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

關燈
武本紀》:“王莽天鳳中,乃之長安,受《尚書》,略通大義。

    ”《鄧禹傳》:“年十三,能誦《詩》,受業長安。

    時光武亦遊學京師。

    ”《耿純傳》:“父艾,為王莽濟平尹。

    純學于長安,因除為納言士。

    ”《景丹傳》:“少學長安,王莽時舉四科。

    ”《卓茂傳》:“茂,元帝時,學于長安,事博士江生,習《詩》《禮》及曆算,究極師法,稱為通儒。

    ”《東觀漢記》:“光武受《尚書》于中大夫盧江許子威,資用乏,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,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。

    ” 班固《東都賦》曰:“四海之内,學校如林,庠序盈門。

    ”以《後漢書》諸傳證之,北至武威, 《後漢書·任延傳》:“延為武威太守……造立校官,自掾史子孫,皆令習業。

    ” 南至桂陽, 《後漢書·衛飒傳》:“為桂陽太守……下車,修庠序之儀。

    ” 僻壤蠻陬,并有學校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李忠傳》:“為丹陽太守……以丹陽越俗,不好學……乃為起學校,習禮容。

    ” 《金石萃編》(王昶):“《溧陽長潘乾校官碑》雲:遠人聆聲景附,樂受一廛。

    既來安之,複役三年。

    惟泮宮之教,反失俗之禮。

    構修學官,宗懿招德。

    ”[4] 信其語為不誣矣。

     西漢大師,弟子之多,不過千餘人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儒林傳》:“申公歸魯,退居家教,終身不出門,複謝賓客,獨王命召之乃往。

    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。

    ” 東漢諸儒,家居教授者,指不勝屈,其弟子之多,亦過于西漢之經師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牟長傳》:“諸生講學者,常有千餘人,著錄前後萬人。

    ”《宋登傳》:“教授數千人。

    ”《杜撫傳》:“弟子千餘人。

    ”《丁恭傳》:“諸生自遠方至者,著錄數千人。

    ”《樓望傳》:“諸生著錄九千餘人。

    ”《謝該傳》:“門徒數百千人。

    ”《蔡玄傳》:“門徒常千人,其著錄者萬六千人。

    ” 師各有錄,載其門徒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李膺傳》:“膺詣诏獄考死,妻子徙邊,門生、故吏及其父兄,并被禁锢。

    時侍禦史蜀郡景毅子顧為膺門徒,而未有錄牒,故不及于譴。

    毅乃慨然曰:‘本謂膺賢,遣子師之,豈可以漏奪名籍,苟安而已!’遂自表免歸,時人義之。

    ” 門徒之多,不能遍教,則使高業弟子,以次相傳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馬融傳》:“融才高博洽,為世通儒,教養諸生,常有千數。

    涿郡盧植,北海鄭玄,皆其徒也。

    ……弟子以次相傳,鮮有入其室者。

    ”《鄭玄傳》:“造太學受業,師事京兆第五元,先始通《京氏易》《公羊春秋》《三統曆》《九章算術》。

    又從東郡張恭祖受《周官》《禮記》《左氏春秋》《韓詩》《古文尚書》。

    以山東無足問者,乃西入關,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。

    融門徒四百餘人,升堂進者五十餘生。

    融素驕貴,玄在門下三年,不得見,乃使高業弟子傳受于玄。

    玄日夜尋誦,未嘗怠倦。

    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,聞玄善算,乃召見于樓上,玄因從質諸疑義。

    ” 私家傳授之盛,古所未有也。

     漢人講學,必從師者,以家無書籍,傳寫不易,非專家之師,授以章句,無由得師而成學也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儒林傳》:“孝文時,求能治《尚書》者,天下亡有。

    聞伏生治之,欲召。

    時伏生年九十餘,老不能行,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。

    ”[5]“孟喜好自稱譽,得《易》家候陰陽災變書,詐言師田生且死時,枕喜膝,獨傳喜。

    諸儒以此耀之。

    ” 《後漢書·荀悅傳》:“家貧無書,每之人間,所見篇牍,一覽多能誦記。

    ” 後漢時雖已有賣書于肆者,疑亦隻京師有之,而僻壤遐陬,仍苦無書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王充傳》:“家貧無書,常遊洛陽市肆,閱所賣書,一見辄能誦憶。

