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諸族并興及其同化
關燈
小
中
大
密有迎羅什之意。
……乃遣骁騎将軍呂光等率兵七萬,西伐龜茲。
謂光曰:‘若獲羅什,即馳驿送之。
’光破龜茲,乃獲羅什。
……還至涼州,聞堅已為姚苌所害,于是竊号河右。
……羅什之在涼州積年,呂光父子既不弘道,故蘊其深解,無所宣化。
姚興遣姚碩德西伐,破呂隆,乃迎羅什,待以國師之禮。
” 而譯學始興,演說亦盛。
《晉書·鸠摩羅什傳》:“興使羅什入西明閣及逍遙園,譯出衆經。
羅什多所暗誦,無不究其義旨,既覽舊經多有纰缪,于是興使沙門僧睿、僧肇等八百餘人,傳受其旨,更出經論,及三百餘卷。
”又《姚興傳》:“興如逍遙園,引諸沙門于澄玄堂,聽鸠摩羅什演說佛經。
羅什通辯夏言,尋覽舊經,多有乖謬,不與胡本相應。
興與羅什及沙門僧略、僧遷、道樹、僧睿、道坦、僧肇、昙順等八百餘人,更出大品,羅什持胡本,興執舊經,以相考校,其新文異舊者皆會于理義。
續出諸經并諸論三百餘卷。
今之新經,皆羅什所譯。
” 州郡化之,事佛者遂十室而九。
《晉書·姚興傳》:“興既托意于佛道,公卿以下,莫不欽附,沙門自遠而至者五千餘人。
起浮圖于永貴裡,立波若台于中宮,沙門坐禅者恒有千數。
州郡化之,事佛者十室而九矣。
” 釋道安之傳佛教于南方,亦與澄、什相表裡。
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沙門常山衛道安……覃思構精,神悟妙赜。
……曾至邺,候浮圖澄。
澄見而異之。
澄卒後,中國紛亂。
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。
欲令玄宗在所流布,分遣弟子,各趣諸方。
法汰詣揚州,法和入蜀,道安與慧遠之襄陽。
道安後入苻堅……堅宗以師禮。
時西域有胡沙門鸠摩羅什,思通法門。
道安思與講釋,每勸堅緻羅什,什亦承安令問,謂之東方聖人。
” 蓋異族之信宗教,視夏人為易。
故晉世諸族疊興,一方為吾國儒教所濡染,一方又為印度思想之媒介,不獨混合各方之種族,并且混合各方之文化焉,是亦吾國自有曆史以來一特别之現象也。
*** [1] 漢獻建安元年,曹操遷帝于許,已為曹氏之時代。
惟自魏文受禅至晉武滅吳計之,凡六十年。
[2] 晉惠帝太安二年,李特已建元。
[3] 自永安元年至北魏滅北涼。
[4] 自世祖太平真君元年,至孝武永熙二年。
[5] 據此,是漢以後之鮮卑,為匈奴與鮮卑混合之種族矣。
[6] 據此,是晉時所謂氐,亦非純粹氐人,中間頗有漢族。
[7] 據此,是胡羯多高鼻多須,與漢人形貌不同。
[8] 據此,是鮮卑等族之語,入居中國後,仍沿用之。
[9] 史謂诘汾遇天女生力微,實傅會之說。
蓋其初無譜諜,莫可稽考耳。
[10] 時晉穆帝永和五年,距永嘉五年僅三十九年。
[11] 孝文事詳後。
[12] 當時諸國法制,大抵依仿漢、晉,其不然者,史辄著之。
如《李雄傳》稱雄為國,“無威儀,官無祿秩,班序不别,君子小人服章不殊,行軍無号令,用兵無部對,戰勝不相讓,敗不相救。
攻城破邑,動以虜獲為先,此其所以失也”。
以此知他國之有秩序者,多仿中國之制矣。
[13] 三國之時,公私學校雖遜于兩漢,然亦未盡廢絕。
魏黃初五年,立太學,制《五經》課試之法。
太和、青龍中,太學諸生有千數。
吳孫休永安元年,诏按舊制,置學官,立五經博士。
蜀亦有儒林校尉、典學校尉、勸學從事、典學從事等官。
據《蜀志》:“谯周為勸學從事,徙典學從事。
”《晉書·文立傳》:“立在蜀時,遊太學,專《毛詩》、三《禮》,師事谯周。
”是周嘗教于蜀之太學也。
西晉時,太學置博士十九人,太學生三千人。
泰始中,太學生至七千餘人。
蓋統一之後,學校且漸盛矣。
東晉元帝置博士八人,而不立學校。
成帝始立國學,孝武增之,其房屋僅百五十間,而品課無章,世多譏之。
此則學校教育,因喪亂而衰替,而亦未始廢絕之證也。
[14] 如石勒之張賓,苻堅之王猛等皆是。
《晉書·載記》備列其傳,而《慕容廆傳》言之尤詳。
廆所用之裴嶷,既有傳,《廆傳》又稱曰:“推舉賢才,委以庶政。
以河東裴嶷、代郡魯昌、北平陽耽為謀主;北海逢羨、廣平遊邃、北平西方虔、渤海封抽、西河宋奭、河東裴開為股肱,渤海封弈、平原宋該、安定皇甫岌、蘭陵缪恺,以文章才俊任居樞要;會稽朱左軍、太山胡毋翼、魯國孔纂,以舊德清望,引為賓友;平原劉讚,儒學該通,引為東庠祭酒。
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。
”可見鮮卑之同化,首由諸漢人矣。
