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
關燈
小
中
大
文尚書》《毛詩》《周官》《左氏春秋》。
既立學官,必創說解。
後漢衛宏、賈逵、馬融又遞為增補,以行于世,遂與今文分道揚镳。
” 近人以孟、荀、墨、韓、吳子及司馬法諸書,多與今文家說合,并引為今學。
《今古學考·今學書目表》[7](廖平):《王制》《穀梁春秋》《公羊春秋》《儀禮記》《戴記》今學各篇[8]、《孟子》《荀子》《墨子》《司馬法》《韓非子》《吳子》《易緯》《尚書大傳》《春秋繁露》《韓詩外傳》《公羊何氏解诂》[9]。
又《古學書目表》[10]:《周禮》《左氏春秋》《儀禮經》《戴記》古學各篇、《逸周書》《國語》《說文》[11]。
則今古文之範圍,兼當包括諸子矣。
西漢之人,多專一經;東漢則多兼通,所著解說,動辄數十萬言。
《後漢書·周防傳》:“撰《尚書雜記》三十二篇,四十萬言。
”《伏恭傳》:“為《齊詩章句》二十萬言。
”《景鸾傳》:“著述凡五十餘萬言。
” 是亦學術進步之證。
鄭玄兼治今古文家法,遍注群經,凡百餘萬言。
黃巾軍皆知其名,不犯其境。
東漢人之知重學者,亦一最美之風氣也。
《後漢書·鄭玄傳》雲:“凡玄所注《周易》《尚書》《毛詩》《儀禮》《禮記》《論語》《孝經》《尚書大傳》《中候》《乾象曆》,又著《天文七政論》《魯禮谛祫義》《六藝論》《毛詩譜》《駁許慎五經異義》《答臨孝存周禮難》,凡百萬餘言。
”“建安元年,自徐州還高密,道遇黃巾賊數萬人,見玄皆拜,相約不敢入縣境。
” 漢人之學,不專治經也。
周、秦諸子之學,漢時實能綜括而章明之。
《七略》所載諸子,凡百八十九家,四千三百二十四篇[12]。
至魏、晉以降,始次第淪佚,故有功于諸子者,莫若漢也。
以兩《漢書》諸傳考之,有專治一家之學者,有以一家之學教授後生者,其風氣蓋與經學家無殊。
如蓋公善治黃、老,曹參請之言治[13];司馬談習道論于黃子[14];楊王孫學黃老之術[15];耿況學《老子》于安丘先生[16];淳于恭善說《老子》[17];範升習《老子》,教授後生[18];矯慎少學黃老[19];是皆道家之學,不獨窦太後好黃、老,楚王英喜黃、老也[20]。
晁錯學申、商刑名于轵張恢生所[21];陽球好申、韓之學[22];是申、商、韓非之學,實綿延于兩漢,而漢世以法律名者尤夥,雖不盡傳諸子之說,要當屬于法家。
(西漢以法學著者,如路溫舒學律令,杜延年明法律,鄭昌、鄭弘皆通法律,于定國少學法于父,鄭崇父賓明法律,丙吉治律令,及文翁遣小吏詣京師學律令,皆見于《漢書》諸傳。
東漢郭躬父弘,習小杜律,躬少傳父業,講授,徒衆常數百人。
自弘後數世皆傳法律。
侯霸從鐘甯君受律,鐘皓善刑律,以律教授,皆見于《後漢書》。
)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,著書二十八篇,與蒯通、徐樂、嚴安、聊蒼等所著之書,皆著于《藝文志》,是皆漢之縱橫家也。
田蚡學《盤盂》書,為雜家;而淮南王、東方朔之書,亦著于志。
其農家之董安國、尹都尉、氾勝之等,皆漢人也。
小說家有虞初《周說》九百四十三篇,《百家》百三十九卷。
張衡《西京賦》至謂小說本自虞初[23],則其盛可想。
通計漢之學術,遜于戰國者,惟名家及墨家。
然漢人所見名家、墨家之書猶夥,非若今之抱殘守缺,徒摭拾一二語,以斷定某家性質之比也。
漢之經師,多通陰陽之學,如董仲舒以《春秋》災異推陰陽所以錯行,高相專說陰陽災異,京房長于災變,翼奉好律曆陰陽之占,皆西漢之經學大師也。
其後則由陰陽家而變為谶緯。
