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

關燈
周、秦之學術思想,至兩漢而結局。

    凡漢人之所從事,大抵為古人作功臣,不能特别有所創造。

    然因古代文明之遞嬗,亦能于保存之中演為新制,而國基大定,疆域遼廓,又足以生國民宏大優美之思想,未可概以因襲鄙之也。

    又凡漢人之著作,與其所研究者,不盡傳于後,觀《漢書·藝文志》及錢大昭《補續漢書藝文志》,其書之亡逸者夥矣。

    以今所存,遽下定論,殊為未安。

    姑就著于世者,比而論之,其學術文藝,猶有千門萬戶之觀。

    是可知漢人于吾國之文明,既善繼往,兼能開來,非如後之言漢學者,第以經義訓诂為一朝之學也。

     世多謂漢武帝绌諸子,崇儒學,為束縛思想之主因。

    然古先聖哲思想之流傳,實武帝之功。

    以功為罪,正與事實相反。

    觀《藝文志》,即可知其說之不然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漢興,改秦之敗,大收篇籍,廣開獻書之路。

    迄孝武世,書缺簡脫,禮壞樂崩,聖上喟然稱曰:‘朕甚闵焉。

    ’于是建藏書之策,置寫書之官,下及諸子傳說,皆充秘府。

    ” 蓋漢初猶存挾書之律,惠帝雖除之, 《漢書·惠帝紀》:“四年,除挾書律。

    ” 其民間之收藏隐秘,猶未盡敢公布。

    至孝武而後,諸子傳說與六藝之文,始并充于秘府。

    惡得以董仲舒、衛绾之言,遽謂武帝“罷黜百家”乎? 《漢書·董仲舒傳》:“自武帝初立,魏其、武安侯為相,而隆儒矣。

    及仲舒對冊,推明孔氏,抑黜百家,立學校之官,州郡舉茂材、孝廉,皆自仲舒發之。

    ”又《漢武帝紀》:“建元元年,冬十月,诏丞相、禦史、列侯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、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。

    丞相绾奏:‘所舉賢良,或治申、商、韓非、蘇秦、張儀之言,亂國政,請皆罷。

    ’奏可。

    ” 武帝以後,學者猶兼治諸子百家之學, 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成帝時,以書頗散亡,使谒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。

    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,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,太史令尹鹹校數術,侍醫李柱國校方技。

    每一書已,向辄條其篇目,撮其指意,錄而奏之。

    會向卒,哀帝複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。

    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《七略》。

    故有《輯略》,有《六藝略》,有《諸子略》,有《詩賦略》,有《兵書略》,有《術數略》,有《方技略》。

    ” 使武帝時禁人攻習異端,則向、歆父子,何必校定諸書乎? 漢以經書立學官,亦沿古者官學之法,如《王制》所謂“樂正崇四術立四教,春秋教以禮、樂;冬夏教以詩、書”,非漢人之創制也。

    至平帝時,廣征學者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平帝紀》:“元始五年,征天下通知逸經、古記、天文、曆算、鐘律、小學、《史篇》、方術、《本草》及以五經、《論語》《孝經》《爾雅》教授者,在所為駕一封轺傳,遣詣京師。