漢人之仕異族,不足為訓,而于異族不為無補。
……乃遣骁騎将軍呂光等率兵七萬,西伐龜茲。
謂光曰:‘若獲羅什,即馳驿送之。
’光破龜茲,乃獲羅什。
……還至涼州,聞堅已為姚苌所害,于是竊号河右。
……羅什之在涼州積年,呂光父子既不弘道,故蘊其深解,無所宣化。
姚興遣姚碩德西伐,破呂隆,乃迎羅什,待以國師之禮。
” 而譯學始興,演說亦盛。
《晉書·鸠摩羅什傳》:“興使羅什入西明閣及逍遙園,譯出衆經。
羅什多所暗誦,無不究其義旨,既覽舊經多有纰缪,于是興使沙門僧睿、僧肇等八百餘人,傳受其旨,更出經論,及三百餘卷。
”又《姚興傳》:“興如逍遙園,引諸沙門于澄玄堂,聽鸠摩羅什演說佛經。
羅什通辯夏言,尋覽舊經,多有乖謬,不與胡本相應。
興與羅什及沙門僧略、僧遷、道樹、僧睿、道坦、僧肇、昙順等八百餘人,更出大品,羅什持胡本,興執舊經,以相考校,其新文異舊者皆會于理義。
續出諸經并諸論三百餘卷。
今之新經,皆羅什所譯。
” 州郡化之,事佛者遂十室而九。
《晉書·姚興傳》:“興既托意于佛道,公卿以下,莫不欽附,沙門自遠而至者五千餘人。
起浮圖于永貴裡,立波若台于中宮,沙門坐禅者恒有千數。
州郡化之,事佛者十室而九矣。
” 釋道安之傳佛教于南方,亦與澄、什相表裡。
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沙門常山衛道安……覃思構精,神悟妙赜。
……曾至邺,候浮圖澄。
澄見而異之。
澄卒後,中國紛亂。
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。
欲令玄宗在所流布,分遣弟子,各趣諸方。
法汰詣揚州,法和入蜀,道安與慧遠之襄陽。
道安後入苻堅……堅宗以師禮。
時西域有胡沙門鸠摩羅什,思通法門。
道安思與講釋,每勸堅緻羅什,什亦承安令問,謂之東方聖人。
” 蓋異族之信宗教,視夏人為易。
故晉世諸族疊興,一方為吾國儒教所濡染,一方又為印度思想之媒介,不獨混合各方之種族,并且混合各方之文化焉,是亦吾國自有曆史以來一特别之現象也。
*** [1] 漢獻建安元年,曹操遷帝于許,已為曹氏之時代。
惟自魏文受禅至晉武滅吳計之,凡六十年。
[2] 晉惠帝太安二年,李特已建元。
[3] 自永安元年至北魏滅北涼。
[4] 自世祖太平真君元年,至孝武永熙二年。
[5] 據此,是漢以後之鮮卑,為匈奴與鮮卑混合之種族矣。
[6] 據此,是晉時所謂氐,亦非純粹氐人,中間頗有漢族。
[7] 據此,是胡羯多高鼻多須,與漢人形貌不同。
[8] 據此,是鮮卑等族之語,入居中國後,仍沿用之。
[9] 史謂诘汾遇天女生力微,實傅會之說。
蓋其初無譜諜,莫可稽考耳。
[10] 時晉穆帝永和五年,距永嘉五年僅三十九年。
[11] 孝文事詳後。
[12] 當時諸國法制,大抵依仿漢、晉,其不然者,史辄著之。
如《李雄傳》稱雄為國,“無威儀,官無祿秩,班序不别,君子小人服章不殊,行軍無号令,用兵無部對,戰勝不相讓,敗不相救。
攻城破邑,動以虜獲為先,此其所以失也”。
以此知他國之有秩序者,多仿中國之制矣。
[13] 三國之時,公私學校雖遜于兩漢,然亦未盡廢絕。
魏黃初五年,立太學,制《五經》課試之法。
太和、青龍中,太學諸生有千數。
吳孫休永安元年,诏按舊制,置學官,立五經博士。
蜀亦有儒林校尉、典學校尉、勸學從事、典學從事等官。
據《蜀志》:“谯周為勸學從事,徙典學從事。
”《晉書·文立傳》:“立在蜀時,遊太學,專《毛詩》、三《禮》,師事谯周。
”是周嘗教于蜀之太學也。
西晉時,太學置博士十九人,太學生三千人。
泰始中,太學生至七千餘人。
蓋統一之後,學校且漸盛矣。
東晉元帝置博士八人,而不立學校。
成帝始立國學,孝武增之,其房屋僅百五十間,而品課無章,世多譏之。
此則學校教育,因喪亂而衰替,而亦未始廢絕之證也。
[14] 如石勒之張賓,苻堅之王猛等皆是。
《晉書·載記》備列其傳,而《慕容廆傳》言之尤詳。
廆所用之裴嶷,既有傳,《廆傳》又稱曰:“推舉賢才,委以庶政。
以河東裴嶷、代郡魯昌、北平陽耽為謀主;北海逢羨、廣平遊邃、北平西方虔、渤海封抽、西河宋奭、河東裴開為股肱,渤海封弈、平原宋該、安定皇甫岌、蘭陵缪恺,以文章才俊任居樞要;會稽朱左軍、太山胡毋翼、魯國孔纂,以舊德清望,引為賓友;平原劉讚,儒學該通,引為東庠祭酒。
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。
”可見鮮卑之同化,首由諸漢人矣。
漢人之仕異族,不足為訓,而于異族不為無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