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諸族并興及其同化

關燈
自漢獻帝建安元年,至隋文帝開皇九年,凡三百九十三年,為中國擾亂分裂之時。

    視兩漢之統一,曆年相若也。

    以帝王篡竊之氏号别之,則其中有魏、蜀、吳三國之六十年[1],西晉統一之二十二年[2],東晉偏安之百有三年,華夷雜糅之僭竊與晉對峙之百三十五年[3]。

    而南北朝截然畫分,南朝之宋五十九年,齊二十三年,梁五十五年,陳三十二年。

    北朝之魏統一九十四年[4],其後為西魏二十三年,東魏十六年,又為北齊二十八年,北周二十四年,而南北始歸于一。

    治史者以此時期為最繁難,實則政治主權者轉移與分裂,雖為若幹界限,而民族地方之發展,不必拘拘于此界限。

    欲考其時民族之強弱變化,正當彙而觀其通耳。

    此時期中,謂為異族蹂躏中夏之時期可,謂為異族同化于中夏之時期亦可。

    蓋華夏之文化,冠絕東方,且夙具吸收異族灌輸文化之力。

    如春秋、戰國時,所謂蠻夷戎狄之地,後皆化于華夏,武力雖或不逮,而文教足使心折,是固吾國曆史特著之現象也。

    惟漢以前,政治主權完全在夏族,而他族則以被治者而同化。

    漢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夏族,而他族則以征服夏族者而同化。

    蓋夏族自太古至漢,經曆若幹年,已呈老大之象,而他族以骁雄勁悍之種性,漸被吾之文教,轉有新興之勢。

    新陳代謝,相磨相镞而成兩晉、南北朝之局。

    其變化遷嬗之迹,固可按史策而推知也。

     兩晉、南北朝勃興之種族有五,世謂之五胡,其實氐、羌之類,不得謂之胡也。

    史稱諸族之由來,多出于古代之聖哲。

     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匈奴,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,曰淳維。

    ” 《後漢書·西羌傳》:“西羌之本,出自三苗,姜姓之别也。

    ” 《晉書·載記》:“慕容廆字弈洛瑰,昌黎棘城鮮卑人也。

    其先有熊氏之苗裔。

    ”又:“姚弋仲,南安赤亭羌人也。

    其先有虞氏之苗裔,禹封舜少子于西戎,世為羌酋。

    ” 《魏書·序紀》:“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,或内列諸華,或外分荒服。

    昌意少子,受封北土,國有大鮮卑山,因以為号。

    其後世為君長,統幽都之北,廣漠之野,畜牧遷徙,射獵為業,淳樸為俗,簡易為化,不為文字,刻木紀契而已。

    世事遠近,人相傳授,如史官之紀錄焉。

    黃帝以土德王,北俗謂土為拓,謂後為跋,故以為氏。

    其裔始均入仕堯世,逐女魃于弱水之北,民賴其勤,帝舜嘉之,命為田祖。

    爰曆三代以及秦、漢、獯鬻、猃狁、山戎、匈奴之屬,累代殘暴,作害中州,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,是以載籍無聞焉。

    ” 其為附會,無足深論。

    兩漢之世,諸族頗多雜亂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鮮卑傳》:“和帝永元中,大将軍窦憲,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,北單于逃走,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。

    匈奴餘種留者,尚有十餘萬落,皆自号鮮卑,鮮卑由此漸盛。

    ”[5] 《晉書·載記》:“呂光字世明,略陽氐人也。

    其先呂文和,漢文帝初,自沛避難徙焉,世為酋豪。

    ”[6]其後遷徙内地,益與漢族雜居。

    《晉書·匈奴傳》:“前漢末,匈奴大亂,五單于争立,而呼韓邪單于失其國,攜率部落,入臣于漢。

    漢嘉其意,割并州北界以安之。

    于是匈奴五千餘落,入居朔方諸郡,與漢人雜處。

    呼韓邪感漢恩,來朝,漢因留之,賜其邸舍,猶因本号,聽稱單于,歲給綿絹錢谷,有如列侯。

    子孫傳襲,曆代不絕。

    其部落随所居郡縣,使宰牧之,與編戶大同,而不輸貢賦。

    多曆年所,戶口漸滋,彌漫北朔,轉難禁制。

    後漢末,天下騷動,群臣競言胡人猥多,懼必為寇,宜先為其防。

    建安中,魏武帝始分其衆為五部,部立其中貴者為帥,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。

    魏末,複改為帥都尉。

    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,居于太原故茲氏縣;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,居祁縣;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,居蒲子縣;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,居新興縣;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,居大陵縣。

    武帝踐阼後,塞外匈奴大水,塞泥、黑難等二萬餘落歸化,帝複納之,使居河西故宜陽城下。

    後複與晉人雜居。

    由是平陽、西河、太原、新興、上黨、樂平諸郡,靡不有焉。

    ” 《後漢書·西羌傳》:“建武九年,班彪上言,今涼州部皆有降羌,羌胡被發左衽,而與漢人雜處。

    ”“十一年夏,先零種寇臨洮,隴西太守馬援破降之,後悉歸服,徙置天水、隴西、扶風三郡。

    ” 《晉書·載記》:“李特,字玄休,巴西宕渠人。

    其先,廪君之苗裔也。

    ……秦并天下……謂之賨人焉。

    ……漢末,張魯居漢中,以鬼道教百姓,賨人敬信巫觋,多往奉之。

    值天下大亂,自巴西之宕渠遷于漢中楊車坂,抄掠行旅,百姓患之,号為‘楊車巴’。

    魏武帝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