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建築工藝之進步
關燈
小
中
大
以窮其情。
” 故秦時雖猶有能為機械者,而學者弗道其法也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始皇初即位,穿治郦山,及并天下,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,穿三泉,下銅而緻椁,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。
令匠作機弩矢,有所穿近者辄射之。
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,機相灌輸。
上具天文,下具地理。
以人魚膏為燭,度不滅者久之。
” 觀《考工記》所述,古代工藝之術,可得四義: 一曰分工之多。
有一工而分數器者,如梓人為飲器,梓人為侯,梓人為筍簴;車人為耒,車人為車之類。
蓋雖同名一工,而為飲器之梓人,與為侯之梓人,實分工也。
有一器而分數工者,如輪人為輪,輪人為蓋,輿人為車,辀人為辀,車人為車之類。
一車之事,數工任之也。
分工逾多,則制器逾精,可以推知。
一曰定名之密。
古人精于起物,往往一器而細别為多名。
如凫氏為鐘,兩栾謂之銑,銑間謂之于,于上謂之鼓,鼓上謂之钲,钲上謂之舞,舞上謂之甬,甬上謂之衡,鐘縣謂之旋,旋蟲謂之幹,鐘帶謂之篆,篆間謂之枚,枚謂之景,于上之攠謂之隧。
非若後世工人制物,随意立名,而學者多不能别也。
一曰度數之精。
其制一器,所定度數,皆有相連之關系。
如毂人為車,輪崇、車廣、衡長,參如一,謂之參稱。
參分車廣去一以為隧;參分其隧,一在前,二在後,以揉其式。
以其廣之半,謂之式崇;以其隧之半,為之較崇之類。
綜三十官之文,言度數者居十之六七,故古器猶可考其制造之法,而秦、漢以後之器物,雖有載于史傳者,反不能推明其度數,是亦可見古人之細心矣。
一曰雕刻之美。
雕刻各物,必窮極形似。
如梓人為筍簴,凡攫閷援噬之類,必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鱗之而;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鱗之而,則于視必撥爾而怒,且其匪色必似鳴矣之類。
觀其狀況刻畫之得失,可知其不得率爾從事矣。
又古人治器有六法: 《爾雅·釋器》:“金謂之镂,木謂之刻,骨謂之切,象謂之磋,玉謂之琢,石謂之磨。
” 竹木易朽,其所刻者不傳,骨象之器亦罕見。
玉器據吳氏《古玉圖考》所載玉敦、琪角之類觀之,其刻文之精細,已為難能可貴,而镂金之法,尤為後世所不及。
劉師培曰:“古人之镌金其法有二。
一為陽文。
鑄器既成,書之以漆,凡漆書所未加者,悉施镵削之工,使所書之字,隆起于其間,其形為凸,即《詩》所謂‘追琢其章’也。
一為陰文,鑄器既成,亦書之以漆,複于所書之文,鑿之使深,與近世刻石之法略同,其形為凹,荀子所謂‘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’也。
” 觀今日所傳鐘鼎,其器之四周,鹹萦以雲雷盤屈之文,皆鑄成之後,始加以刻镂者。
視後世镌字于範,熔金模之,其難易迥殊矣。
金玉之器,惟漢與周相上下。
阮元《積古齋鐘鼎款識》載漢之鼎、爐、壺、洗、镫、盤、弩、機、戈劍、符鬥、鈎鈴八十餘器,多記制作年月及作器者之姓名。
吳大澂《古玉圖考》載漢玉钫、玉印、剛卯之類,亦數十器,所镌文字皆極精美。