    ” 以此之故,從師受業者,往往不遠千裡,或傭作執苦,以助讀書之資。

    其時書籍,尚多用簡帛。

     《漢書補注》(沈欽韓):“劉向上《晏子》《列子》奏,并雲以殺青書可繕寫。

    然則其錄奏者,并先殺青書簡也。

    《禦覽》六百六引《風俗通》雲:劉向《别錄》殺青者,直治竹作簡書之耳。

    新竹有汗,善朽蠹,凡作簡者,皆先火上炙幹之,陳、楚間謂之汗。

    汗者,去其汁也。

    吳、越曰殺,殺亦治也。

    向為孝成皇帝典校書籍二十餘年,皆先書竹,改易刊定,可繕寫者,以上素也。

    ” 《後漢書·吳祐傳》:“父恢,為南海太守。

    祐年十二,随從到官,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,祐谏曰:‘此書若成,則載之兼兩。

    ’” 後漢時,始有蔡侯紙, 《後漢書·蔡倫傳》:“自古書契,多編以竹簡,其用缣帛者,謂之為紙。

    缣貴而簡重,并不便于人。

    倫乃造意,用樹膚、麻頭及敝布、魚網以為紙。

    元興元年,奏上之,帝善其能,自是莫不從用焉。

    故天下鹹稱‘蔡侯紙’。

    ” 是實吾國文化之一大利器也[6]。

    顧傳寫雖便,而經籍未有定本亦難免于訛誤,于是有石經之刻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“邕以經籍去聖久遠,文字多謬,俗儒穿鑿,疑誤後學,熹平四年,乃與五官中郎将堂谿典、光祿大夫楊賜、谏議大夫馬日、議郎張馴、韓說、太史令單飏等,奏求正定《六經》文字,靈帝許之。

    邕乃自書丹于碑,使工镌刻,立于太學門外。

    于是後儒晚學,鹹取正焉。

    及碑始立,其觀視及摹寫者,車乘日千餘兩,填塞街陌。

    ”注引《洛陽記》曰:“太學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,講堂長十丈,廣二丈。

    堂前《石經》四部。

    本碑凡四十六枚:西行,《尚書》《周易》《公羊傳》十六碑存,十二碑毀;南行,《禮記》十五碑悉崩壞;東行,《論語》三碑,二碑毀。

    《禮記》碑上有谏議大夫馬日、議郎蔡邕名。

    ” 其議倡于蔡邕,而成于李巡等。

     《金石萃編》:“《蔡邕傳》稱:同奏者有五官中郎将堂谿典、光祿大夫楊賜、谏議大夫馬日、議郎張馴、韓說、太史令單飏等,而《公羊傳》後别有谏議大夫趙、議郎劉宏、郎中張文、蘇陵、傅桢;《論語》後别有博士左立、郎中孫表。

    疑當時同與此事者尚多,而史略不載也。

    考《盧植傳》,植由廬江太守征拜議郎,與谏議大夫馬日、議郎蔡邕、楊彪、韓說等并在東觀,校中書《五經》傳記,是楊彪、盧植亦嘗同校《五經》。

    又《呂強傳》稱:汝陽李巡白帝,與諸儒共刻《五經》文于石,于是蔡邕等正定其文。

    則刻經之議,雖創于邕,而其得蒙诏許,實由李巡之功。

    ” 自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,凡九年始畢。

    其工之艱巨,亦自古所未有也。

    迄今閱千七百餘年,而是經之殘字猶存于世,是豈宋、元闆本所可及耶! 《金石萃編》:“漢石經殘字,共十二段。

    翁方綱彙摹其文,刻于南昌官舍,石經殘字存者止此。

    而讀其遺文,猶可以見鴻都之舊。

    ” 兩漢同重經學,而學術風氣不同。

    西漢多治今文,罕治古文;東漢則今古文并立。

    前漢今文說,專尚微言大義,後漢治古文,多詳章句訓诂。

    此兩漢經學之别也。

     《經學曆史》(皮錫瑞):“今文者,今所謂隸書……古文者,今所謂籀書……隸書漢世通行,故當時謂之今文……籀書,漢已不通行,故當時謂之古文。

    ……許慎謂孔子寫定六經,皆用古文。

    然則孔氏與伏生所藏書,亦必是古文。

    漢初發藏,以授生徒,必改為通行之今文,乃便學者誦習。

    故漢立博士十四,皆今文家,而當古文未興之前,未嘗别立今文之名。

    《史記·儒林傳》雲:‘孔氏有《古文尚書》,而安國以今文讀之。

    ’乃就《尚書》之今古文字而言;而魯、齊、韓《詩》,《公羊春秋》,《史記》不雲今文家也。

    至劉歆始增置《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