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

關燈
:“唐、虞之時,羲仲、和仲,夏有昆吾,湯則巫鹹,周之史佚、苌弘,宋之子韋,楚之唐蔑,魯之梓慎,鄭之裨竈,魏石申夫,齊國甘公,皆掌天文之官,仰占俯視,以佐時政。

    ……秦燔《詩》《書》以愚百姓,《六經》典籍,殘為灰炭,星官之書,全而不毀。

    ……漢興,景、武之際,司馬談,談子遷,以世黎民之後,為太史令,遷著《史記》,作《天官書》。

    ” 元、成之時,劉向專說災異,撰《洪範五行傳》,其說多穿鑿附會。

    東漢諸儒,精于天文星算者尤衆。

    如: “楊厚受天文推步之術于父統”,“襄楷善天文陰陽之術”,“薊瑜善天文曆算之學”,“任文孫曉天官風星秘要”,“廖扶尤明天文推步”等[24]。

     而張衡之制作,尤為漢代一大事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衡善機巧,尤緻思于天文、陰陽、曆算。

    ……為太史令,遂乃研核陰陽,妙盡璇玑之正,作渾天儀,著《靈憲》《筭罔論》,言甚詳明。

    ……陽嘉元年,複造候風地動儀。

    以精銅鑄成,員徑八尺,合蓋隆起,形如酒尊,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。

    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關發機。

    外有八龍,首銜銅丸,下有蟾蜍,張口承之。

    其牙機巧制,皆隐在尊中,覆蓋周密無際。

    如有地動,尊則振龍機發吐丸,而蟾蜍銜之。

    振聲激揚,伺者因此覺知。

    雖一龍發機,而七首不動,尋其方面,乃知震之所在。

    驗之以事,合契若神。

    ”同時崔瑗稱之曰:“數術窮天地,制作侔造化。

    ” 蓋漢人之學,皆重實驗,積往古之學說,因當時之風氣,遂有發明制造之專家,惡得以其器之不傳,遂謂漢學無足稱哉! 吾國醫藥之學,其源甚遠,而《本草》《素問》等書,皆至漢始顯。

    (“本草”之名,見于《漢書·平帝紀》,又《樓護傳》有“誦醫經、本草、方術數十萬言”之語。

    ) 《玉海》六十三引張仲景《傷寒卒病論》雲:“撰用《素問》。

    ” 《漢志》詳載醫經、經方等書, “醫經七家,二百一十六卷。

    ”“經方十一家,二百七十四卷。

    ” 太史公作《扁鵲倉公傳》,胪舉其方術,知漢人極重醫學矣。

    秦不焚醫藥之書,故古書至漢俱在。

     《史記·扁鵲倉公傳》:“意受陽慶禁方,傳黃帝、扁鵲之脈書,五色診病。

    ” 俞跗解剖之術,至漢末猶有能之者。

     《史記·扁鵲倉公傳》:“上古之時,醫有俞跗,治病不以湯液醴灑。

    镵石挢引,案扤毒熨,一撥見病之應。

    因五髒之輸,乃割皮解肌,訣脈結筋,搦髓腦,揲荒爪幕,湔浣腸胃,漱滌五髒,練精易形。

    ” 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佗精于方藥……針藥所不能及者,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,既醉無所覺,因刳破腹背,割積聚。

    若在腸胃,則斷截湔洗,除去疾穢,既而縫合,傅以神膏,四五日創愈,一月之間皆平複。

    ” 蓋古人精于全體之學,劀殺剖割,初非異事,與今世西人之治病相同。

    王莽以獄囚解剖,亦此意也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王莽傳》:“捕得翟義黨王孫慶,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,量度五髒,以竹筳導其脈,知所終始,雲可以治病。

    ” 世稱《難經》出于黃帝,曆傳至華佗,以及黃公、曹元。

     《黃帝八十一難經序》(王勃):“岐伯以授黃帝,黃帝曆九師以授伊尹,伊尹以授湯,湯曆六師以授太公,太公以授文王,文王曆九師以授醫和,醫和曆六師以授秦越人,秦越人始定立章句[25],曆九師以授華佗,華佗曆六師以授黃公,黃公以授曹元。

