能究竟其說。
”[8]又《張吾貴傳》:“曾在夏學,聚徒千數,而不講《傳》。
生徒竊雲:‘張生之于《左氏》,似不能說。
’吾貴聞之曰:‘我今夏講暫罷,後當說《傳》,君等來日皆當持本。
’[9]生徒怪之而已……三旬之中,吾貴兼讀杜、服,隐括兩家,異同悉舉。
諸生後集,便為講之;義例無窮,皆
’戎咨嗟良久,即命辟之。
時人謂之‘三語掾’。
” 有尚博辯者, 《世說新語》:“謝鎮西少時,聞殷浩能清言,故往造之。
殷……為謝标榜諸義,作數百語,既有佳緻,兼辭條豐蔚,甚足以動心駭聽。
謝注神傾意,不覺流汗交面。
” 時人至以此為南北之判。
《世說新語》:“褚季野語孫安國雲:‘北人學問淵綜廣博。
’孫答曰:‘南人學問清通簡要。
’支道林聞之曰:‘聖賢固所忘言,自中人以還,北人看書,如顯處視月;南人學問,如牖中窺日。
’” 然自東晉以降,南方之人,實兼有南北各地之性質,不能以此斷之。
趙翼論六朝清談之習,謂梁時講經,亦染談義之習。
《廿二史劄記》(趙翼):“當時父兄師友之所講求,專推究老、莊,以為口舌之助。
《五經》中惟崇《易》理,其他盡閣束也。
至梁武帝,始崇尚經學,儒術由之稍振。
然談義之習已成,所謂經學者,亦皆以為談辯之資。
” 此則清談與講學,頗有連帶之關系,雖講經義與談老、莊殊科,其為言語之進化,則事屬一貫。
研究三國、六朝之風氣者,不可不于此注意焉。
漢代有講經之法, 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甘露三年三月,诏諸儒講《五經》同異,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,上親稱制臨決焉。
” 《後漢書·章帝紀》:“建初四年,诏太常,将、大夫、博士、議郎、郎官及諸生、諸儒會白虎觀,講議五經同異,使五官中郎将魏應承制問,侍中淳于恭奏,帝親稱制臨決,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,作《白虎議奏》。
” 魏沿其制,人主亦嘗幸太學講經。
《魏志·高貴鄉公傳》:“帝幸太學……講《易》畢,複命講《尚書》、講《禮記》。
”[3] 梁武之講《孝經》,沿其例也。
《陳書·岑之敬傳》:“梁武帝令之敬升講座,敕中書舍人朱異,執《孝經》,唱《士孝章》。
武帝親自論難,之敬剖釋縱橫,應對如響,左右莫不嗟服。
” 然後漢之時,師徒教授,有解說詳富者, 《後漢書·楊政傳》:“善說經書,京師為之語曰:‘說經铿铿楊子行。
’” 有倚席不講者, 《後漢書·儒林傳序》:“自安帝覽政,薄于藝文,博士倚席不講。
”[4] 魏晉人之談《易》,亦複不尚多言。
《管辂别傳》:“鄧飏問辂:‘君善《易》,而語初不及《易》中辭義,何也?’辂曰:‘夫善《易》者不論《易》也。
’何晏含笑而贊之:‘可謂要言不煩也。
’”《晉書·阮修傳》:“王衍當時談宗,自以論《易》略盡,然有所未了。
……及與修談,言寡而旨暢,衍乃歎服焉。
” 南渡以後,私庭講習論難,猶病其多。
《世說新語》:“孝武将講《孝經》,謝公兄弟與諸人私庭講習。
車武子難苦問謝,謂袁羊曰:不問則德音有遺,多問則重勞二謝。
” 其後聚徒講說者,乃盛見于史策。
講說之法,亦多标著于史。
如: 《南史·伏曼容傳》:“宋明帝好《周易》,嘗集朝臣于清暑殿講學,诏曼容執經。
……曼容宅在瓦官寺東,施高坐于廳事,有賓客,辄升高坐為講說[5],生徒常數十百人。
”又《嚴植之傳》:“兼五經博士,館在潮溝,生徒常百數。
講說有區段次第,析理分明[6]。
每當登講,五館生畢至,聽者千餘人。
”又《崔靈恩傳》:“靈恩聚徒講授,聽者常數百人。
性拙樸,無風采,及解析經理,甚有精緻。
都下舊儒,鹹稱重之。
”又《盧廣傳》:“為國子博士,遍講《五經》。
時北來人儒學者,有崔靈恩、孫詳、蔣顯,并聚徒講說,而音辭鄙拙,惟廣言論清雅,不類北人。
”《沈峻傳》:“《周官》一書,實為群經源本……孫詳、蔣顯亦經聽習,而音革楚夏,故學徒不至。
惟峻特精此書,比日時開講肆,群儒……并執經下坐,北面受業。
徐勉奏峻兼五經博士,于館講授,聽者常數百人。
”又《張譏傳》:“梁武帝嘗于文德殿釋《乾》《坤》《文言》……譏整容而進,諮審循環,辭令溫雅,帝甚異之。
……陳天嘉中,為國子助教。
時周弘正在國學,發《周易》題,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。
弘正屈于譏議,弘直危坐厲聲,助其申理。
譏……謂弘直曰:‘今日義集,辯正名理……不得有助。
’弘直曰:‘仆助君師,何為不可?’弘正嘗謂人曰:‘吾每登坐,見張譏在席,使人懔然。
’”[7] 《北史·劉獻之傳》:“獻之善《春秋》《毛詩》,每講《左氏》,盡隐公八年便止,雲‘義例已了’,不複講解。
由是,弟子不能究竟其說。
”[8]又《張吾貴傳》:“曾在夏學,聚徒千數,而不講《傳》。
生徒竊雲:‘張生之于《左氏》,似不能說。
’吾貴聞之曰:‘我今夏講暫罷,後當說《傳》,君等來日皆當持本。
’[9]生徒怪之而已……三旬之中,吾貴兼讀杜、服,隐括兩家,異同悉舉。
諸生後集,便為講之;義例無窮,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