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章 秦之統一
關燈
小
中
大
。
其剽輕遊恣者,皆役以田桑,嚴設科罰,躬助喪事,赈恤窮寡,期年稱大化。
” 可知秦、漢之時,人民言論甚自由,而地方之事,多由人民自主,民治且盛于官治也。
嗚呼!秦以專制,為世诟病,而其時人民轉有自治之權。
今雖号為民國,而地方自治之說,乃若為政府所駭聞,其古之民德特隆欤,抑今之執政者學識出王绾、李斯下也? 秦時道路之政最重,開通道路,無有障塞,著于《月令》。
《呂氏春秋·季春紀》:“是月也,命司空曰:時雨将降,下水上騰,循行國邑,周視原野,修利堤防,導達溝渎,開通道路,無有障塞。
” 決通川防,夷去險阻,見于刻石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堕壞城郭,決通川防,夷去險阻。
地勢既定,黎庶無繇,天下鹹撫。
” 而其尤有功于統一者,莫如開通四方之大道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二十七年治馳道。
”“三十五年,除道,道九原[7],抵雲陽[8],塹山堙谷,直通之。
” 據賈山《至言》及《蒙恬傳》則二十七年所治之道,為東西之道;三十五年之道,為南北之道。
賈山《至言》:“秦為馳道于天下,東窮燕、齊,南極吳、楚。
江湖之上,濱海之觀,畢至。
道廣五十步,三丈而樹,厚築其外,隐以金椎,樹以青松。
” 《史記·蒙恬傳》:“始皇欲遊天下,道九原,直抵甘泉。
乃使蒙恬通道,自九原抵甘泉,塹山堙谷千百八裡。
道未就……始皇崩。
”“太史公曰:吾适北邊,自直道歸,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,塹山堙谷,通直道,固輕百姓力矣。
”[9] 燕、齊、吳、楚,皆為三十丈之廣道,沿途植松樹,其規模之大為何如乎!《方輿紀要》謂“秦馳道舊迹闊五丈餘”,蓋經千數百年,其道已堙耳。
《方輿紀要》(顧祖禹):“湖廣永州府零陵縣有馳道,闊五丈餘,類大河道。
《史記》:‘秦始皇命天下修馳道,以備遊幸。
’此其舊迹也。
”[10] 漢因秦制,亦有馳道。
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褚先生記西門豹事。
曰:“到漢之立,而長史以為十二渠橋,絕馳道,相比近,不可。
欲合渠水且至馳道,合三渠為一橋。
”[11] 道側植樹,著于官守。
《續漢書·百官志》:“将作大匠……掌修作宗廟、路寝、宮室、陵園木土之功,并樹桐梓之類,列于道側。
” 而秦時道路所不通者,複随時興作。
如張卬、唐蒙、司馬相如、鄭弘等,皆以開通道路,著于史策。
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人有上書,欲通褒斜道……天子以為然。
拜張卬為漢中守,發數萬人,作褒斜道五百餘裡。
”又《平準書》:“唐蒙、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,鑿山通道千餘裡,以廣巴、蜀。
” 《後漢書·鄭弘傳》:“舊交趾七郡,貢獻轉運,皆從東冶泛海而至,風波艱阻,沉溺相系,弘奏開零陵、桂陽峤道,于是夷通。
至今遂為常路。
” 險遠之地,以次交通,其策無異于今之修鐵路、開國道,而勞費過之。
然一舉而辟數百裡、千餘裡,此可知古人任事之力矣。
*** [1] 原注:《漢書·地理志》:始皇既并天下,猶獨置衛君,二世時乃廢為庶人,凡四十世九百年。
最後絕。
[2] 自秦武公初縣冀,至吳、楚七國亂後,約五百四十年。
[3] 孝、惠文、武、昭四王。
[4] 荀子儒者,而推重秦之政俗如此,知秦之興非偶然。
[5] 據此,是漢代上計之法,悉循秦制也。
[6] 荀悅《漢紀》雲令狐茂。
[7] 今河套地。
[8] 今陝西淳化縣北。
[9] 據此,是秦之直道,至漢世猶可通行。
當蒙恬時必已成就,其曰未就者,殆雖通而未加修飾耳。
[10] 據此,可知秦之馳道,南抵零陵。
