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建築工藝之進步
關燈
小
中
大
春秋、戰國以降,建築之進步,以城為最。
周代城郭有定制[1],興建亦有定時。
《左傳》莊公二十九年:“凡土功,龍見而畢務,戒事也;火見而緻用,水昏正而栽,日至而畢。
” 《春秋》紀魯城築,凡二十有三,率以示城築之時否。
《左傳》莊公二十九年:“冬十二月,城諸及防,書時也。
”文公十二年:“城諸及郓,書時也。
” 然即此亦可見當時各國都邑,初非皆有城郭,綿世曆年,陸續營建,而後重要之地,始各有城耳。
吳王阖闾築城,已違周制。
《吳越春秋》:“阖闾曰:‘夫築城郭,立倉庫,因地制宜,豈有天氣之數,以威鄰國者乎?’子胥曰:‘有。
’阖闾曰:‘寡人委計于子。
’子胥乃使相土嘗水,象天法地,造築大城。
周回四十七裡,陸門八,以象天八風;水門八,以象地八聰。
築小城周十裡,陵門三,不開東西者,欲以絕越明也;立阊門者,以象天門,通阊阖風也;立蛇門者,以象地戶也。
”[2] 戰國時築城,則僅為兵事計,不問城築之時矣。
如《史記·六國表》書“秦城南鄭,魏城少梁”,有年而無時。
蓋僅以其為兵事而城,不計其時否,與《春秋》所書異趣。
當時用兵注重攻城,有一舉而得城數十者。
《史記·六國表》:“楚頃襄王元年,秦取我十六城。
”“秦昭王十八年,客卿錯擊魏至轵,取城大小六十一。
”“秦莊襄王二年,蒙骜擊趙榆次新城狼孟,得三十七城。
” 墨家學者所傳備城門諸法,凡敵之以臨、沖、鈎、梯、堙、水、穴、突、空洞、蟻傅、轒辒、軒車相攻者,胥有以制之,則攻城守城,蓋為兵家專科之學矣。
戰國時,内地戰事,無關于民族之存亡,其築城與攻守之法,皆不足稱述。
惟當時各國備禦邊患,競築長城,則為史策一大事。
《說文》曰:“城所以盛民也。
”是城之為制,必周匝而無所缺。
然至戰國時之城,則有二式。
一則都邑之城,仍為周匝之式;一則邊境之城,變為廣長之式。
或缺其一面,或空其三面,不必周匝如環。
蓋其城純為對外而設,綿亘千裡百裡,勞費已巨,其不設防之地,可不必城也。
列國築長城之事,詳于顧氏《日知錄》: 《日知錄》:“春秋之世,田有封洫,故随地可以設關,而阡陌之間,一縱一橫,亦非戎車之利也。
……至于戰國,井田始廢,而車變為騎,于是寇鈔易而防守難,不得已而有長城之築。
《史記·蘇代傳》:‘燕王曰:齊有長城巨防,足以為塞。
’《竹書紀年》:‘梁惠成王二十年,齊闵王築防以為長城。
’《續漢志》:‘濟北國盧[3]有長城,至東海。
’《泰山記》:‘泰山西有長城,緣河經泰山,一千餘裡至琅邪台入海。
’此齊之長城也。
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‘魏築長城,自鄭[4]濱洛以北有上郡。
’《蘇秦傳》:‘說魏襄王曰:西有長城之界。
’《竹書紀年》:‘惠成王十二年,龍賈帥師築長城于西邊。
’此魏之長城也。
《續漢志》:‘河南郡卷[5]有長城,經陽武到密。
’此韓之長城也。
《水經注》:‘盛弘之雲:葉東界有故城,始犨縣,東至瀙水,達泚陽,南北數百裡,号為方城,一謂之長城。
’《郡國志》曰:‘葉縣有長城,曰方城。
’此楚之長城也。
若《趙世家》:‘成侯六年,中山築長城。
’又言:‘肅侯十七年,築長城。
’則趙與中山亦有長城矣。
以此言之,中國多有長城,不但北邊也。
其在北邊者,《史記·匈奴傳》:‘秦宣太後起兵伐殘義渠,于是秦有隴西、北地、上郡,築長城以拒胡。
’此秦之長城也。
《魏世家》:‘惠王十九年,築長城,塞固陽。
’此魏之長城也。