據《後漢書·樊英傳》,則谶緯之學,與《京氏易》同出于一原。
《後漢書·方術傳》:“樊英少受業三輔,習《京氏易》,兼明《五經》,又善風角、星算、《河》《洛》七緯,推步災異。
”注:“七緯者,《易》緯:《稽覽圖》《乾鑿度》《坤靈圖》《通卦驗》《是類謀》《辨終備》也;《書》緯:《璇玑钤》《考靈耀》《刑德放》《帝命驗》《運期授》也;《詩》緯:《推度災》《記曆樞》《含神霧》也;《禮》緯:《含文嘉》《稽命征》《鬥威儀》也;《樂》緯:《動聲儀》《稽耀嘉》《汁圖征》也;《孝經》緯:《援神契》《鈎命決》也;《春秋》緯:《演孔圖》《元命苞》《文耀鈎》《運鬥樞》《感精符》《合誠圖》《考異郵》《保乾圖》《漢含孳》《佑助期》《握誠圖》《潛譚巴》《說題辭》也。
” 後漢學者,大抵皆攻此學。
《後漢書·李通傳》:“通好星曆谶記。
”《蘇竟傳》:“善圖律,能通百家之言。
”《翟酺傳》:“尤善圖谶。
”《劉瑜傳》:“善圖谶。
”《魏朗傳》:“學《春秋圖緯》。
”《薛漢傳》:“善說災異谶緯。
”《廖扶傳》:“尤明天文谶緯。
”《韓說傳》:“尤善圖緯之學。
” 或以《漢書》不載緯書疑之,然自史傳外,當代碑版,稱述尤甚。
《說緯》(朱彜尊):“緯谶之書,相傳始于西漢哀、平之際。
而《小黃門谯敏碑》稱其先故國師谯贛深明典奧谶錄圖緯,能精征天意,傳道與京君明。
則是緯谶遠本于谯氏、京氏也。
東漢之世,以通《七緯》者為内學,通《五經》者為外學。
其見于範史者無論。
謝承《後漢書》稱姚浚尤明圖緯秘奧,又稱姜肱博通《五經》,兼明星緯,載稽之碑碣。
于有道先生郭泰,則雲考覽《六經》,探綜圖緯。
于太傅胡廣,則雲探孔子之房奧。
于琅邪王傅蔡朗,則雲包洞典籍,刊摘沉秘。
于中郎周勰,則雲總《六經》之要,括《河》《洛》之機。
于大鴻胪李休,則雲既綜七籍,又精群緯。
于國三老袁良,則雲親執經緯,隐括在手。
于太尉楊震,則雲明《河》《洛》緯度,窮神知變。
于山陽太守祝睦,則雲七典并立,又雲該洞七典,探赜窮神。
于成陽令唐扶,則雲綜緯《河》《洛》,咀嚼《七經》。
于酸棗令劉熊,則雲效《五經》之緯圖,兼核其妙,七業勃然而興。
于高陽令楊著,則雲窮七道之奧。
于郃陽令曹全,則雲甄極毖緯,靡文不綜。
于藁長蔡湛,則雲少耽七典。
于從事武梁,則雲兼通《河》《洛》。
于冀州從事張表,則雲該覽群緯,靡不究窮。
于廣漢屬國都尉丁鲂,則雲兼究秘緯。
于廣漢屬國侯李翊,則雲通經綜緯。
蓋當時之論,鹹以内學為重。
” 俞氏謂“緯在太史,不在秘書”,說頗有理。
《癸巳類稿·緯書論》(俞正燮):“《漢書·藝文志》不載者,以緯在太史,不在秘書也。
後漢,緯始入秘府。
《隋書·經籍志》有緯八十一種,《唐六典·秘書郎·甲部九》曰:‘圖緯,以紀《六經》谶候。
’注雲:‘《河圖》等十三部九十二卷。
’知東漢至唐皆在秘書,更魏、隋焚緯,但書民間傳本,廷臣議禮,師儒說經,猶檢緯,則《漢志》不載緯,無可疑也。
” 欲知漢代學者之家法,不可不知緯學也。
漢人之學,兼通天人。
故定儒者之名義,以通天地人為标準。
《楊子·法言》:“通天地人為儒。
” 《漢志》所載天文、曆譜、五行諸書,其學皆本于太古,而其書多出于漢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天文二十一家,四百四十五卷。
”“曆譜十八家,六百六卷。
”“五行三十一家,六百五十二卷。
” 漢之史官,又有世傳天文之書,不在《藝文志》引諸書之内。
太史公著《天官書》,史家之專門學也。
《史記索隐》:“案《天文志》,此皆《甘氏星經》文,而志又兼載石氏……石氏名申夫,甘氏名德。
