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建築工藝之進步

關燈
明元帝泰常八年二月戊辰,築長城于長川之南,自赤城西至五原,延袤二千餘裡。

    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五月丙戌,發司、幽、定、冀四州十萬人築城上塞圍;起上谷,西至河,廣袤皆千裡。

    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十月乙未,起長城,自黃栌嶺北至社平戍四百餘裡,立三十六戍。

    六年,發民一百八十萬,築長城,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,九百餘裡。

    先是自西河總秦戍築長城,東至于海,前後所築,東西凡三千餘裡。

    率十裡一戍,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。

    八年,于長城内築重城,自庫洛拔而東至于塢纥戍凡四百餘裡。

    而《斛律羨傳》雲:‘羨以北鹵屢犯邊,須備不虞,自庫堆戍東距于海,随山屈曲二千餘裡。

    其間二百裡中,凡有險要,或斬山築城,或斷谷起障,并置立戍邏五十餘所。

    ’周宣帝大象元年六月,發山東諸州民修長城,立亭障,西自雁門,東至碣石。

    隋文帝開皇元年四月,發稽胡修築長城。

    五年,使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,于朔方、靈武築長城,東距黃河,西至綏州,南至勃出嶺,綿曆七百裡。

    六年二月丁亥,複令崔仲方發丁十五萬,于朔方以東,緣邊險要,築數十城。

    七年,發丁男十萬餘人修長城。

    大業三年七月,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,西逾榆林,東至紫河。

    四年七月辛巳,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,自榆林谷而東。

    此又後史所載繼築長城之事也。

    ” 周代宮室之制,前為中堂,後為房室,與今人居宅迥異。

    餘曆考諸書,不知何時以堂後之房室移于堂之兩旁,為三間五間之式。

    惟《禮記·儒行》有“環堵之室”之語。

     《儒行》:“儒有一畝之宮,環堵之室,筚門圭窬,蓬戶甕牖。

    ”注:“環堵,面一堵也。

    ” 疑春秋戰國時貧民之居,四面皆有牆,非如定制,虛其前為堂也。

    環堵之室,有室而無堂,不可以别内外,故于其中隔為三間;以中室為堂,而名兩旁為内。

    至漢時平民之居,多為一堂二内之制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古之徙遠方,以實廣虛也……先為築室,家有一堂、二内,門戶之閉。

    ”“張晏曰:‘二内,二房也。

    ’” 王氏鳴盛仍以古制釋之,疑未當也。

     《十七史商榷》(王鳴盛):“此論徙民,似指庶民居多,而容或有大夫士。

    蓋前為堂,後為室,而室之東旁為一房,此大夫至庶人皆同者。

    張晏混言二房,非也。

    ” 古代帝王,以卑宮室為媺,以峻宇雕牆為戒。

    至春秋諸侯,争為僭侈,楚有章華之台, 《國語》:“靈王為章華之台,與伍舉升焉,曰:‘台美矣夫!’” 《新書》(賈誼):“翟王使使至楚,楚王誇使者以章華之台,台甚高,三休乃至。

    ” 吳為姑蘇之台。

     《吳越春秋》:“阖廬治宮室,立射台于安裡。

    華池在平昌南城,宮在長樂。

    阖闾出入遊卧,秋冬治于城中,春夏治于城外。

    治姑蘇之台,旦食山,晝遊蘇台;射于鷗陂,馳于遊台;興樂石城,走犬長洲。

    ” 崇高壯麗,非複昔之拘于制度,陳陳相因之式矣。

    戰國之時,諸侯宮室益盛。

    齊威王有瑤台[8],梁惠王有範台[9],楚襄王有蘭台及陽雲之台[10],燕昭王有黃金台, 《水經注》:“易水旁有金台,台上東西八十許步,南北如減。

    北有小金台,台北有蘭馬台,并悉高數丈。

    棟堵鹹淪,柱礎尚存,雕牆敗館,尚傳镌刻之石。

    ” 而齊宣王為大室,三百戶。

     《呂氏春秋·驕恣篇》:“齊宣王為大室,大益百畝,堂上三百戶。

    以齊之大,具之三年,而未能成。

    ” 足見其時之宮室,鹹以高大相尚矣。

    七國既一,諸侯宮室之制,悉萃于秦。

    秦之宮殿,遂極從古未有之大觀。

     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秦每破諸侯,寫放其宮室,作之鹹陽北阪上,南臨渭,自雍門以東,至泾、渭,殿屋、複道、周閣相屬。

    所得諸侯美人、鐘鼓,以充入之。

    ”“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。

    先作前殿阿房,東西五百步,南北五十丈,上可以坐萬人,下可以建五丈旗。

    周馳為閣道,自殿下直抵南山。

    表南山之颠以為阙。

    為複道,自阿房渡渭,屬之鹹陽,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。

    阿房宮未成;成,欲更擇令名名之。

    作宮阿房,故天下謂之阿房宮。

    隐宮徒刑者七十萬餘人,乃分作阿房宮,或作麗山。

    發北山石椁,乃寫蜀、荊地材皆至。

    關中計宮三百,關外四百餘。

    ” 雖為項羽所燒,而慈石之門,至唐猶在。

     《元和郡縣志》:“秦慈石門,在鹹陽縣東南十五裡。

    東南有閣道,即阿房宮之北門也,累慈石為之。

    著鐵甲入者,慈石吸之不得過,羌胡以為神。

    ” 其建築之根于學理,經久不毀,亦可推見矣。

    漢代宮室之壯麗,亦不下于秦,始自蕭何, 《漢書·高帝本紀》:“蕭何治未央宮,立東阙、北阙、前殿、武庫、太倉。

    上見其壯麗,甚怒,謂何曰:‘天下匈匈,勞苦數歲,成敗未可知,是何治宮室過度也!’何曰:‘天下方未定,故可因以求宮室。

    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,非令壯麗,亡以重威,且亡令後世有以加也。

    ’” 盛于武帝。

    其規制猶可考見。

     《三輔黃圖》:“未央宮周回二十八裡,前殿東西四十丈,深十五丈,高三十五丈。

    ” 《西京雜記》:“未央宮周回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