《匈奴傳》又言:‘趙武靈王北破林胡、樓煩,築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阙為塞,而置雲中、雁門、代郡。
’此趙之長城也。
燕将秦開襲破東胡,東胡卻千餘裡。
‘燕亦築長城,自造陽至襄平,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,以拒胡。
’此燕之長城也。
‘秦滅六國,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萬之衆北擊胡,悉收河南地,因河為塞,築四十四縣城,臨河,徙谪戍以充之,而通直道,自九原至雲陽,因邊山險塹,溪谷可繕者,治之,起臨洮至遼東萬餘裡,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。
’此秦并天下之後所築之長城也。
” 世徒稱始皇築長城,不知此事之始末,故詳錄之。
大抵七國分立時,燕、趙、魏、秦各築長城,不相連續,秦既統一,因前人之功,而加廣焉。
其中之不相屬者,則為合之;故能起臨洮至遼東,袤延數千裡。
侈言之,則曰“萬裡長城”,實則此數千裡之城,決非數年之功所可就也[6]。
然即曰諸國分築,經營百數十年之久[7],而吾民能為國家任此重役,成此宏功,亦世界所僅見矣。
自秦成長城,而漢族與北方諸族,遂以長城為絕大之界域。
《漢書·匈奴傳》:“孝文帝遺匈奴書曰:先帝制,長城以北,引弓之國,受令于單于;長城以内,冠帶之室,朕制之。
”“烏珠留單于曰:孝宣皇帝哀憐,為作約束,自長城以南天子有之,長城以北單于有之。
” 自漢以降,時加修繕。
《日知錄》:“漢武帝元朔二年,遣将軍衛青等擊匈奴,取河南地,築朔方,複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,因河為固。
魏
周代城郭有定制[1],興建亦有定時。
《左傳》莊公二十九年:“凡土功,龍見而畢務,戒事也;火見而緻用,水昏正而栽,日至而畢。
” 《春秋》紀魯城築,凡二十有三,率以示城築之時否。
《左傳》莊公二十九年:“冬十二月,城諸及防,書時也。
”文公十二年:“城諸及郓,書時也。
” 然即此亦可見當時各國都邑,初非皆有城郭,綿世曆年,陸續營建,而後重要之地,始各有城耳。
吳王阖闾築城,已違周制。
《吳越春秋》:“阖闾曰:‘夫築城郭,立倉庫,因地制宜,豈有天氣之數,以威鄰國者乎?’子胥曰:‘有。
’阖闾曰:‘寡人委計于子。
’子胥乃使相土嘗水,象天法地,造築大城。
周回四十七裡,陸門八,以象天八風;水門八,以象地八聰。
築小城周十裡,陵門三,不開東西者,欲以絕越明也;立阊門者,以象天門,通阊阖風也;立蛇門者,以象地戶也。
”[2] 戰國時築城,則僅為兵事計,不問城築之時矣。
如《史記·六國表》書“秦城南鄭,魏城少梁”,有年而無時。
蓋僅以其為兵事而城,不計其時否,與《春秋》所書異趣。
當時用兵注重攻城,有一舉而得城數十者。
《史記·六國表》:“楚頃襄王元年,秦取我十六城。
”“秦昭王十八年,客卿錯擊魏至轵,取城大小六十一。
”“秦莊襄王二年,蒙骜擊趙榆次新城狼孟,得三十七城。
” 墨家學者所傳備城門諸法,凡敵之以臨、沖、鈎、梯、堙、水、穴、突、空洞、蟻傅、轒辒、軒車相攻者,胥有以制之,則攻城守城,蓋為兵家專科之學矣。
戰國時,内地戰事,無關于民族之存亡,其築城與攻守之法,皆不足稱述。
惟當時各國備禦邊患,競築長城,則為史策一大事。
《說文》曰:“城所以盛民也。
”是城之為制,必周匝而無所缺。
然至戰國時之城,則有二式。
一則都邑之城,仍為周匝之式;一則邊境之城,變為廣長之式。