而新莽之時,制作尤精。
觀《積古齋》所載《新莽銅權款識》及《愙齋吉金錄》所載新莽殘量之文,其镌刻之精細,殆突過西漢矣。
(按王莽篡漢無足取,而其人極有思想,故各地人民,亦多新奇可喜之事。
史稱莽訪有奇技術可以攻匈奴者,待以不次之位。
言便宜者以萬數,或以能度水,不用舟楫;或言不持鬥糧,服食藥物,三軍不饑;或言能飛,一日千裡,可窺匈奴。
莽辄試之。
取大鳥翮,為兩翼,頭與身皆著毛,通引環紐,飛數百步墜。
可見其時之人,多有奇想,飛者既能通引環紐,飛數百步,其中必有機巧;惜未能引申研究,如今日之制飛機耳。
)蓋漢代崇尚工藝,少府有考工室,各地有工官。
《漢書·地理志》稱河内郡懷縣、南陽郡宛縣、濟南郡東平陵縣、泰山郡奉高縣、廣漢郡雒縣,均有工官。
他若陳留郡襄邑縣、齊郡臨淄縣,有服官。
南郡有發弩官,皆官工之類。
而鐵官之布在各地者尤多。
史稱孝宣之世,政事、文學、法理之士,鹹精其能。
至于技巧、工匠、器械,自元、成間,鮮能及之。
足知漢人之重工藝,恒以之觇政俗之盛衰,故雖非孝宣時所制者,傳至今日,猶覺其制作具有古法,且見進步焉。
*** [1] 見第十九章第七節。
[2] 今蘇州城猶有阊門,此城門之名流傳最古者。
[3] 今長清縣。
[4] 今華州。
[5] 在鄭州原武縣西北七裡。
[6] 蒙恬城河上為塞,始于始皇三十三年,至始皇崩,凡五年。
[7] 自魏惠王十九年至蒙恬作長城時,凡一百四十三年。
[8] 見《說苑》。
[9] 見《戰國策》。
[10] 均見宋玉賦。
[11] 其後董卓入關,焚渭橋,魏武帝修之,廣三丈六尺,蓋不能複西漢之工程矣。
[12] 孟康曰:“有甲乙次第,故曰第也。
” [13] 全祖望曰:按于欽曰《水經》之言非也,乃是倉颉墓中石室。
[14] 在今嘉祥縣之紫雲山。
[15] 在今肥城縣。
[16] 在今成縣。
” 故秦時雖猶有能為機械者,而學者弗道其法也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始皇初即位,穿治郦山,及并天下,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,穿三泉,下銅而緻椁,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。
令匠作機弩矢,有所穿近者辄射之。
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,機相灌輸。
上具天文,下具地理。
以人魚膏為燭,度不滅者久之。
” 觀《考工記》所述,古代工藝之術,可得四義: 一曰分工之多。
有一工而分數器者,如梓人為飲器,梓人為侯,梓人為筍簴;車人為耒,車人為車之類。
蓋雖同名一工,而為飲器之梓人,與為侯之梓人,實分工也。
有一器而分數工者,如輪人為輪,輪人為蓋,輿人為車,辀人為辀,車人為車之類。
一車之事,數工任之也。
分工逾多,則制器逾精,可以推知。
一曰定名之密。
古人精于起物,往往一器而細别為多名。
如凫氏為鐘,兩栾謂之銑,銑間謂之于,于上謂之鼓,鼓上謂之钲,钲上謂之舞,舞上謂之甬,甬上謂之衡,鐘縣謂之旋,旋蟲謂之幹,鐘帶謂之篆,篆間謂之枚,枚謂之景,于上之攠謂之隧。
非若後世工人制物,随意立名,而學者多不能别也。
一曰度數之精。
其制一器,所定度數,皆有相連之關系。
如毂人為車,輪崇、車廣、衡長,參如一,謂之參稱。
參分車廣去一以為隧;參分其隧,一在前,二在後,以揉其式。
以其廣之半,謂之式崇;以其隧之半,為之較崇之類。