    至者數千人。

    ” 複不限于經生。

    足知西漢末年,人之為學,廣出諸途,不第專以經學教授也。

    漢初已有博士, 《漢書·儒林傳》:“轅固,齊人也。

    以治《詩》,孝景時為博士。

    ”“韓嬰,燕人也。

    孝文時為博士。

    ”“胡毋生,字子都,齊人也。

    治《公羊春秋》,為景帝博士。

    ” 《後漢書·翟酺傳》:“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。

    ” 武帝時,初置五經博士,至東漢時,凡十四家。

     《宋書·百官志》:“漢武建元五年,初置五經博士,宣、成之世,《五經》家法稍增,經置博士一人,至東京凡十四人。

    ”《續漢書·百官志》:“博士祭酒一人,六百石。

    本仆射,中興轉為祭酒。

    博士十四人,比六百石。

    ”本注曰:“《易》四,施、孟、梁丘、京氏。

    《尚書》三:歐陽、大小夏侯氏,《詩》三:魯、齊、韓氏。

    《禮》二:大小戴氏。

    《春秋》二:公羊、嚴顔氏。

    掌教弟子。

    國有疑事,掌承問對。

    本四百石,宣帝增秩。

    ” 其任用出于保舉, 《後漢書·朱浮傳》注引《漢官儀》曰:“博士,秦官也。

    武帝初置五經博士,後增至十四人。

    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為祭酒,總領綱紀。

    其舉狀曰:‘生事愛敬,喪沒如禮;通《易》《尚書》《孝經》《論語》,兼綜載籍,窮微闡奧。

    隐居樂道,不求聞達。

    身無金痍痼疾,卅六屬不與妖惡交通、王侯賞賜。

    行應四科,經任博士。

    ’下言某官某甲保舉。

    ” 然後策試,蓋重其選也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朱浮傳》:“舊事,策試博士,必廣求詳選,爰自畿夏,延及四方,是以博舉明經,唯賢是登。

    ” 學官弟子,初置五十人,後以次增至數千人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儒林傳》:“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,複其身。

    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,儀狀端正者,補博士弟子。

    郡國縣官有好文學,敬長上,肅政教,順鄉裡,出入不悖,所聞,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。

    二千石謹察可者,常與計偕,詣太常,得受業如弟子。

    ”“昭帝時,舉賢良文學,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,宣帝末增倍之。

    ”“元帝……更為設員千人。

    ”“成帝末……增弟子員三千人。

    ”“平帝時王莽秉政,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,勿以為員。

    ”[1] 後漢國學尤盛,順帝以降,太學至三萬餘生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儒林傳》:“建武五年,乃修起太學……其後複為功臣子孫、四姓末屬,别立校舍,搜選高能,以受其業。

    ”“自安帝覽政,薄于藝文,博士倚席不講,朋徒相視怠散,學舍頹敝,鞠為園疏。

    ”“順帝……更修黉宇,凡所造構,二百四十房,千八百五十室。

    ”“自是遊學增盛,至三萬餘生。

    ” 按東漢太學,有二百四十房,千八百五十室,是蓋從古未有之大學校也。

    以三萬餘學生,居千八百室,殆六室而居百人。

    就《後漢書》考之,其時太學生所居之室,蓋甚寬大。

    如《仇覽傳》稱:“覽入太學時,諸生同郡符融,有高名,與覽比宇,賓客盈室。

    覽常自守,不與融言。

    融乃謂曰:‘與先生同郡壤,鄰房牖,守之何固!’覽不與言。

    融以告郭林宗,因與融赍刺就房谒之,遂請留宿,林宗嗟歎,下床為拜。

    ”是學生所居之室,日中可接賓客,夜可留賓止宿,必大于今日學校寄宿舍矣。

    又其時講舍與宿舍異處,如《朱祐傳》:“祐初學長安,帝往候之。

    祐不時相勞苦,而先升講舍。

    後車駕幸其第,帝因笑曰:‘主人得無舍我講乎!’”是其學生宿舍,與講舍不連之證。

    宿舍中有客至,而學生升舍聽講,不與賓相勞苦,殆講授有定時,不敢缺席之故欤?學生之勢力,至于左右朝政,則興學之效也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黨锢傳》:“太學諸生三萬餘人……更相褒重……危言深論,不隐豪強。

    自公卿以下,莫不畏其貶議,屣履到門。

    ” 武帝以前,郡國未有學校,而闾裡自有書師[2]。

    自文翁在蜀立學堂, 《漢書·循吏傳》:“文翁,盧江舒人也。

    ……景帝末,為蜀郡守。

    ……見蜀地僻陋,有蠻夷風,文翁欲誘進之,乃選縣小吏,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,親自饬厲,遣詣京師,受業博士,或學律令。

    減省少府用度,買刀布蜀物,赍計吏,以遺博士。

    ”[3]顔師古曰:“文翁學堂,在今益州城内。

    ”《水經注》:“文翁為蜀守,立講堂,作石室于城南。

    永初後,學堂遇火,後守更增二石室。

    ” 武帝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。

    王莽柄國,特尚學術,郡國鄉聚,皆有學校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平帝紀》:“元始三年,立官稷及學官。

    郡國曰學,縣、道、邑、侯國曰校。

    校、學置經師一人。

    鄉曰庠,聚曰序。

    序、庠置《孝經》師一人。

    ” 東漢開國君臣,大都其時學校所養成也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