或缺其一面,或空其三面,不必周匝如環。
蓋其城純為對外而設,綿亘千裡百裡,勞費已巨,其不設防之地,可不必城也。
列國築長城之事,詳于顧氏《日知錄》: 《日知錄》:“春秋之世,田有封洫,故随地可以設關,而阡陌之間,一縱一橫,亦非戎車之利也。
……至于戰國,井田始廢,而車變為騎,于是寇鈔易而防守難,不得已而有長城之築。
《史記·蘇代傳》:‘燕王曰:齊有長城巨防,足以為塞。
’《竹書紀年》:‘梁惠成王二十年,齊闵王築防以為長城。
’《續漢志》:‘濟北國盧[3]有長城,至東海。
’《泰山記》:‘泰山西有長城,緣河經泰山,一千餘裡至琅邪台入海。
’此齊之長城也。
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‘魏築長城,自鄭[4]濱洛以北有上郡。
’《蘇秦傳》:‘說魏襄王曰:西有長城之界。
’《竹書紀年》:‘惠成王十二年,龍賈帥師築長城于西邊。
’此魏之長城也。
《續漢志》:‘河南郡卷[5]有長城,經陽武到密。
’此韓之長城也。
《水經注》:‘盛弘之雲:葉東界有故城,始犨縣,東至瀙水,達泚陽,南北數百裡,号為方城,一謂之長城。
’《郡國志》曰:‘葉縣有長城,曰方城。
’此楚之長城也。
若《趙世家》:‘成侯六年,中山築長城。
’又言:‘肅侯十七年,築長城。
’則趙與中山亦有長城矣。
以此言之,中國多有長城,不但北邊也。
其在北邊者,《史記·匈奴傳》:‘秦宣太後起兵伐殘義渠,于是秦有隴西、北地、上郡,築長城以拒胡。
’此秦之長城也。
《魏世家》:‘惠王十九年,築長城,塞固陽。
’此魏之長城也。
《匈奴傳》又言:‘趙武靈王北破林胡、樓煩,築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阙為塞,而置雲中、雁門、代郡。
’此趙之長城也。
燕将秦開襲破東胡,東胡卻千餘裡。
‘燕亦築長城,自造陽至襄平,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,以拒胡。
’此燕之長城也。
‘秦滅六國,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萬之衆北擊胡,悉收河南地,因河為塞,築四十四縣城,臨河,徙谪戍以充之,而通直道,自九原至雲陽,因邊山險塹,溪谷可繕者,治之,起臨洮至遼東萬餘裡,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。
’此秦并天下之後所築之長城也。
” 世徒稱始皇築長城,不知此事之始末,故詳錄之。
大抵七國分立時,燕、趙、魏、秦各築長城,不相連續,秦既統一,因前人之功,而加廣焉。
其中之不相屬者,則為合之;故能起臨洮至遼東,袤延數千裡。
侈言之,則曰“萬裡長城”,實則此數千裡之城,決非數年之功所可就也[6]。
然即曰諸國分築,經營百數十年之久[7],而吾民能為國家任此重役,成此宏功,亦世界所僅見矣。
自秦成長城,而漢族與北方諸族,遂以長城為絕大之界域。
《漢書·匈奴傳》:“孝文帝遺匈奴書曰:先帝制,長城以北,引弓之國,受令于單于;長城以内,冠帶之室,朕制之。
”“烏珠留單于曰:孝宣皇帝哀憐,為作約束,自長城以南天子有之,長城以北單于有之。
” 自漢以降,時加修繕。
《日知錄》:“漢武帝元朔二年,遣将軍衛青等擊匈奴,取河南地,築朔方,複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,因河為固。
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