綜三十官之文,言度數者居十之六七,故古器猶可考其制造之法,而秦、漢以後之器物,雖有載于史傳者,反不能推明其度數,是亦可見古人之細心矣。
一曰雕刻之美。
雕刻各物,必窮極形似。
如梓人為筍簴,凡攫閷援噬之類,必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鱗之而;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鱗之而,則于視必撥爾而怒,且其匪色必似鳴矣之類。
觀其狀況刻畫之得失,可知其不得率爾從事矣。
又古人治器有六法: 《爾雅·釋器》:“金謂之镂,木謂之刻,骨謂之切,象謂之磋,玉謂之琢,石謂之磨。
” 竹木易朽,其所刻者不傳,骨象之器亦罕見。
玉器據吳氏《古玉圖考》所載玉敦、琪角之類觀之,其刻文之精細,已為難能可貴,而镂金之法,尤為後世所不及。
劉師培曰:“古人之镌金其法有二。
一為陽文。
鑄器既成,書之以漆,凡漆書所未加者,悉施镵削之工,使所書之字,隆起于其間,其形為凸,即《詩》所謂‘追琢其章’也。
一為陰文,鑄器既成,亦書之以漆,複于所書之文,鑿之使深,與近世刻石之法略同,其形為凹,荀子所謂‘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’也。
” 觀今日所傳鐘鼎,其器之四周,鹹萦以雲雷盤屈之文,皆鑄成之後,始加以刻镂者。
視後世镌字于範,熔金模之,其難易迥殊矣。
金玉之器,惟漢與周相上下。
阮元《積古齋鐘鼎款識》載漢之鼎、爐、壺、洗、镫、盤、弩、機、戈劍、符鬥、鈎鈴八十餘器,多記制作年月及作器者之姓名。
吳大澂《古玉圖考》載漢玉钫、玉印、剛卯之類,亦數十器,所镌文字皆極精美。
而新莽之時,制作尤精。
觀《積古齋》所載《新莽銅權款識》及《愙齋吉金錄》所載新莽殘量之文,其镌刻之精細,殆突過西漢矣。
(按王莽篡漢無足取,而其人極有思想,故各地人民,亦多新奇可喜之事。
史稱莽訪有奇技術可以攻匈奴者,待以不次之位。
言便宜者以萬數,或以能度水,不用舟楫;或言不持鬥糧,服食藥物,三軍不饑;或言能飛,一日千裡,可窺匈奴。
莽辄試之。
取大鳥翮,為兩翼,頭與身皆著毛,通引環紐,飛數百步墜。
可見其時之人,多有奇想,飛者既能通引環紐,飛數百步,其中必有機巧;惜未能引申研究,如今日之制飛機耳。
)蓋漢代崇尚工藝,少府有考工室,各地有工官。
《漢書·地理志》稱河内郡懷縣、南陽郡宛縣、濟南郡東平陵縣、泰山郡奉高縣、廣漢郡雒縣,均有工官。
他若陳留郡襄邑縣、齊郡臨淄縣,有服官。
南郡有發弩官,皆官工之類。
而鐵官之布在各地者尤多。
史稱孝宣之世,政事、文學、法理之士,鹹精其能。
至于技巧、工匠、器械,自元、成間,鮮能及之。
足知漢人之重工藝,恒以之觇政俗之盛衰,故雖非孝宣時所制者,傳至今日,猶覺其制作具有古法,且見進步焉。
*** [1] 見第十九章第七節。
[2] 今蘇州城猶有阊門,此城門之名流傳最古者。
[3] 今長清縣。
[4] 今華州。
[5] 在鄭州原武縣西北七裡。
[6] 蒙恬城河上為塞,始于始皇三十三年,至始皇崩,凡五年。
[7] 自魏惠王十九年至蒙恬作長城時,凡一百四十三年。
[8] 見《說苑》。
[9] 見《戰國策》。
[10] 均見宋玉賦。
[11] 其後董卓入關,焚渭橋,魏武帝修之,廣三丈六尺,蓋不能複西漢之工程矣。
[12] 孟康曰:“有甲乙次第,故曰第也。
” [13] 全祖望曰:按于欽曰《水經》之言非也,乃是倉颉墓中石室。
[14] 在今嘉祥縣之紫雲山。
[15] 在今肥城縣。
[16] 在今成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