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南北之對峙

關燈
淮陵、南彭城等郡,屬南徐州,又置頓丘郡,屬北徐州。

    明帝又立南沛、南清河、南下邳、南東莞、南平昌、南濟陰、南濮陽、南太平、南泰山、南濟陽、南魯等郡,以屬徐、兖二州,初或居江南,或居江北,或以兖州領州。

    郗鑒都督青、兖二州諸軍事、兖州刺史,加領徐州刺史,鎮廣陵。

    蘇峻平後,自廣陵還鎮京口,又于漢故九江郡界置鐘離郡,屬南徐州,江北又僑立幽、冀、青、并四州。

    穆帝時,移南東海七縣出居京口。

    義熙七年,始分淮北為北徐州。

    淮南但為徐州。

    ” 始猶以貴族陵蔑南士。

     《晉書·周玘傳》:“玘宗族強盛,人情所歸,帝疑憚之。

    于時中州人士,佐佑王業,而玘自以為不得調,内懷怨望,複為刁協輕之,恥恚愈甚。

    時鎮東将軍祭酒東萊王恢,亦為周所侮,乃與玘陰謀誅諸執政,推玘及戴若思諸南士,共奉帝以經緯世事。

    ……謀洩,玘憂憤發背而卒。

    時年五十六。

    将卒,謂子勰曰:‘殺我者諸伧子,能複之,乃吾子也。

    ’吳人謂中州人曰‘伧’,故雲耳。

    ……勰字彥和。

    常緘父言。

    時中國亡官失守之士,避亂來者,多居顯位,駕禦吳人,吳人頗怨。

    勰因之欲起兵……豪俠樂亂者翕然附之。

    元帝以周氏奕世豪望。

    吳人所宗,故不窮治,撫之如舊。

    ” 或以流人,志圖振複。

     《晉書·祖逖傳》:“逖字士稚,範陽遒人也。

    世吏二千石,為北州舊姓。

    ……及京師大亂,逖率親黨數百家,避地淮、泗。

    ……逖多權略,少長鹹宗之,推逖為行主。

    達泗口,元帝逆用為徐州刺史,尋征軍諮祭酒,居丹徒之京口。

    逖以社稷傾覆,常懷振複之志。

    賓客義徒,皆暴桀勇士,逖遇之如子弟。

    時揚土大饑,此輩多為盜竊,攻剽富室,逖撫慰問之曰:‘比複南塘一出不?’或為吏所繩,逖辄擁護救解之。

    ”又《王導傳》:“桓彜初過江,見朝廷微弱,謂周曰:‘我以中州多故,來此欲求全活,而寡弱如此,将何以濟?’憂懼不樂。

    往見導,極談世事,遂還,謂曰:‘得見管夷吾,無複憂矣。

    ’過江人士,每至暇日,相要出新亭飲宴。

    周中坐而歎曰:‘風景不殊,舉目有江河之異。

    ’皆相視流涕。

    惟導愀然變色曰:‘當共戮力王室,克複神州,何至作楚囚相對泣耶!’” 泊久而相安,北人遂為南人。

    而留仕異族及羌胡諸種乃為北人。

    學問文章,禮尚風俗,從此有南北之殊矣。

     晉時北方紛亂,未有定名。

    至宋、魏分立,畫淮而治,于是南人呼北人為“索虜”,北人呼南人為“島夷”。

     《晉書·石虎傳》:“吾南擒劉嶽,北走索頭。

    ”[2] 《宋書·索虜傳》:“索虜姓拓跋氏,其先漢将李陵後也。

    匈奴有數百千種,各立名号,索頭亦其一也。

    晉初,索頭種有部落數萬家在雲中。

    ”[3] 《魏書·僭晉司馬睿傳》:“睿僭即大位……都于丹陽,因孫權之舊所,即《禹貢》揚州之地,去洛二千七百裡。

    地多山水,陽鳥攸居,厥土惟塗泥,厥田惟下下,所謂‘島夷卉服’者也。

    ” 《通鑒》卷六十九:“司馬光曰:‘漢室颠覆,三國鼎峙。

    晉氏失馭,五胡雲擾。

    宋、魏以降,南、北分治,各有國史,互相排黜。

    南謂北為索虜,北謂南為島夷。

    ’”[4] 雖或通使往來,猶時緻其嘲弄。

     《洛陽伽藍記》(楊衒之)雲:“魏楊元慎即口含水噀梁使陳慶之曰:‘吳人之鬼,住居建康。

    小作冠帽,矮制衣裳。

    自呼阿依,語則阿傍。

    菰稗為飯,茗飲作漿。

    呷啜鳟羹,唼嗍蟹黃。

    手把豆寇,口嚼槟榔。

    乍至中土,思憶本鄉。

    急急遠去,還爾丹陽。

    ’” 北方之無恥者,至專以教子弟學鮮卑語為能事。

     《顔氏家訓》:“齊朝有一士大夫,嘗謂吾曰:‘我有一兒,年已十七,頗曉書疏,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。

    稍欲通解,以此伏事公卿,無不寵愛。

    亦要事也。

    ’吾時俯而不答。

    異哉,此人之教子也!若由此業,自緻卿相,亦不願汝曹為之。

    ” 其文化之相懸可知。

    《北史·儒林》《文苑》傳,略述當時南北學派之别。

     《北史·儒林傳》:“大抵南北所為章句,好尚互有不同。

    江左,《周易》則王輔嗣,《尚書》則孔安國,《左傳》則杜元凱;河洛,《左傳》則服子慎,《尚書》《周易》則鄭康成,《詩》則并主于毛公,《禮》則同遵于鄭氏。

    南人約簡,得其英華;北學深蕪,窮其枝葉。

    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