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諸族并興及其同化
關燈
小
中
大
,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充之,公卿以下子孫,并遣受業……堅親臨太學,考學生經義優劣,品而第之……行禮于辟雍,祀先師孔子,其太子及公卿大夫士之元子,皆束脩釋奠焉。
……以安車蒲輪、征隐士樂陵王勸為國子祭酒……禁老、莊、圖谶之學。
中外四禁、二衛、四軍長上将士,皆令修學。
課後宮,置典學,立内司以授于掖庭,選閹人及女隸有聰識者置博士以授經。
”“姚苌,令諸鎮各置學官,勿有所廢,考試優劣,随才擢叙。
”“姚興時,天水姜龛、東平淳于岐、馮翊郭高等,皆耆儒碩德,經明行修,各門徒數百,教授長安,諸生自遠而至者,萬數千人。
興每于聽政之暇,引龛等于東堂講道藝,錯綜名理。
涼州胡辯,苻堅之末,東徙洛陽,講授弟子千有餘人。
關中後進,多赴之請業。
興敕關尉曰:‘諸生咨訪道藝,修己厲身,往來出入,勿拘常限。
’于是學者鹹勸,儒風盛焉。
”“馮跋,營建太學,以長樂劉軒、營丘張熾、成周翟崇為博士郎中,簡二千石以下子弟年十五以上教之。
”“秃發利鹿孤,以田玄沖、趙誕為博士祭酒,以教胄子。
” (三)則諸國政事,亦多仿中國之法意也。
《晉書·載記》:“石勒僞稱趙王……依春秋列國、漢初侯王每世稱元,改稱趙王元年。
始建社稷,立宗廟,營東西宮。
……遣使循行州郡,勸課農桑。
……朝會常以天子禮樂飨其群下,威儀冠冕,從容可觀矣。
……又下書,禁國人不聽報嫂及在喪婚娶,其燒葬令如本俗。
……始制軒懸之樂,八佾之舞,為金根大辂,黃屋左纛,天子車旗,禮樂備矣。
”“慕容廆移居大棘城,教以農桑,法制同于上國。
二京傾覆,幽、冀淪陷,廆刑政修明,虛懷引納,路有頌聲。
”“苻堅僭稱大秦天王……修廢職,繼絕世,禮神祇,課農桑,立學校。
鳏寡孤獨、高年不自存者,賜谷帛有差。
其殊才異行,孝友忠義,德業可稱者,令所在以聞。
……是秋,大旱,堅減膳撤懸,金玉绮繡皆散之戎士,後宮悉去羅绮,衣不曳地。
開山澤之利,公私共之。
……堅起明堂,繕南北郊,祀其祖洪以配天,宗祀其伯健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
親耕籍田,其妻荀氏親蠶于近郊。
……以王猛為侍中、中書令、京兆尹,其中丞鄧羌,性鲠直不撓,與猛協規齊志,數旬之間,貴戚強豪誅死者二十有餘人。
于是百寮震肅,豪右屏氣,路不拾遺,風化大行。
堅歎曰:‘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,天子之為尊也!’……王猛整齊風俗,政理稱舉,學校漸興,關隴清晏,百姓豐樂。
自長安至于諸州,皆夾路樹槐柳,二十裡一亭,四十裡一驿,旅行者取給于途,工商貿販于道。
”[12] 惟其所以同化之故,亦有三因:(一)則雜居既久,習于中國之政教也。
(二)則中國政教,根柢深固,雖經三國、兩晉之擾亂,其為扶世翼俗之本,固天下所公認也[13]。
(三)則諸酋割據,仍多用漢人為政也[14]。