” 《後漢書·天文志》
既立學官,必創說解。
後漢衛宏、賈逵、馬融又遞為增補,以行于世,遂與今文分道揚镳。
” 近人以孟、荀、墨、韓、吳子及司馬法諸書,多與今文家說合,并引為今學。
《今古學考·今學書目表》[7](廖平):《王制》《穀梁春秋》《公羊春秋》《儀禮記》《戴記》今學各篇[8]、《孟子》《荀子》《墨子》《司馬法》《韓非子》《吳子》《易緯》《尚書大傳》《春秋繁露》《韓詩外傳》《公羊何氏解诂》[9]。
又《古學書目表》[10]:《周禮》《左氏春秋》《儀禮經》《戴記》古學各篇、《逸周書》《國語》《說文》[11]。
則今古文之範圍,兼當包括諸子矣。
西漢之人,多專一經;東漢則多兼通,所著解說,動辄數十萬言。
《後漢書·周防傳》:“撰《尚書雜記》三十二篇,四十萬言。
”《伏恭傳》:“為《齊詩章句》二十萬言。
”《景鸾傳》:“著述凡五十餘萬言。
” 是亦學術進步之證。
鄭玄兼治今古文家法,遍注群經,凡百餘萬言。
黃巾軍皆知其名,不犯其境。
東漢人之知重學者,亦一最美之風氣也。
《後漢書·鄭玄傳》雲:“凡玄所注《周易》《尚書》《毛詩》《儀禮》《禮記》《論語》《孝經》《尚書大傳》《中候》《乾象曆》,又著《天文七政論》《魯禮谛祫義》《六藝論》《毛詩譜》《駁許慎五經異義》《答臨孝存周禮難》,凡百萬餘言。
”“建安元年,自徐州還高密,道遇黃巾賊數萬人,見玄皆拜,相約不敢入縣境。
” 漢人之學,不專治經也。
周、秦諸子之學,漢時實能綜括而章明之。
《七略》所載諸子,凡百八十九家,四千三百二十四篇[12]。
至魏、晉以降,始次第淪佚,故有功于諸子者,莫若漢也。
以兩《漢書》諸傳考之,有專治一家之學者,有以一家之學教授後生者,其風氣蓋與經學家無殊。
如蓋公善治黃、老,曹參請之言治[13];司馬談習道論于黃子[14];楊王孫學黃老之術[15];耿況學《老子》于安丘先生[16];淳于恭善說《老子》[17];範升習《老子》,教授後生[18];矯慎少學黃老[19];是皆道家之學,不獨窦太後好黃、老,楚王英喜黃、老也[20]。
晁錯學申、商刑名于轵張恢生所[21];陽球好申、韓之學[22];是申、商、韓非之學,實綿延于兩漢,而漢世以法律名者尤夥,雖不盡傳諸子之說,要當屬于法家。
(西漢以法學著者,如路溫舒學律令,杜延年明法律,鄭昌、鄭弘皆通法律,于定國少學法于父,鄭崇父賓明法律,丙吉治律令,及文翁遣小吏詣京師學律令,皆見于《漢書》諸傳。
東漢郭躬父弘,習小杜律,躬少傳父業,講授,徒衆常數百人。
自弘後數世皆傳法律。
侯霸從鐘甯君受律,鐘皓善刑律,以律教授,皆見于《後漢書》。
)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,著書二十八篇,與蒯通、徐樂、嚴安、聊蒼等所著之書,皆著于《藝文志》,是皆漢之縱橫家也。
田蚡學《盤盂》書,為雜家;而淮南王、東方朔之書,亦著于志。
其農家之董安國、尹都尉、氾勝之等,皆漢人也。
小說家有虞初《周說》九百四十三篇,《百家》百三十九卷。
張衡《西京賦》至謂小說本自虞初[23],則其盛可想。
通計漢之學術,遜于戰國者,惟名家及墨家。
然漢人所見名家、墨家之書猶夥,非若今之抱殘守缺,徒摭拾一二語,以斷定某家性質之比也。
漢之經師,多通陰陽之學,如董仲舒以《春秋》災異推陰陽所以錯行,高相專說陰陽災異,京房長于災變,翼奉好律曆陰陽之占,皆西漢之經學大師也。
其後則由陰陽家而變為谶緯。
據《後漢書·樊英傳》,則谶緯之學,與《京氏易》同出于一原。
《後漢書·方術傳》:“樊英少受業三輔,習《京氏易》,兼明《五經》,又善風角、星算、《河》《洛》七緯,推步災異。
