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清談與講學
關燈
小
中
大
東漢之季,由樸學而趨遊談,士之善談論者辄獲盛名,
《後漢書·郭太傳》:“博通墳籍,善談論,美音制。
乃遊于洛陽,始見河南尹李膺,膺大奇之,遂相友善。
于是名震京師。
”又《謝甄傳》:“與陳留邊讓,并善談論,俱有盛名。
”又《符融傳》:“遊太學,師事少府李膺。
膺風性高簡,每見融,辄絕它賓客,聽其言論。
融幅巾奮褎,談辭如雲,膺每捧手歎息。
” 或為美語,相為題品, 《後漢書·黨锢傳》:“學中語曰:天下模楷李元禮,不畏強禦陳仲舉,天下俊秀王叔茂。
”又《儒林傳》:召馴“博通書傳……鄉裡号之曰:德行恂恂召伯春”[1]。
許慎博學經籍,“時人為之語曰:《五經》無雙許叔重”。
或以核論,高下人物, 《後漢書·許劭傳》:“劭與靖俱有高名,好共核論鄉黨人物,每月辄更其品題。
故汝南俗有‘月旦評’焉。
” 此一時之風氣也。
漢、魏之際,天下大亂,乘時趨勢者,不以道義為重。
《魏志·武帝紀》:“建安十九年十二月,令曰:‘夫有行之士,未必能進取,進取之士,未必能有行也。
陳平豈笃行,蘇秦豈守信耶?而陳平定漢業,蘇秦濟弱燕。
由此言之,士有偏短,庸可廢乎!有司明思此義,則士無遺滞,官無廢業矣。
’”裴松之注:“建安二十二年八月令曰:‘昔伊摯、傅說出于賤人,管仲,桓公賊也,皆用之以興。
蕭何、曹參,縣吏也,韓信、陳平負污辱之名,有見笑之恥,卒能成就王業,聲著千載。
吳起貪将,殺妻自信,散金求官,母死不歸,然在魏,秦人不敢東向,在楚,則三晉不敢南謀。
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,及果勇不顧,臨敵力戰,若文俗之吏,高才異質,或堪為将守,負污辱之名,見笑之行;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:其各舉所知,勿有所遺。
’” 曠達之士,目擊衰亂,不甘隐避,則托為放逸, 《魏志》:“阮瑀子籍,才藻豔逸,而倜傥放蕩,行己寡欲,以莊周為模則。
……時有谯郡嵇康,文辭壯麗,好言《莊》《老》。
” 《魏氏春秋》:“籍以世多故,祿仕而已。
聞步兵校尉缺,廚多美酒,營人善釀酒,求為校尉。
遂縱酒昏酣,遺落世事。
” 而何晏、王弼等,遂開清談之風。
《晉書·王衍傳》:“魏正始中,何晏、王弼等祖述《老》《莊》,立論以為: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。
無也者,開物成務,無往不存者也。
陰陽恃以化生,萬物恃以成形,賢者恃以成德,不肖恃以免身。
故無之為用,無爵而貴矣。
”《日知錄》:“魏明帝殂,少帝即位,改元正始,凡九年。
其十年,則太傅司馬懿殺大将軍曹爽,而魏之大權移矣。
三國鼎立,至此垂三十年。
一時名士風流,盛于洛下,乃其棄經典而尚老、莊,蔑禮法而崇放達。
視其主之颠危,若路人然,即此諸賢為之倡也。
自此以後,競相祖述,如《晉書》言王敦見衛玠,謂長吏謝鲲曰:‘不意永嘉之末,複聞正始之音。
’沙門支遁,以清談著名,于時莫不崇敬,以為造微之功,足參諸正始。
《宋書》言羊玄保有二子,太祖賜名曰鹹,曰粲。
謂玄保曰:‘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餘風。