[11] 據此,是漢時邺郡有馳道也。
其剽輕遊恣者,皆役以田桑,嚴設科罰,躬助喪事,赈恤窮寡,期年稱大化。
” 可知秦、漢之時,人民言論甚自由,而地方之事,多由人民自主,民治且盛于官治也。
嗚呼!秦以專制,為世诟病,而其時人民轉有自治之權。
今雖号為民國,而地方自治之說,乃若為政府所駭聞,其古之民德特隆欤,抑今之執政者學識出王绾、李斯下也? 秦時道路之政最重,開通道路,無有障塞,著于《月令》。
《呂氏春秋·季春紀》:“是月也,命司空曰:時雨将降,下水上騰,循行國邑,周視原野,修利堤防,導達溝渎,開通道路,無有障塞。
” 決通川防,夷去險阻,見于刻石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堕壞城郭,決通川防,夷去險阻。
地勢既定,黎庶無繇,天下鹹撫。
” 而其尤有功于統一者,莫如開通四方之大道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二十七年治馳道。
”“三十五年,除道,道九原[7],抵雲陽[8],塹山堙谷,直通之。
” 據賈山《至言》及《蒙恬傳》則二十七年所治之道,為東西之道;三十五年之道,為南北之道。
賈山《至言》:“秦為馳道于天下,東窮燕、齊,南極吳、楚。
江湖之上,濱海之觀,畢至。
道廣五十步,三丈而樹,厚築其外,隐以金椎,樹以青松。
” 《史記·蒙恬傳》:“始皇欲遊天下,道九原,直抵甘泉。
乃使蒙恬通道,自九原抵甘泉,塹山堙谷千百八裡。
道未就……始皇崩。
”“太史公曰:吾适北邊,自直道歸,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,塹山堙谷,通直道,固輕百姓力矣。
”[9] 燕、齊、吳、楚,皆為三十丈之廣道,沿途植松樹,其規模之大為何如乎!《方輿紀要》謂“秦馳道舊迹闊五丈餘”,蓋經千數百年,其道已堙耳。
《方輿紀要》(顧祖禹):“湖廣永州府零陵縣有馳道,闊五丈餘,類大河道。
《史記》:‘秦始皇命天下修馳道,以備遊幸。
’此其舊迹也。
”[10] 漢因秦制,亦有馳道。
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褚先生記西門豹事。
曰:“到漢之立,而長史以為十二渠橋,絕馳道,相比近,不可。
欲合渠水且至馳道,合三渠為一橋。
”[11] 道側植樹,著于官守。
《續漢書·百官志》:“将作大匠……掌修作宗廟、路寝、宮室、陵園木土之功,并樹桐梓之類,列于道側。
” 而秦時道路所不通者,複随時興作。
如張卬、唐蒙、司馬相如、鄭弘等,皆以開通道路,著于史策。
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人有上書,欲通褒斜道……天子以為然。
拜張卬為漢中守,發數萬人,作褒斜道五百餘裡。
”又《平準書》:“唐蒙、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,鑿山通道千餘裡,以廣巴、蜀。
” 《後漢書·鄭弘傳》:“舊交趾七郡,貢獻轉運,皆從東冶泛海而至,風波艱阻,沉溺相系,弘奏開零陵、桂陽峤道,于是夷通。
至今遂為常路。
” 險遠之地,以次交通,其策無異于今之修鐵路、開國道,而勞費過之。
然一舉而辟數百裡、千餘裡,此可知古人任事之力矣。
*** [1] 原注:《漢書·地理志》:始皇既并天下,猶獨置衛君,二世時乃廢為庶人,凡四十世九百年。
最後絕。
[2] 自秦武公初縣冀,至吳、楚七國亂後,約五百四十年。
[3] 孝、惠文、武、昭四王。
[4] 荀子儒者,而推重秦之政俗如此,知秦之興非偶然。
[5] 據此,是漢代上計之法,悉循秦制也。
[6] 荀悅《漢紀》雲令狐茂。
[7] 今河套地。
[8] 今陝西淳化縣北。
[9] 據此,是秦之直道,至漢世猶可通行。
當蒙恬時必已成就,其曰未就者,殆雖通而未加修飾耳。
[10] 據此,可知秦之馳道,南抵零陵。
[11] 據此,是漢時邺郡有馳道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