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漢代内外之開辟
關燈
小
中
大
之聲教,且由朝鮮而及于日本也。
(二)北方之開拓。
古代北方諸族,曰匈奴,曰烏桓,曰鮮卑。
秦、漢時匈奴最強,烏桓、鮮卑皆為所屏。
惟吾國人能抗匈奴,始則以長城為界,繼且出塞築朔方郡[3],又收河西地,置酒泉、武威、張掖、敦煌四郡。
漢之北境,轶于秦二千餘裡,而匈奴或降或徙,烏桓亦為漢用焉[4]。
東漢時,匈奴分為南北。
南匈奴附漢,入宅河南;北匈奴為漢所破,漠北以空。
而烏桓、鮮卑漸以強盛。
論者多謂異族侵入中土,為漢族漸衰之端。
然異族之人,實沐漢之文化。
如匈奴古無文書,以言語為約束。
至東漢時,單于比使人奉地圖求内附,是匈奴亦如華夏,有文字圖籍矣。
(三)西方之開拓。
秦之西界,不過臨洮,漢武置四郡,始通西域。
而張骞使大夏,見邛竹杖、蜀布,知漢人之通西域久矣。
漢之設官西域,自宣帝開始。
天山南北、蔥嶺東西諸國,悉屬漢之都護。
治烏壘城[5],實今新疆之中心也。
自西漢神爵三年,至東漢永初元年,漢威遠播,凡百六十載[6]。
其後,猶設西域長史,屯柳中[7],轄蔥嶺以東之地,雖各國自有君長,實與漢地無異。
近年敦煌所出竹簡,有小學、術數、方技及屯戍文牍,意漢之文教,必遠及于蔥嶺内外。
小學諸書,即其時學校課本。
今所發見者,雖在敦煌,其行于敦煌以西,固可必也。
(四)西南及南方之開拓。
秦、漢之間,西南各地氐、羌、蠻、夷、閩、粵諸族,與漢族錯處,或辟為郡縣,而其俗未化;或仍其國族,而時煩征伐,經營累世,始漸同于中夏。
其事複雜,與西北二方不同,宜以今地區分而研究之。
(甲)兩廣及安南之地。
秦辟揚粵,僅置三郡。
趙佗自立,役屬駱越,其地始及于安南。
佗傳國五世,至武帝元鼎六年滅之,分置六郡。
其珠崖、儋耳二郡,至元帝初元三年,複罷之。
《後漢書》曰:“凡交趾所統,雖置郡縣,而言語各異,重譯乃通,人如禽獸,長幼無别……後頗徙中國罪人,使雜居其間,乃稍知言語,漸見禮化。
光武中興,錫光為交趾,任延守九真,于是教其耕稼,制為冠履,初設媒娉,始知姻娶,建立學校,導之禮義。
”此漢人開化越南之功也。
建武十八年,馬援遠征,随山刊道千餘裡,立銅柱,為漢之極界[8]。
《後漢書》稱援所過,辄為郡縣,治城郭,穿渠灌溉,以利其民。
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,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。
自後,駱越奉行馬将軍故事,今其民号曰“馬留人”,以此也。
(乙)四川雲貴之地。
秦、漢之時,巴蜀雖已置郡,而其地猶有巴氏蠻、闆楯蠻等[9],不盡以漢法治之也。
其西南,又有夜郎、滇、莋、邛都、嶲、昆明諸國,皆曰西南夷。
漢武帝使唐蒙通道夜郎,置犍為、牂柯二郡。
又以邛都為越嶲郡,莋都為沈黎郡,冉駹為汶山郡,滇為益州郡[10]。
後漢明帝時,又以哀牢夷地置永昌郡。
于是漢郡至今雲南保山縣瀾滄江之南,而徼外之撣人亦歸化,與大秦時通商焉[11]。
《漢書》稱:“景帝末,文翁為蜀郡守,見蜀地僻陋,有蠻夷風,欲誘進之。
乃選郡縣小吏,遣詣京師,受業博士,或學律令。
數歲,成就還歸,以為右職。
又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,招下縣子弟,以為學官弟子,蜀人由是大化。
學于京師者,比齊、魯焉。
”《後漢書》稱:“章帝時,王追為益州太守,始興起學校,漸遷其俗。
桓帝時,牂柯人尹珍,自以生于荒裔,不知禮義,乃從汝南許慎、應奉受經書圖緯,學成還鄉裡教授。
于是南域始有學焉。
”此四川、雲南、貴州以此開化之證也。
(丙)湖北湖南之地。
秦昭王始置黔中郡,漢改為武陵。
其地蠻族,仍各自為部落。
至後漢時,猶有澧中蠻、零陽蠻、充中蠻諸名;是今之澧縣及慈利、永定等地,皆當時