    ” 而漢史謂佗臨死燒其書, 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:‘此可以活人。

    ’吏畏法,不敢受。

    佗不強與,索火燒之。

    ” 豈所燒者止破腹斷腸之法,而《難經》則先已傳于人欤?後世醫家獨祖張機,于一切病惟恃診脈處方之術,是漢代實古今醫法變遷之樞。

    張機之名,不見于史,疑漢時其名并不甚著,然依其法以治病,訖今獨有甚驗者。

    知漢人之于醫術,實積古代千萬年之經驗,而有專門之師授,初未可以厚非也。

     《四庫書目》:“《金匮要略》,漢張機撰。

    機字仲景,南陽人。

    嘗舉孝廉。

    建安中,官至長沙太守。

    此書……上卷論傷寒,中論雜病,下載其方,并療婦人。

    自宋以來,醫家奉為典型,與《素問》《難經》并重,得其一知半解,皆可以起死回生,則亦岐、黃之正傳,和、扁之嫡嗣矣。

    ” 漢時小學,兼重書算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律曆志》:“數者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,所以算數事物,順性命之理也。

    ”“其法在算術,宣于天下,小學是則,職在太史,羲和掌之。

    ” 蓋仍周代保氏教“六書九數”之法。

    故漢人多通算學。

    鄭玄通《九章算術》,著于史傳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鄭玄傳》:“通《九章算術》。

    ”注:“《九章算術》,周公作也。

    凡有九篇:《方田》一,《粟米》二,《差分》三,《少廣》四,《均輸》五,《方程》六,《旁要》七,《盈不足》八,《鈎股》九。

    ” 而《藝文志》不載《九章》,其小學十家,四十五篇,但載講授文字之書。

    蓋《九章算術》,職在太史,非秘書所掌,故向、歆校書,不存其目。

    後世不知漢代官學之系統,僅據《漢志》,目文字為小學,此學術名義所當改正者也。

     漢代文字,随時增益。

    其初教小學之書,僅三千餘字,後以次增至九千餘字。

     《說文序》:“凡《倉颉》以下十四篇,凡五千三百四十字,群書所載,略存之矣。

    ”段玉裁注:“《倉颉》以下十四篇,謂自《倉颉》至于《訓纂》,共十有四篇,篇之都數也;五千三百四十字,字之都數也。

    《藝文志》曰:‘漢興,闾裡書師,合《倉颉》《爰曆》《博學》三篇,斷六十字以為一章,凡五十五章,并為《倉颉篇》。

    ’此謂漢初《倉颉篇》隻有三千三百字也。

    《志》又曰:‘武帝時,司馬相如作《凡将篇》,無複字。

    元帝黃門令史遊作《急就篇》,成帝時,将作大匠李長作《元尚篇》,皆《倉颉》中正字也。

    《凡将》則頗有出矣。

    ’此謂三家所作,惟《凡将》之字有出《倉颉篇》外者也。

    《志》又曰:‘至元始中,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,各令記字于庭中。

    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《訓纂篇》,順續《倉颉》,又易《倉颉》中重複之字,凡八十九章。

    ’此謂雄所作《訓纂》凡三十四章,二千四十字;合五十五章,三千三百字,凡八十九章,五千三百四十字也。

    ”“自揚雄作《訓纂》以後,班固作十三章。

    和帝永元中,郎中賈鲂又作《滂喜篇》”,“懷瓘《書斷》雲:‘《倉颉》《訓纂》八十九章,合賈廣班三十四章,凡百二十章文字備矣。

    ’按八十九章,五千三百四十字,又增三十四章,二千四十字,凡七千三百八十字。

    ”“許全書凡九千三百五十三字,蓋五千三百四十字之外,他采者四千十三字。

    ” 司馬相如、揚雄、班固、賈鲂、許慎等所增之字,或出采輯,或出創造,未可斷定。

    然四百年間,人民通用之字,增至六千五十有奇,文化之進步可想矣。

    漢人小學文字之書,蓋有二體。

    一取便于記誦,《凡将》《訓纂》之類是也;一取詳于解說,許慎《說文解字》是也。

    後世童蒙讀本,以三字、四字或七字為句,皆源于漢。

    而研究許書者,獨标漢學之名,且自诩為專門,亦未得漢人教學之全也。

     段玉裁曰:“自《倉颉》至彥均,章皆六十字,凡十五句。

    句皆四言,許引‘幼子承诏’,郭注《爾雅》引‘考妣延年’是也。

    《凡将》七言,如《蜀都賦》注引‘黃潤纖美宜制襌’,《藝文類聚》引‘鐘磬竽笙築坎侯’是也。

    《急就》今尚存,前多三言,後多七言。

    ” 秦人刻石頌始皇功德,漢代不師其制,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