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
關燈
小
中
大
秦之文化,自周宣王時始開,
《詩·車鄰·小序》:“《車鄰》,美秦仲也。
秦仲始大,有車馬、禮樂、侍禦之好焉。
”《鄭氏詩譜》:“周孝王為伯翳能知禽獸之言,子孫不絕,故封非子為附庸,邑之于秦谷。
至曾孫秦仲,宣王又命作大夫,始有車馬、禮樂、侍禦之好。
國人美之,秦之變風始作。
” 文公時,始有史以紀事, 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襄公以兵送周平王,平王封襄公為諸侯,賜之岐以西之地……襄公于是始國,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。
……十二年,伐戎而至岐,卒。
生文公。
……文公十三年,初有史以紀事,民多化者。
十六年,文公以兵伐戎,戎敗走。
于是,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,地至岐。
” 足見秦民開化之遲,蓋雖居周岐豐之地,而其文教實别為一系統,與周之故俗不相銜接。
(如《史記》稱襄公用駠駒、黃牛、羝羊各三,祠上帝西畤。
文公初為鄜畤,用三牢。
十九年,得陳寶。
二十年,法初有三族之罪之類,皆非周之禮也。
)其後之強,率以用客卿之故[1],秦固無傑出之人也。
商鞅、韓非皆務愚民, 《商子·墾令篇》:“民不貴學,則愚,愚則無外交;無外交,則勉農而不偷。
” 《韓非子·五蠹篇》:“事智者衆則法敗,用力者寡則國貧,此世之所以亂也。
故明主之國,無書簡之文,以法為教;無先王之語,以吏為師。
” 不用文士,惟呂不韋稍好士,尚文藝。
《史記·呂不韋傳》:“是時諸侯多辯士,如荀卿之徒,著書布天下。
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,集論以為《八覽》《六論》《十二紀》,二十餘萬言,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,号曰《呂氏春秋》。
布鹹陽市門,懸千金其上,延諸侯遊士、賓客,有能增損一字者,予千金。
” 然其書固類書之體,不足為一家言也。
秦既一統,始尚文教,使天下文字皆同于秦文。
《史記·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
車同軌,書同文。
”《琅邪刻石》:“器械一量,同書文字。
” 而其時作者亦輩出。
《倉颉》《爰曆》《博學》諸篇,皆秦文也。
《說文序》:“七國田疇異畝,車塗異軌,律令異法,衣冠異制,言語異聲,文字異形。
秦始皇帝初并天下,丞相李斯乃奏同之,罷其不與秦文合者。
斯作《蒼颉篇》,中車府令趙高作《爰曆篇》,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學篇》,皆取史籀大篆,或頗省改,所謂小篆者也。
” 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《蒼颉》一篇上七章,秦丞相李斯作。
《爰曆》六章,車府令趙高作。
《博學》七章,太史令胡毋敬作。
” 雖小篆之字不多,似不敷用。
《說文注》(段玉裁):“李之七章,趙之六章,胡毋之七章,各為一篇。
《漢志》最目,合為《蒼颉》一篇者,因漢時闾裡書師,合為三篇,斷六十字以為一章,凡五十五章,并為《蒼颉篇》故也。
六十字為一章者,凡五十五,然則自秦至司馬相如以前,小篆隻有三千三百字耳。
” 然當時書為八體,不僅用小篆一種。
《說文序》:“秦書有八體。
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,三曰刻符,四曰蟲書,五曰摹印,六曰署書,七曰殳書,八曰隸書。
” 而隸書尤約易,便于書寫。
《說文序》:“是時秦燒滅經書,滌除舊典,大發吏卒,興戍役,官獄職務繁。
初有隸書,以趣約易,而古文由此絕矣。
”“左書即秦隸書,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。
” 其功不獨為秦統一之用,且為數千年來中國全境及四裔小國所通用。
其體勢結構,可獨立為美術之一品,是亦至可紀念者也。
篆隸興而古文廢,猶不足為秦重也。
所奇者,金石文辭,光耀海内;文字之美,與其流傳之久,皆為史記所僅見,是豈不尚文教者所能乎?《始皇紀》載刻石凡六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二十八年,上鄒峄山,立石,與諸儒生議,刻石頌秦德……乃遂上泰山,禅梁父,刻所立石。
”“南登琅邪,大樂之。
留三月……作琅邪台,立石刻,頌秦德,明德意。
”“二十九年,登之罘。
刻石,其辭曰……其東觀曰……”“三十二年,之碣石,刻石門。
”“三十七年,上會稽,祭大禹,望于南海,而立石刻頌秦德。
” 至今琅邪台銘文,猶存十三行,泰山亦存十字。
《語石》(葉昌熾):“秦始皇東巡,刻石凡六。
始于鄒峄,次泰山,次琅邪,次之罘,由碣石而會稽,遂有沙丘之變。
今惟琅邪台一刻尚存諸城海神祠内,通行拓本皆十行,惟段松苓所拓精本,前後得十三行。