’王微與何偃書曰:‘卿少陶玄風,淹雅修暢,自是正始中人。
’《南齊書》言袁粲言于帝曰:‘臣觀張緒有正始遺風。
’《南史》言:‘何尚之謂王球,正始之風尚在。
’其為後人企慕如此。
” 晉室之興,世亂未已,向秀之徒,益尚玄風。
《晉書·向秀傳》:“雅好老、莊之學……為之隐解,發明奇趣,振起玄風,讀之者超然心悟,莫不自足一時也。
惠帝之世,郭象又述而廣之,儒墨之迹見鄙,道家之言遂盛焉。
” 名士達官,翕然傾響,不治世務,祖尚浮虛, 《晉書·王衍傳》:“衍有盛才美貌,明悟若神,常自比子貢。
兼聲名藉甚,傾動當世。
妙善玄言,唯談老、莊為事。
……衍将死,顧而言曰:‘嗚呼!吾曹雖不如古人,向若不祖尚浮虛,戮力以匡天下,猶可不至今日。
’”又《樂廣傳》:“廣性沖約,有遠識,寡嗜欲,與物無競。
尤善談論,每以約言析理,以厭人之心,其所不知,默如也。
……尚書令衛瓘,朝之耆舊,逮與魏正始中諸名士談論,見廣而奇之曰:‘自昔諸賢既沒,常恐微言将絕,而今乃複聞斯言于君矣。
’命諸子造焉,曰:‘此人之水鏡,見之瑩然,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。
’王衍自言曰:‘與人語甚簡至,及見廣,便覺己之煩。
’其為識者所歎美如此。
” 故論者謂五胡之亂,由于清談焉。
《日知錄》:“講明文藝,鄭、王為集漢之終;演說老、莊,王、何為開晉之始。
以至國亡于上,教淪于下,羌戎互僭,君臣屢易,非林下諸賢之咎而誰咎哉?!” 按魏、晉人之性質,當分數種。
有志世事,橫受誣污,以其清高,目為浮華,一也。
(何晏、鄧飏等事曹爽,志在強魏之宗室。
司馬懿以詭谲殺爽等,而世論多集矢于何、王,非确論也。
)故作曠達,以免誅戮,不守禮法,近于佯狂,二也。
乃遊于洛陽,始見河南尹李膺,膺大奇之,遂相友善。
于是名震京師。
”又《謝甄傳》:“與陳留邊讓,并善談論,俱有盛名。
”又《符融傳》:“遊太學,師事少府李膺。
膺風性高簡,每見融,辄絕它賓客,聽其言論。
融幅巾奮褎,談辭如雲,膺每捧手歎息。
” 或為美語,相為題品, 《後漢書·黨锢傳》:“學中語曰:天下模楷李元禮,不畏強禦陳仲舉,天下俊秀王叔茂。
”又《儒林傳》:召馴“博通書傳……鄉裡号之曰:德行恂恂召伯春”[1]。
許慎博學經籍,“時人為之語曰:《五經》無雙許叔重”。
或以核論,高下人物, 《後漢書·許劭傳》:“劭與靖俱有高名,好共核論鄉黨人物,每月辄更其品題。
故汝南俗有‘月旦評’焉。
” 此一時之風氣也。
漢、魏之際,天下大亂,乘時趨勢者,不以道義為重。
《魏志·武帝紀》:“建安十九年十二月,令曰:‘夫有行之士,未必能進取,進取之士,未必能有行也。
陳平豈笃行,蘇秦豈守信耶?而陳平定漢業,蘇秦濟弱燕。
由此言之,士有偏短,庸可廢乎!有司明思此義,則士無遺滞,官無廢業矣。
’”裴松之注:“建安二十二年八月令曰:‘昔伊摯、傅說出于賤人,管仲,桓公賊也,皆用之以興。
蕭何、曹參,縣吏也,韓信、陳平負污辱之名,有見笑之恥,卒能成就王業,聲著千載。
吳起貪将,殺妻自信,散金求官,母死不歸,然在魏,秦人不敢東向,在楚,則三晉不敢南謀。
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,及果勇不顧,臨敵力戰,若文俗之吏,高才異質,或堪為将守,負污辱之名,見笑之行;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:其各舉所知,勿有所遺。
