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漢代内外之開辟

關燈
蠻夷所居也。

    順帝時,武陵太守以蠻夷率服,可比漢人,增其租賦。

    然其後蠻人猶時反叛,屯結深山。

    蓋其開化反遲于川、滇之地矣。

    建武中,南郡蠻反,徙之置江夏,号曰沔中蠻。

    和帝時,又徙巫縣蠻于江夏,于是江夏蠻數反,與廬江賊相接。

    是東漢時湖北、黃州、德安一帶之地,實多蠻族,後且蔓延至于安徽也[12]。

    《後漢書·度尚傳》:“抗徐守宣城長,移深林遠薮椎髻鳥語之人,置于縣下。

    ”蓋其時安徽各地,亦多未開化之民矣[13]。

    (丁)浙江福建之地。

    漢初,封無諸為閩粵王,都冶;又立搖為東海王,都東瓯。

    其後,東瓯悉衆徙中國,處江淮之間,而閩粵分立東粵。

    未幾,又徙其民于江、淮。

    故西漢會稽郡雖廣,而自今臨海、黃岩以南,殆虛無人居。

    東漢時,設章安、永甯[14]、侯官[15]等縣,海濱之地,始漸開拓矣。

     由此觀之,漢之南部,雖立郡縣,其文化遠遜于江淮以北。

    經數百年,始漸同于中土。

    先民勞苦經營,遂告成中國大半之地。

    而南北風氣之暌隔,亦由于開化之時有遲速之不同,讀史者所最宜究心者也。

    又其時陝、甘之地,亦未盡開化,武帝以白馬氐地,置武都郡,即今武都、甯羌等縣也。

    宣帝時,先零羌擾河湟,趙充國以屯田之策制之。

    至王莽時,置西海郡,則辟地至今之青海矣。

    東漢之世,氐羌諸族,時服時叛,或徙其人,或置屯田,皆勞漢族之力以鎮撫之,故今日甘肅各地回族,自為風氣,其來有自。

     《後漢書·西羌傳》:“湟中月氏胡,其先大月氏之别也。

    依諸羌居止,遂與共婚姻。

    月氏分散來降,與漢人錯居,其被服飲食言語,略與羌同。

    ”(按大月氏為土耳其族,湟中月氏與羌人混合,實今日甘肅回人之祖。

    ) 而異族雜處,仍無礙于吾國郡縣之制,亦可以見漢族勢力之偉矣。

    雖然,漢代治地之法,亦有區别。

    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》曰:“有蠻夷曰道。

    ”西漢之道,凡三十二。

    至東漢時,有改為縣者,有仍為道者;比而觀之,亦可見其進化之迹焉。

     西漢縣道表 (續表) (續表) *** [1] 景帝時改為二十。

     [2] 古者役民不過三日。

     [3] 漢武帝元朔二年,收河南地,置朔方五原郡;三年,城朔方城。

     [4] 《後漢書·烏桓傳》:“武帝遣骠騎将軍霍去病擊匈奴左地,因徙烏桓于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東五郡塞外,為漢偵察匈奴動靜。

    ” [5] 今庫車縣。

     [6] 中間絕不置都護者,凡六十五載。

     [7] 今新疆魯克沁回城,在吐魯番之東。

     [8] 馬援銅柱,在今安南新州港之南,蓋漢界直抵越南之南圻也。

     [9] 今通江、宣漢、渠縣諸地。

     [10] 天漢四年,并沈黎于蜀郡;地節三年,又并汶山于蜀郡。

     [11] 《三國志》注:大秦既從海北陸道,又循海而行,與交趾七郡外夷市;又有水道,通益州、永昌,故永昌出異物。

    丁謙謂水道通永昌以達益州者,即緬甸伊拉瓦谛江也。

     [12] 《魏書》稱蠻之種類,其來自久,部落滋蔓,布于數州。

    東連壽春,西通上洛,北接汝颍,往往有焉。

    是漢、晉以後,蠻且雜處河、洛也。

     [13] 三國時,丹楊郡多山越,時勞征伐。

    王鳴盛《十七史商榷》詳考山越之事迹曰:“山越者,自周、秦以來,南蠻總稱百越,伏處深山,故名山越。

    ”丹楊山越頑抗,大約尤在與新都、鄱陽鄰接處。

    今徽、甯二府,與江西饒州界。

    萬山環繞,正山民負固不服地。

     [14] 章安,今臨海;永甯,今永嘉。

     [15] 今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