唐史臣稱石勒“褫氈裘,襲冠帶,釋介胄,開庠序,鄰敵懼威而獻款,絕域承風而納貢。
古之為國,曷以加諸?雖曰兇殘,亦一時傑也”。
殆未知所以造成此時之豪傑之原因,徒美其人之姿禀耳。
諸族之興,亦非僅同化于中夏也,其輸入印度文化,亦有力焉。
漢季佛教東來,初未普及。
三國時,孫權、孫皓皆緻疑于佛教,崇信未深。
《高僧傳》:“康僧會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業,營建茅茨,設像行道。
時吳國以初見沙門,睹形未及其道,疑為矯異。
有司奏曰:‘有胡人入境,自稱沙門,容服非恒,事應檢察。
’權即召會诘問有何靈驗,會曰:‘如來仙迹,忽逾千載,遺骨舍利,神曜無方。
昔阿育王起塔,乃八萬四千。
夫塔寺之興,以表遺化也。
’權以為誇誕,乃謂會曰:‘若能得舍利,當為造塔;如其虛妄,國有常刑。
’舍誓期三七,果獲舍利,明旦呈權,舉期集觀,權大嗟服,即為建塔。
以始有佛寺,故号建初寺,因名其地為佛陀裡。
由是江左大法遂興。
至孫皓即位,法令苛虐,廢棄淫祠,乃及佛寺。
并欲毀壞。
” 《釋氏稽古略》:“皓有疾,請會說法悔罪。
會為開示玄要,及授五戒。
少頃,疾愈。
由是奉會為師,崇飾寺塔。
” 至石勒、石虎、苻堅、姚興等,始敬禮佛圖澄、鸠摩羅什, 《晉書·藝術傳·佛圖澄傳》:“石勒屯兵葛陂,專行殺戮,沙門遇害者甚衆。
……大将軍郭黑略,稱澄智術非常,勒召澄試以道術……信之。
勒死,季龍僭位,傾心事澄,有重于勒。
……朝會之日,引之升殿,常侍以下,悉助舉輿,太子諸公,扶翼而上,主者唱大和尚,衆坐皆起,以彰其尊。
又使司空李農旦夕親問,其太子諸公,五日一朝,尊敬莫與為比。
”又《鸠摩羅什傳》:“龜茲王聞其名,郊迎之……廣說諸經。
……苻堅聞之,
……以安車蒲輪、征隐士樂陵王勸為國子祭酒……禁老、莊、圖谶之學。
中外四禁、二衛、四軍長上将士,皆令修學。
課後宮,置典學,立内司以授于掖庭,選閹人及女隸有聰識者置博士以授經。
”“姚苌,令諸鎮各置學官,勿有所廢,考試優劣,随才擢叙。
”“姚興時,天水姜龛、東平淳于岐、馮翊郭高等,皆耆儒碩德,經明行修,各門徒數百,教授長安,諸生自遠而至者,萬數千人。
興每于聽政之暇,引龛等于東堂講道藝,錯綜名理。
涼州胡辯,苻堅之末,東徙洛陽,講授弟子千有餘人。
關中後進,多赴之請業。
興敕關尉曰:‘諸生咨訪道藝,修己厲身,往來出入,勿拘常限。
’于是學者鹹勸,儒風盛焉。
”“馮跋,營建太學,以長樂劉軒、營丘張熾、成周翟崇為博士郎中,簡二千石以下子弟年十五以上教之。
”“秃發利鹿孤,以田玄沖、趙誕為博士祭酒,以教胄子。
” (三)則諸國政事,亦多仿中國之法意也。
《晉書·載記》:“石勒僞稱趙王……依春秋列國、漢初侯王每世稱元,改稱趙王元年。
始建社稷,立宗廟,營東西宮。
……遣使循行州郡,勸課農桑。
……朝會常以天子禮樂飨其群下,威儀冠冕,從容可觀矣。
……又下書,禁國人不聽報嫂及在喪婚娶,其燒葬令如本俗。
……始制軒懸之樂,八佾之舞,為金根大辂,黃屋左纛,天子車旗,禮樂備矣。
”“慕容廆移居大棘城,教以農桑,法制同于上國。
二京傾覆,幽、冀淪陷,廆刑政修明,虛懷引納,路有頌聲。