(二)北方之開拓。
古代北方諸族,曰匈奴,曰烏桓,曰鮮卑。
秦、漢時匈奴最強,烏桓、鮮卑皆為所屏。
惟吾國人能抗匈奴,始則以長城為界,繼且出塞築朔方郡[3],又收河西地,置酒泉、武威、張掖、敦煌四郡。
漢之北境,轶于秦二千餘裡,而匈奴或降或徙,烏桓亦為漢用焉[4]。
東漢時,匈奴分為南北。
南匈奴附漢,入宅河南;北匈奴為漢所破,漠北以空。
而烏桓、鮮卑漸以強盛。
論者多謂異族侵入中土,為漢族漸衰之端。
然異族之人,實沐漢之文化。
如匈奴古無文書,以言語為約束。
至東漢時,單于比使人奉地圖求内附,是匈奴亦如華夏,有文字圖籍矣。
(三)西方之開拓。
秦之西界,不過臨洮,漢武置四郡,始通西域。
而張骞使大夏,見邛竹杖、蜀布,知漢人之通西域久矣。
漢之設官西域,自宣帝開始。
天山南北、蔥嶺東西諸國,悉屬漢之都護。
治烏壘城[5],實今新疆之中心也。
自西漢神爵三年,至東漢永初元年,漢威遠播,凡百六十載[6]。
其後,猶設西域長史,屯柳中[7],轄蔥嶺以東之地,雖各國自有君長,實與漢地無異。
近年敦煌所出竹簡,有小學、術數、方技及屯戍文牍,意漢之文教,必遠及于蔥嶺内外。
小學諸書,即其時學校課本。
今所發見者,雖在敦煌,其行于敦煌以西,固可必也。
(四)西南及南方之開拓。
秦、漢之間,西南各地氐、羌、蠻、夷、閩、粵諸族,與漢族錯處,或辟為郡縣,而其俗未化;或仍其國族,而時煩征伐,經營累世,始漸同于中夏。
其事複雜,與西北二方不同,宜以今地區分而研究之。
(甲)兩廣及安南之地。
秦辟揚粵,僅置三郡。
趙佗自立,役屬駱越,其地始及于安南。
佗傳國五世,至武帝元鼎六年滅之,分置六郡。
其珠崖、儋耳二郡,至元帝初元三年,複罷之。
《後漢書》曰:“凡交趾所統,雖置郡縣,而言語各異,重譯乃通,人如禽獸,長幼無别……後頗徙中國罪人,使雜居其間,乃稍知言語,漸見禮化。
光武中興,錫光為交趾,任延守九真,于是教其耕稼,制為冠履,初設媒娉,始知姻娶,建立學校,導之禮義。
”此漢人開化越南之功也。
建武十八年,馬援遠征,随山刊道千餘裡,立銅柱,為漢之極界[8]。
《後漢書》稱援所過,辄為郡縣,治城郭,穿渠灌溉,以利其民。
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,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。
自後,駱越奉行馬将軍故事,今其民号曰“馬留人”,以此也。
(乙)四川雲貴之地。
秦、漢之時,巴蜀雖已置郡,而其地猶有巴氏蠻、闆楯蠻等[9],不盡以漢法治之也。
其西南,又有夜郎、滇、莋、邛都、嶲、昆明諸國,皆曰西南夷。
漢武帝使唐蒙通道夜郎,置犍為、牂柯二郡。
又以邛都為越嶲郡,莋都為沈黎郡,冉駹為汶山郡,滇為益州郡[10]。
後漢明帝時,又以哀牢夷地置永昌郡。
于是漢郡至今雲南保山縣瀾滄江之南,而徼外之撣人亦歸化,與大秦時通商焉[11]。
《漢書》稱:“景帝末,文翁為蜀郡守,見蜀地僻陋,有蠻夷風,欲誘進之。
乃選郡縣小吏,遣詣京師,受業博士,或學律令。
數歲,成就還歸,以為右職。
又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,招下縣子弟,以為學官弟子,蜀人由是大化。
學于京師者,比齊、魯焉。
”《後漢書》稱:“章帝時,王追為益州太守,始興起學校,漸遷其俗。
桓帝時,牂柯人尹珍,自以生于荒裔,不知禮義,乃從汝南許慎、應奉受經書圖緯,學成還鄉裡教授。
于是南域始有學焉。
”此四川、雲南、貴州以此開化之證也。
(丙)湖北湖南之地。
秦昭王始置黔中郡,漢改為武陵。
其地蠻族,仍各自為部落。
至後漢時,猶有澧中蠻、零陽蠻、充中蠻諸名;是今之澧縣及慈利、永定等地,皆當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