”注:“七緯者,《易》緯:《稽覽圖》《乾鑿度》《坤靈圖》《通卦驗》《是類謀》《辨終備》也;《書》緯:《璇玑钤》《考靈耀》《刑德放》《帝命驗》《運期授》也;《詩》緯:《推度災》《記曆樞》《含神霧》也;《禮》緯:《含文嘉》《稽命征》《鬥威儀》也;《樂》緯:《動聲儀》《稽耀嘉》《汁圖征》也;《孝經》緯:《援神契》《鈎命決》也;《春秋》緯:《演孔圖》《元命苞》《文耀鈎》《運鬥樞》《感精符》《合誠圖》《考異郵》《保乾圖》《漢含孳》《佑助期》《握誠圖》《潛譚巴》《說題辭》也。
” 後漢學者,大抵皆攻此學。
《後漢書·李通傳》:“通好星曆谶記。
”《蘇竟傳》:“善圖律,能通百家之言。
”《翟酺傳》:“尤善圖谶。
”《劉瑜傳》:“善圖谶。
”《魏朗傳》:“學《春秋圖緯》。
”《薛漢傳》:“善說災異谶緯。
”《廖扶傳》:“尤明天文谶緯。
”《韓說傳》:“尤善圖緯之學。
” 或以《漢書》不載緯書疑之,然自史傳外,當代碑版,稱述尤甚。
《說緯》(朱彜尊):“緯谶之書,相傳始于西漢哀、平之際。
而《小黃門谯敏碑》稱其先故國師谯贛深明典奧谶錄圖緯,能精征天意,傳道與京君明。
則是緯谶遠本于谯氏、京氏也。
東漢之世,以通《七緯》者為内學,通《五經》者為外學。
其見于範史者無論。
謝承《後漢書》稱姚浚尤明圖緯秘奧,又稱姜肱博通《五經》,兼明星緯,載稽之碑碣。
于有道先生郭泰,則雲考覽《六經》,探綜圖緯。
于太傅胡廣,則雲探孔子之房奧。
于琅邪王傅蔡朗,則雲包洞典籍,刊摘沉秘。
于中郎周勰,則雲總《六經》之要,括《河》《洛》之機。
于大鴻胪李休,則雲既綜七籍,又精群緯。
于國三老袁良,則雲親執經緯,隐括在手。
于太尉楊震,則雲明《河》《洛》緯度,窮神知變。
于山陽太守祝睦,則雲七典并立,又雲該洞七典,探赜窮神。
于成陽令唐扶,則雲綜緯《河》《洛》,咀嚼《七經》。
于酸棗令劉熊,則雲效《五經》之緯圖,兼核其妙,七業勃然而興。
于高陽令楊著,則雲窮七道之奧。
于郃陽令曹全,則雲甄極毖緯,靡文不綜。
于藁長蔡湛,則雲少耽七典。
于從事武梁,則雲兼通《河》《洛》。
于冀州從事張表,則雲該覽群緯,靡不究窮。
于廣漢屬國都尉丁鲂,則雲兼究秘緯。
于廣漢屬國侯李翊,則雲通經綜緯。
蓋當時之論,鹹以内學為重。
” 俞氏謂“緯在太史,不在秘書”,說頗有理。
《癸巳類稿·緯書論》(俞正燮):“《漢書·藝文志》不載者,以緯在太史,不在秘書也。
後漢,緯始入秘府。
《隋書·經籍志》有緯八十一種,《唐六典·秘書郎·甲部九》曰:‘圖緯,以紀《六經》谶候。
’注雲:‘《河圖》等十三部九十二卷。
’知東漢至唐皆在秘書,更魏、隋焚緯,但書民間傳本,廷臣議禮,師儒說經,猶檢緯,則《漢志》不載緯,無可疑也。
” 欲知漢代學者之家法,不可不知緯學也。
漢人之學,兼通天人。
故定儒者之名義,以通天地人為标準。
《楊子·法言》:“通天地人為儒。
” 《漢志》所載天文、曆譜、五行諸書,其學皆本于太古,而其書多出于漢。
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天文二十一家,四百四十五卷。
”“曆譜十八家,六百六卷。
”“五行三十一家,六百五十二卷。
” 漢之史官,又有世傳天文之書,不在《藝文志》引諸書之内。
太史公著《天官書》,史家之專門學也。
《史記索隐》:“案《天文志》,此皆《甘氏星經》文,而志又兼載石氏……石氏名申夫,甘氏名德。
” 《後漢書·天文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