翁、阮、孫三家著錄者,皆是也。
泰山二十九字,
秦仲始大,有車馬、禮樂、侍禦之好焉。
”《鄭氏詩譜》:“周孝王為伯翳能知禽獸之言,子孫不絕,故封非子為附庸,邑之于秦谷。
至曾孫秦仲,宣王又命作大夫,始有車馬、禮樂、侍禦之好。
國人美之,秦之變風始作。
” 文公時,始有史以紀事, 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襄公以兵送周平王,平王封襄公為諸侯,賜之岐以西之地……襄公于是始國,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。
……十二年,伐戎而至岐,卒。
生文公。
……文公十三年,初有史以紀事,民多化者。
十六年,文公以兵伐戎,戎敗走。
于是,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,地至岐。
” 足見秦民開化之遲,蓋雖居周岐豐之地,而其文教實别為一系統,與周之故俗不相銜接。
(如《史記》稱襄公用駠駒、黃牛、羝羊各三,祠上帝西畤。
文公初為鄜畤,用三牢。
十九年,得陳寶。
二十年,法初有三族之罪之類,皆非周之禮也。
)其後之強,率以用客卿之故[1],秦固無傑出之人也。
商鞅、韓非皆務愚民, 《商子·墾令篇》:“民不貴學,則愚,愚則無外交;無外交,則勉農而不偷。
” 《韓非子·五蠹篇》:“事智者衆則法敗,用力者寡則國貧,此世之所以亂也。
故明主之國,無書簡之文,以法為教;無先王之語,以吏為師。
” 不用文士,惟呂不韋稍好士,尚文藝。
《史記·呂不韋傳》:“是時諸侯多辯士,如荀卿之徒,著書布天下。
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,集論以為《八覽》《六論》《十二紀》,二十餘萬言,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,号曰《呂氏春秋》。
布鹹陽市門,懸千金其上,延諸侯遊士、賓客,有能增損一字者,予千金。
” 然其書固類書之體,不足為一家言也。
秦既一統,始尚文教,使天下文字皆同于秦文。
《史記·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
車同軌,書同文。
”《琅邪刻石》:“器械一量,同書文字。
” 而其時作者亦輩出。
《倉颉》《爰曆》《博學》諸篇,皆秦文也。
《說文序》:“七國田疇異畝,車塗異軌,律令異法,衣冠異制,言語異聲,文字異形。
秦始皇帝初并天下,丞相李斯乃奏同之,罷其不與秦文合者。
斯作《蒼颉篇》,中車府令趙高作《爰曆篇》,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學篇》,皆取史籀大篆,或頗省改,所謂小篆者也。
” 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《蒼颉》一篇上七章,秦丞相李斯作。
《爰曆》六章,車府令趙高作。
《博學》七章,太史令胡毋敬作。
” 雖小篆之字不多,似不敷用。
《說文注》(段玉裁):“李之七章,趙之六章,胡毋之七章,各為一篇。
《漢志》最目,合為《蒼颉》一篇者,因漢時闾裡書師,合為三篇,斷六十字以為一章,凡五十五章,并為《蒼颉篇》故也。
六十字為一章者,凡五十五,然則自秦至司馬相如以前,小篆隻有三千三百字耳。
” 然當時書為八體,不僅用小篆一種。
《說文序》:“秦書有八體。
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,三曰刻符,四曰蟲書,五曰摹印,六曰署書,七曰殳書,八曰隸書。
” 而隸書尤約易,便于書寫。
《說文序》:“是時秦燒滅經書,滌除舊典,大發吏卒,興戍役,官獄職務繁。
初有隸書,以趣約易,而古文由此絕矣。
”“左書即秦隸書,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。
” 其功不獨為秦統一之用,且為數千年來中國全境及四裔小國所通用。
其體勢結構,可獨立為美術之一品,是亦至可紀念者也。
篆隸興而古文廢,猶不足為秦重也。
所奇者,金石文辭,光耀海内;文字之美,與其流傳之久,皆為史記所僅見,是豈不尚文教者所能乎?《始皇紀》載刻石凡六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二十八年,上鄒峄山,立石,與諸儒生議,刻石頌秦德……乃遂上泰山,禅梁父,刻所立石。
”“南登琅邪,大樂之。
留三月……作琅邪台,立石刻,頌秦德,明德意。
”“二十九年,登之罘。
刻石,其辭曰……其東觀曰……”“三十二年,之碣石,刻石門。
”“三十七年,上會稽,祭大禹,望于南海,而立石刻頌秦德。
” 至今琅邪台銘文,猶存十三行,泰山亦存十字。
《語石》(葉昌熾):“秦始皇東巡,刻石凡六。
始于鄒峄,次泰山,次琅邪,次之罘,由碣石而會稽,遂有沙丘之變。
今惟琅邪台一刻尚存諸城海神祠内,通行拓本皆十行,惟段松苓所拓精本,前後得十三行。
翁、阮、孫三家著錄者,皆是也。
泰山二十九字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