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佛教入中國之初期

關燈
永平十年始還, 《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錄》(宋程輝):“永平七年正月十五日,明帝夢金人,遣王遵等十八人西訪佛法,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,回洛陽。

    ” 而楚王英在永平八年,已祠浮屠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楚王英傳》:“永平八年,英奉黃缣白纨贖罪。

    诏報曰:‘楚王誦黃、老之微言,尚浮屠之仁祠,潔齋三月,與神為誓,何嫌何疑,當有悔吝?其還贖,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。

    ’” 足知佛法之來,決非始于愔等。

    惟譯經造寺,始此時耳。

     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愔得佛經《四十二章》及釋迦立像。

    明帝令畫工圖佛像,置清涼台及顯節陵上,經緘于蘭台石室。

    愔之還也,以白馬負經而至,漢因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關西。

    摩騰、法蘭鹹卒于此寺。

    ” 《高僧傳》(釋慧皎):“攝摩騰,本中天竺人,解大、小乘經。

    冒涉流沙,至于雒邑。

    明帝甚加賞接,于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。

    騰譯《四十二章經》一卷,初緘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。

    ”“竺法蘭,亦中天竺人。

    既達雒陽,與騰同止。

    少時便善漢言,愔于西域獲經,即為翻譯,所謂《十地斷結》《佛本生》《法海藏》《佛本行》《四十二章》等五部。

    移都寇亂,四部失本,不傳江左,唯《四十二章經》今見在,可二千餘言。

    漢地見存諸經,唯此為始也。

    ” 攝、竺東來,既受優遇,故月氏、安息之高僧,接踵而來。

     《高僧傳》:“安清,字世高,安息國太子也。

    諷持禅經,備盡其妙,遊方弘化,遍曆諸國。

    以漢桓之初,始到中夏。

    才悟機敏,一聞能達。

    至止未久,即通習華言。

    于是宣譯要經,改梵為漢,先後所出經論,凡三十九部。

    ”[6]“支婁迦谶,亦直雲支谶,月支人。

    漢靈帝時,遊于雒陽。

    以光和、中平之間,傳譯梵文,出《般若道行》《般舟》《首楞嚴》等三經。

    ”“竺佛朔,天竺沙門,亦漢靈時赍《道行經》來适雒陽,即轉梵為漢,棄文存質,深得經意。

    ”“安玄,安息國人,亦以漢靈之末,遊賈雒陽。

    以功号曰騎都尉,常以法事為己任。

    漸解漢言,志宣經典,常與沙門講論道義。

    ”“康僧會,康居人,世居天竺。

    其父因商賈移于交趾。

    會年十餘歲,二親并亡,出家。

    笃志好學,明解《三藏》。

    ”“支謙,字恭明,月氏人。

    來遊漢境,桓、靈之世,有支谶[7]譯出衆經。

    ”“有支亮,字紀明,資學于谶,謙又受業于亮,博覽經籍,通六國語。

    謙以大教雖行,而經多梵文,未盡翻譯,已妙善方言,乃收集衆本,譯為漢語。

    ” 翻譯佛典,凡數百部: 《開元釋教錄》(釋智昇):“後漢明帝永平十年至獻帝延康元年,缁素一十二人,所出經律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,計三百九十五卷。

    ” 然漢、魏之際,其教猶未盛行,雖桓帝祠浮圖,曆見史傳, 《後漢書·桓帝紀》:“設華蓋以祠浮圖、老子。

    ”又《襄楷傳》:楷谏桓帝疏曰:“聞宮中立黃、老、浮屠之祠,此道清虛,貴尚無為,好生惡殺,省欲去奢……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。

    浮屠不三宿桑下,不欲久生恩愛,精之至也。

    ” 《釋氏稽古略》稱桓帝永興二年,“帝鑄黃金浮圖、老子像,覆以百寶蓋,宮中身奉祠之。

    世人以金銀作佛像,自此而始也”。

     其視佛教,殆與道家言相等,未能區别其異同。

    當時惟聽西域人出家,禁漢人效之。

     《高僧傳》:“石虎時,著作郎王度,稱漢明感夢,初傳其道,惟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,以奉其神。

    其漢人皆不得出家。

    魏承漢制,亦循前軌。

    ” 是漢時視佛教,正如清代之視耶教,禁止内地人民之信奉。

    其後流傳漸廣,始不以種族而分宗教耳。

     *** [1] 此引《正宗記》語。

     [2] 今印度哥爾克波爾附近。

     [3] 此吾國祭祀神鬼,以燒香為禮之始。

     [4] 見《史林》第三卷第四号。

     [5] 永平十年至京。

     [6] 《釋道安經錄》:“安世高以漢桓帝建和二年至靈帝建甯中,二十餘年,譯出凡三十餘部經。

    ” [7] 即支婁迦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