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佛教入中國之初期
關燈
小
中
大
印度無曆史,佛書亦不以紀年為要,故佛之時世,言人人殊。
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所謂佛者,本号釋迦文者,譯言能仁,謂德充道備,堪濟萬物也。
釋迦前有六佛,釋迦繼六佛而成道,處今賢劫。
……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。
天竺其總稱,迦維别名也。
初,釋迦于四月八日夜,從母右脅而生。
既生,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。
天降嘉瑞以應之,亦三十二。
其《本起經》說之備矣。
釋迦生時,當周莊王九年。
《春秋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,恒星不見,夜明,是也。
至魏武定八年,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雲。
釋迦年三十成佛,導化群生,四十九載,乃于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,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槃。
涅槃譯雲滅度,或言常樂我淨,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。
” 《釋氏稽古略》(釋贊甯):“稽夫如來之生也,當此周昭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。
其出家也,當昭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。
其成道也,當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。
其滅度也,當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。
”[1]《東洋史要》:“佛教祖師名瞿昙悉達多,一作喬答摩悉達,或号為釋迦牟尼,中印度迦維衛國[2]王子也。
生于周靈王之十五年,約與孔子、老聃同時。
釋迦見人類不能離生、老、病、死四者之苦,遂出家入山,求解脫法。
新辟一宗教,力反婆羅門所為,唱說平等主義,抉差别種姓之藩籬,謂一切衆生,不問其所自出,但能杜絕邪欲,脫離世網,即皆可以于未來受無量福。
以周敬王四十三年,入般涅槃。
” 吾國固有之佛字,惟以仿佛為義,非以稱釋迦也。
《說文》:“佛,仿佛也。
從人,弗聲。
” 後世附會之說,謂孔子時已知西方有佛。
《列子·仲尼篇》:商太宰見孔子,問:三王五帝聖者欤?孔子皆答以不知。
“商太宰大駭,曰:‘然則孰者為聖?’孔子動容有間曰:‘西方之人有聖者焉,不治而不亂,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,蕩蕩乎民無能名焉。
丘疑其為聖,弗知真為聖欤?真不聖欤?’” 其言固不足為據。
即謂西漢獲休屠王祭天金人,為佛道流通之漸,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漢武元狩中,遣霍去病讨匈奴。
至臯蘭,過居延,斬首大獲。
昆邪王殺休屠王,将其衆五萬來降。
獲其金人,帝以為大神,列于甘泉宮。
金人率長丈餘,不祭祀,但燒香禮拜而已[3]。
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。
及開西域,遣張骞使大夏還,傳其旁有身毒國,一名天竺,始聞有浮屠之教。
” 亦不足為佛教入中國之證。
《休屠王金人考》(日本羽溪了谛)[4]:“霍去病獲金人時,當元狩二年(公元前一二一年),印度尚未有佛像之制作。
印度史上有名之阿育王時代(公元前二七二至前二三二年)所建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,始有雕刻。
至公元前一、二世紀制作之石垣石門,均無佛像。
前者惟有佛座,後者隻表佛足之形。
緣其時學者,以為佛之形像,神聖不可亵渎也。
其後至犍陀羅美術,始有佛像之制作,實當公元後一、二世紀頃。
故知公元前一世紀,無所謂金身佛像也。
” 佛教之入中國,蓋在西漢之末,東漢之初。
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哀帝元壽元年,博士弟子秦景憲,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。
中土聞之,未之信了也。
” 世或謂東漢明帝永平十年,始得佛經,說亦未确。
《釋氏稽古略》:“佛教流通東土之始,永平七年,帝夢金人,長大,頂有白光,飛至殿庭。
旦問群臣,太學聞人傅毅奏曰:‘周昭王時,西域有佛出世,其形長一丈六尺,而黃金色,陛下所夢,将必是乎?’博士王遵,推《周書》異記佐之。
帝遂遣中郎蔡愔、博士秦景等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。
蔡愔等至天竺鄰境月氏國,遇攝摩騰、竺法蘭二人,奉佛經像來震旦,遂同東還。
”[5]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孝明帝夜夢金人,頂有白光,飛行殿庭,乃訪群臣,傅毅始以佛對。
帝遣郎中蔡愔、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,寫浮屠遣範。
愔仍與沙門攝摩騰、竺法蘭東還洛陽。
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,自此始也。