”“苻堅僭稱大秦天王……修廢職,繼絕世,禮神祇,課農桑,立學校。
鳏寡孤獨、高年不自存者,賜谷帛有差。
其殊才異行,孝友忠義,德業可稱者,令所在以聞。
……是秋,大旱,堅減膳撤懸,金玉绮繡皆散之戎士,後宮悉去羅绮,衣不曳地。
開山澤之利,公私共之。
……堅起明堂,繕南北郊,祀其祖洪以配天,宗祀其伯健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
親耕籍田,其妻荀氏親蠶于近郊。
……以王猛為侍中、中書令、京兆尹,其中丞鄧羌,性鲠直不撓,與猛協規齊志,數旬之間,貴戚強豪誅死者二十有餘人。
于是百寮震肅,豪右屏氣,路不拾遺,風化大行。
堅歎曰:‘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,天子之為尊也!’……王猛整齊風俗,政理稱舉,學校漸興,關隴清晏,百姓豐樂。
自長安至于諸州,皆夾路樹槐柳,二十裡一亭,四十裡一驿,旅行者取給于途,工商貿販于道。
”[12] 惟其所以同化之故,亦有三因:(一)則雜居既久,習于中國之政教也。
(二)則中國政教,根柢深固,雖經三國、兩晉之擾亂,其為扶世翼俗之本,固天下所公認也[13]。
(三)則諸酋割據,仍多用漢人為政也[14]。
唐史臣稱石勒“褫氈裘,襲冠帶,釋介胄,開庠序,鄰敵懼威而獻款,絕域承風而納貢。
古之為國,曷以加諸?雖曰兇殘,亦一時傑也”。
殆未知所以造成此時之豪傑之原因,徒美其人之姿禀耳。
諸族之興,亦非僅同化于中夏也,其輸入印度文化,亦有力焉。
漢季佛教東來,初未普及。
三國時,孫權、孫皓皆緻疑于佛教,崇信未深。
《高僧傳》:“康僧會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業,營建茅茨,設像行道。
時吳國以初見沙門,睹形未及其道,疑為矯異。
有司奏曰:‘有胡人入境,自稱沙門,容服非恒,事應檢察。
’權即召會诘問有何靈驗,會曰:‘如來仙迹,忽逾千載,遺骨舍利,神曜無方。
昔阿育王起塔,乃八萬四千。
夫塔寺之興,以表遺化也。
’權以為誇誕,乃謂會曰:‘若能得舍利,當為造塔;如其虛妄,國有常刑。
’舍誓期三七,果獲舍利,明旦呈權,舉期集觀,權大嗟服,即為建塔。
以始有佛寺,故号建初寺,因名其地為佛陀裡。
由是江左大法遂興。
至孫皓即位,法令苛虐,廢棄淫祠,乃及佛寺。
并欲毀壞。
” 《釋氏稽古略》:“皓有疾,請會說法悔罪。
會為開示玄要,及授五戒。
少頃,疾愈。
由是奉會為師,崇飾寺塔。
” 至石勒、石虎、苻堅、姚興等,始敬禮佛圖澄、鸠摩羅什, 《晉書·藝術傳·佛圖澄傳》:“石勒屯兵葛陂,專行殺戮,沙門遇害者甚衆。
……大将軍郭黑略,稱澄智術非常,勒召澄試以道術……信之。
勒死,季龍僭位,傾心事澄,有重于勒。
……朝會之日,引之升殿,常侍以下,悉助舉輿,太子諸公,扶翼而上,主者唱大和尚,衆坐皆起,以彰其尊。
又使司空李農旦夕親問,其太子諸公,五日一朝,尊敬莫與為比。
”又《鸠摩羅什傳》:“龜茲王聞其名,郊迎之……廣說諸經。
……苻堅聞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