’” 曠達之士,目擊衰亂,不甘隐避,則托為放逸, 《魏志》:“阮瑀子籍,才藻豔逸,而倜傥放蕩,行己寡欲,以莊周為模則。
……時有谯郡嵇康,文辭壯麗,好言《莊》《老》。
” 《魏氏春秋》:“籍以世多故,祿仕而已。
聞步兵校尉缺,廚多美酒,營人善釀酒,求為校尉。
遂縱酒昏酣,遺落世事。
” 而何晏、王弼等,遂開清談之風。
《晉書·王衍傳》:“魏正始中,何晏、王弼等祖述《老》《莊》,立論以為: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。
無也者,開物成務,無往不存者也。
陰陽恃以化生,萬物恃以成形,賢者恃以成德,不肖恃以免身。
故無之為用,無爵而貴矣。
”《日知錄》:“魏明帝殂,少帝即位,改元正始,凡九年。
其十年,則太傅司馬懿殺大将軍曹爽,而魏之大權移矣。
三國鼎立,至此垂三十年。
一時名士風流,盛于洛下,乃其棄經典而尚老、莊,蔑禮法而崇放達。
視其主之颠危,若路人然,即此諸賢為之倡也。
自此以後,競相祖述,如《晉書》言王敦見衛玠,謂長吏謝鲲曰:‘不意永嘉之末,複聞正始之音。
’沙門支遁,以清談著名,于時莫不崇敬,以為造微之功,足參諸正始。
《宋書》言羊玄保有二子,太祖賜名曰鹹,曰粲。
謂玄保曰:‘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餘風。
’王微與何偃書曰:‘卿少陶玄風,淹雅修暢,自是正始中人。
’《南齊書》言袁粲言于帝曰:‘臣觀張緒有正始遺風。
’《南史》言:‘何尚之謂王球,正始之風尚在。
’其為後人企慕如此。
” 晉室之興,世亂未已,向秀之徒,益尚玄風。
《晉書·向秀傳》:“雅好老、莊之學……為之隐解,發明奇趣,振起玄風,讀之者超然心悟,莫不自足一時也。
惠帝之世,郭象又述而廣之,儒墨之迹見鄙,道家之言遂盛焉。
” 名士達官,翕然傾響,不治世務,祖尚浮虛, 《晉書·王衍傳》:“衍有盛才美貌,明悟若神,常自比子貢。
兼聲名藉甚,傾動當世。
妙善玄言,唯談老、莊為事。
……衍将死,顧而言曰:‘嗚呼!吾曹雖不如古人,向若不祖尚浮虛,戮力以匡天下,猶可不至今日。
’”又《樂廣傳》:“廣性沖約,有遠識,寡嗜欲,與物無競。
尤善談論,每以約言析理,以厭人之心,其所不知,默如也。
……尚書令衛瓘,朝之耆舊,逮與魏正始中諸名士談論,見廣而奇之曰:‘自昔諸賢既沒,常恐微言将絕,而今乃複聞斯言于君矣。
’命諸子造焉,曰:‘此人之水鏡,見之瑩然,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。
’王衍自言曰:‘與人語甚簡至,及見廣,便覺己之煩。
’其為識者所歎美如此。
” 故論者謂五胡之亂,由于清談焉。
《日知錄》:“講明文藝,鄭、王為集漢之終;演說老、莊,王、何為開晉之始。
以至國亡于上,教淪于下,羌戎互僭,君臣屢易,非林下諸賢之咎而誰咎哉?!” 按魏、晉人之性質,當分數種。
有志世事,橫受誣污,以其清高,目為浮華,一也。
(何晏、鄧飏等事曹爽,志在強魏之宗室。
司馬懿以詭谲殺爽等,而世論多集矢于何、王,非确論也。
)故作曠達,以免誅戮,不守禮法,近于佯狂,二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