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中國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東來之故

關燈
言吉兇,莫不懸驗。

    ”“鸠摩羅什博覽五明諸論及陰陽星算,莫不必盡,妙達吉兇,言若符契。

    ”“姚興嘗謂羅什曰:‘大師聰明超悟,天下莫二,何可使法種少嗣?’遂以伎女十人,逼令受之。

    爾後不住僧坊,别立廨舍。

    諸僧多效之。

    什乃聚針盈缽,引諸僧謂之曰:‘若能見效食此者,乃可畜室耳。

    ’因舉匕進針,與常食不别,諸僧愧服乃止。

    ” 其繼,則以譯籍開慧智,語上語下,胥可起人之信仰。

    此則吾國由無宗教而有宗教之故也。

     (四)則東西交通之适合也。

    吾國東南皆濱海,以航海術之未精,往往求海上新地而不得。

     《三國志》:“(孫權黃龍二年)遣将軍衛溫、諸葛直,将甲士萬人浮海,求夷洲及亶洲。

    亶洲在海中,長老傳言,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,将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,求蓬萊神山及仙藥,止此洲不還,世相承有數萬家。

    其上人民,時有至會稽貨布。

    會稽東縣人海行,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。

    所在絕遠,卒不可得至,但得夷洲數千人還。

    ”[7] 北方沙漠苦寒,人亦多不願往。

    惟西方大陸綿亘無際,城郭之國,與漢俗同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西域傳》:“西域諸國,大率土著,有城郭田畜,與匈奴、烏孫異。

    ” 雖有身熱頭痛、繩行沙渡之險, 《漢書·西域傳》:“起皮山南……國或貧小……乞丐無所得……又曆大頭痛、小頭痛之山,赤土、身熱之阪,令人身熱無色,頭痛嘔吐,驢畜盡然。

    又有三池、盤石阪,道狹者尺六七寸,長者徑三十裡。

    臨峥嵘不測之深,行者騎步相持,繩索相引,二千餘裡乃到縣度。

    畜墜,未半坑谷盡靡碎;人堕,勢不得相收視。

    險阻危害,不可勝言。

    ” 然其行也有數道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西域傳》:“自玉門、陽關出西域有兩道。

    從鄯善傍南山北,波河西行,至莎車,為南道;南道西逾蔥嶺,則出大月氏、安息。

    自車師前王庭,随北山,波河西行至疏勒,為北道。

    北道西逾蔥嶺,則出大宛、康居、奄蔡焉。

    ”[8] 故自漢以降,交通不絕,而佛教自西而東,以大月氏、罽賓為轉輸之中心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西域傳》:“初,月氏為匈奴所滅,遂遷于大夏,分其國為……五部翕侯……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,自立為王,國号‘貴霜’。

    侵安息,取高附地,又滅濮達、罽賓,悉有其國。

    丘就卻年八十餘死,子閻膏珍代為王。

    複滅天竺,置将一人監領之。

    ” 《地理志考證》(丁謙):“印度史,西曆紀元之初,鞑靼[9]在印度北境,立一大國,四鄰鹹服。

    其最名之王,名鉛尼希加[10],以卡希米[11]為都,屬國甚多。

    南至亞格拉[12]及沁特[13],北至耶根德[14]、可根德[15]雲雲,即指貴霜王父子。

    ” 《東洋史要》(日本桑原骘藏):“漢明帝永平三年,迦膩色迦王君大月氏,雅向佛法,會五百僧侶于罽賓,為四次集會[16],佛教徒多來集于大月氏。

    維時,北印度為佛教之中心,自西北兩印度,經中亞,囊括蔥嶺以東、于阗、疏勒諸國,故天山南路未幾佛法遂昌。

    會中國漢明帝出,銳意辟疆,與西域之關系滋密,佛法與中國境,浸獲東漸之機。

    ” 西僧之來中土者,多月氏、罽賓之人,而吾民之往彼者,始則僅詣其傳播之區,繼則直詣其發源之地。

    有往還皆遵陸者,有陸往而海還者,其道孔多。

    故所得于西方者,為他三方所莫及焉。

     *** [1] 此事須與第一編所引劉大櫆《焚書辨》參看,實則秦書之焚,乃是項羽等所為也。

     [2] 自項羽燒鹹陽,至周師入魏,實七百六十年(自公元前206至公元554年)。

    此七百年中,大劫五,小劫尚不可勝計。

     [3] 魏晉以降,多用九品中正舉人,然亦常舉行州郡孝秀之制,試以策問。

    梁沈約嘗論之曰:“假使秀才對五問可稱,孝廉答一策能過者,乃雕蟲小道,非關理功得失。

    以此求才,徒虛語耳。

    ” [4] 如唐檀、公沙穆、董扶之類。

     [5] 如費長房、薊子訓之類。

     [6] 循後亦為劉裕所敗。

     [7] 《史記》言:“求三神山者,臨之,風辄引去。

    ”即緣航海術不精之故。

     [8] 按此惟指新疆一方而言。

    據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:“蜀布、邛竹杖,從身毒國來。

    ”則川、藏間西行之道,當時已有蹤迹矣。

     [9] 即大月氏。

     [10] 即迦膩色迦之異譯。

     [11] 即克什米爾。

     [12] 中印度地。

     [13] 西印度地。

     [14] 當即濮達。

     [15] 當即高附。

     [16] 其先已有集會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