” 蓋蔡愔等
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所謂佛者,本号釋迦文者,譯言能仁,謂德充道備,堪濟萬物也。
釋迦前有六佛,釋迦繼六佛而成道,處今賢劫。
……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。
天竺其總稱,迦維别名也。
初,釋迦于四月八日夜,從母右脅而生。
既生,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。
天降嘉瑞以應之,亦三十二。
其《本起經》說之備矣。
釋迦生時,當周莊王九年。
《春秋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,恒星不見,夜明,是也。
至魏武定八年,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雲。
釋迦年三十成佛,導化群生,四十九載,乃于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,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槃。
涅槃譯雲滅度,或言常樂我淨,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。
” 《釋氏稽古略》(釋贊甯):“稽夫如來之生也,當此周昭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。
其出家也,當昭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。
其成道也,當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。
其滅度也,當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。
”[1]《東洋史要》:“佛教祖師名瞿昙悉達多,一作喬答摩悉達,或号為釋迦牟尼,中印度迦維衛國[2]王子也。
生于周靈王之十五年,約與孔子、老聃同時。
釋迦見人類不能離生、老、病、死四者之苦,遂出家入山,求解脫法。
新辟一宗教,力反婆羅門所為,唱說平等主義,抉差别種姓之藩籬,謂一切衆生,不問其所自出,但能杜絕邪欲,脫離世網,即皆可以于未來受無量福。
以周敬王四十三年,入般涅槃。
” 吾國固有之佛字,惟以仿佛為義,非以稱釋迦也。
《說文》:“佛,仿佛也。
從人,弗聲。
” 後世附會之說,謂孔子時已知西方有佛。
《列子·仲尼篇》:商太宰見孔子,問:三王五帝聖者欤?孔子皆答以不知。
“商太宰大駭,曰:‘然則孰者為聖?’孔子動容有間曰:‘西方之人有聖者焉,不治而不亂,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,蕩蕩乎民無能名焉。
丘疑其為聖,弗知真為聖欤?真不聖欤?’” 其言固不足為據。
即謂西漢獲休屠王祭天金人,為佛道流通之漸,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漢武元狩中,遣霍去病讨匈奴。
至臯蘭,過居延,斬首大獲。
昆邪王殺休屠王,将其衆五萬來降。
獲其金人,帝以為大神,列于甘泉宮。
金人率長丈餘,不祭祀,但燒香禮拜而已[3]。
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。
及開西域,遣張骞使大夏還,傳其旁有身毒國,一名天竺,始聞有浮屠之教。
” 亦不足為佛教入中國之證。
《休屠王金人考》(日本羽溪了谛)[4]:“霍去病獲金人時,當元狩二年(公元前一二一年),印度尚未有佛像之制作。
印度史上有名之阿育王時代(公元前二七二至前二三二年)所建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,始有雕刻。
至公元前一、二世紀制作之石垣石門,均無佛像。
前者惟有佛座,後者隻表佛足之形。
緣其時學者,以為佛之形像,神聖不可亵渎也。
其後至犍陀羅美術,始有佛像之制作,實當公元後一、二世紀頃。
故知公元前一世紀,無所謂金身佛像也。
” 佛教之入中國,蓋在西漢之末,東漢之初。
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哀帝元壽元年,博士弟子秦景憲,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。
中土聞之,未之信了也。
” 世或謂東漢明帝永平十年,始得佛經,說亦未确。
《釋氏稽古略》:“佛教流通東土之始,永平七年,帝夢金人,長大,頂有白光,飛至殿庭。
旦問群臣,太學聞人傅毅奏曰:‘周昭王時,西域有佛出世,其形長一丈六尺,而黃金色,陛下所夢,将必是乎?’博士王遵,推《周書》異記佐之。
帝遂遣中郎蔡愔、博士秦景等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。
蔡愔等至天竺鄰境月氏國,遇攝摩騰、竺法蘭二人,奉佛經像來震旦,遂同東還。
”[5]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孝明帝夜夢金人,頂有白光,飛行殿庭,乃訪群臣,傅毅始以佛對。
帝遣郎中蔡愔、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,寫浮屠遣範。
愔仍與沙門攝摩騰、竺法蘭東還洛陽。
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,自此始也。
” 蓋蔡愔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