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諸族并興及其同化

關燈
漢中,特祖将五百餘家歸之,魏武帝拜為将軍,遷于略陽,北土複号之為巴氐。

    特父慕,為東羌獵将。

    特少仕州郡,見異當時。

    ” 雖異族多仍故俗,猶以部落為别, 《晉書·匈奴傳》:“北狄以部落為類,其入居塞者,有屠各種、鮮支種、寇頭種、烏譚種、赤勒種、捍蛭種、黑狼種、赤沙種、郁鞞種、萎莎種、秃童種、勃蔑種、羌渠種、賀賴種、鐘跂種、大樓種、雍屈種、真樹種、力羯種,凡十九種。

    皆有部落,不相雜錯。

    ” 且語言形貌,亦與華夏不同。

     《晉書·載記》:“石闵誅胡羯時,高鼻多須,至有濫死者半。

    ”[7] 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後魏初定中原,軍容号令,皆以夷語。

    後染華俗,多不能通,故錄其本言,相傳教習,謂之國語。

    ”[8] 然向慕華風,交通婚媾,冒姓養子,譜諜不明者甚多。

     《晉書·載記》:“初,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,以妻冒頓,約為兄弟,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。

    ”又:“冉闵,字永曾,小字棘奴,季龍之養孫也。

    父瞻,字弘武,本姓冉,名良,魏郡内黃人也。

    其先漢黎陽騎都督,累世牙門。

    勒破陳午,獲瞻,時年十二,命季龍子之……闵幼而果銳,季龍撫之如孫。

    ” 《魏書·序記》:“诘汾皇帝無婦家,力微皇家無舅家。

    ”[9] 故謂諸族皆出于夏族者固非,謂其純粹為異族而排斥之,亦不盡然也。

     兩漢之世,華戎雜居,所以徕遠示恩,彰其歸化之盛也。

    至魏武時,反倚羌胡實邊助國,其勢漸成為反客為主,故至晉而益不可制。

    觀郭欽、江統諸人之論可見。

     《通鑒》卷八十一:“漢魏以來,羌、胡、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内諸郡。

    其後數因忿恨殺害長吏,漸為民患。

    侍禦史西河郭欽上疏曰:‘戎狄強犷,曆古為患。

    魏初民少,西北諸郡,皆為戎居,内及京兆、魏郡、弘農,往往有之。

    今雖服從,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,胡騎自平陽、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,北地、西河、太原、馮翊、安定、上郡盡為狄庭矣。

    宜及平吳之威,謀臣猛将之略,漸徙内郡雜胡于邊地,峻四夷出入之防,明先王荒服之制,此萬世之長策也。

    ’帝不聽。

    ”又卷八十三:“太子洗馬陳留江統,以為戎、狄亂華,宜絕其原,乃作《徙戎論》以警朝廷曰:‘……秦始皇并天下,兵威旁達,攘胡,走越,當是時,中國無複四夷也。

    漢建武中,馬援領隴西太守,讨叛羌,徙其餘種于關中,居馮翊、河東空地。

    數歲之後,族類蕃息,既恃其肥強,且苦漢人侵之。

    永初之元,群羌叛亂,覆沒将守,屠破城邑,鄧骘敗北,侵及河内,十年之中,夷、夏俱敝,任尚、馬賢,僅乃克之。

    自此以後,餘燼不盡,小有際會,辄複侵叛,中世之寇,惟此為大。

    魏興之初,與蜀分隔,疆埸之戎,一彼一此。

    武帝徙武都氐于秦川,欲以弱寇強國,捍禦蜀虜,此蓋權宜之計,非萬世之利也。

    今者當之,已受其敝矣。

    ……當今之宜,宜及兵威方盛,衆事未罷,徙馮翊、北地、新平、安定界内諸羌,著先零、罕幵、析支之地,徙扶風、始平、京兆之氐,出還隴右,著陰平、武都之界……且關中之人百餘萬口,率其少多,戎、狄居半。

    ……并州之胡,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。

    建安中,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,聽其部落散居六郡。

    ……今五部之衆,戶口數萬,人口之盛,過于西戎。

    其天性骁勇,弓馬便利,倍于氐、羌。

    若有不虞,風塵之慮,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。

    ……’朝廷不能用。

    ” 近人論史者,專歸咎于漢人之失策,蓋僅知其遠因,而不見近因也。

     《中國曆史》(夏曾佑):“西北諸遊牧族,本與中國雜居。

    至戰國之末,諸侯力政,諸戎乃為中國所滅。

    餘類奔迸,逸出塞外。

    其後族類稍繁,又複出為中國患。

    兩漢之世,竭天下之力,曆百戰之苦,僅乃克之。

    而後烏桓、鮮卑、匈奴、氐羌、西域之衆,悉稽首漢廷稱臣仆,漢之勢可謂盛矣。

    然漢人之所以處置之者,其法甚異,往往于異族請降之後,即遷之内地。

    宣帝時納呼韓邪,居之亭障,委以候望。

    趙充國擊西羌,徙之于金城郡。

    光武時亦以南庭數萬衆,徙入西河,亦轉至五原,連延七郡。

    而煎當之亂,馬援遷之三輔。

    在漢人之意,以為遷地之後即不複為患,不知其後之患轉甚于未滅時。

    董卓之亂,汾、晉蕭然,已顯大亂之象,故其時深識之士,類能知之。

    ” 異族之禍,以永嘉末年為最甚。

    石勒、劉曜等所殺晉人不下數十萬人,其被驅掠轉徙者尚不可勝計。

     《通鑒》卷八十七:“(永嘉五年)夏四月,石勒率輕騎追太傅越之喪,及于苦縣甯平城,大敗晉兵,縱騎圍而射之,将士十餘萬人相踐如山,無一人得免者。

    ……漢主聰,使前軍大将軍呼延晏将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