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

關燈
異于孟子,以其注重于人為,故力言積學之益。

    如《勸學篇》曰“真積力久則入”,《儒效篇》“積善而全盡,謂之聖人”,《強國篇》雲“能積微者速成”。

    自《勸學篇》以下,反複譬喻,一本此旨。

    積則一好,一好則通類,故曰:“并一而不二,所以成積也。

    ”《修身篇》亦曰:“凡治氣養心之術,莫神一好。

    ”《勸學篇》又曰:“倫類不通,仁義不一,不足謂善學。

    ”《儒效篇》又曰:“以淺持博,以古持今,以一持萬,苟仁義之類也。

    雖在鳥獸之中,若别黑白,倚物怪變,所未嘗聞也,所未嘗見也。

    卒然起一方,則舉類統而應之,無所儗。

    ”為學之法,殆莫有外此者也。

    )列子、莊子之言宇宙原理,(列、莊之學,皆推極于無始以前,如《天瑞篇》曰:“有生不生,有化不化;不生者能生生,不化者能化化;生者不能不生,化者不能不化,故常生常化。

    常生常化者,無時不生,無時不化。

    陰陽爾,四時爾,不生者疑獨。

    ”[30]不化者往複,往複其際不可終,疑獨其道不可窮。

    蓋原始之道,不生不化,非一非多,降而至于生化,則人之所見,陰陽四時,有推遷變化之迹矣。

    然從往複疑獨推之,仍自不可終,不可窮,世人徒以物質求之,終無是處也。

    《齊物論》曰:“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;有有也者,有無也者,有未始有無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。

    俄而有無矣,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。

    ”其言原始,既極之于未始有夫有無之時,然初非示人以無有無無也,故曰:“若有真宰,而特不得其眹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其有真君存焉。

    ”[31]亦曰:“夫道有情有信,無為無形,可傳而不可受,可得而不可見;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。

    ”蓋确見天地之根本,在有無胥泯之時,而仍有情有信,惟陷溺于世俗知識者,不可見耳。

    列、莊皆從此用功得力,故俯視一切,而自信其獨與天地精神往來。

    不知其道者,則目之為消極,為社會學術進步之阻力。

    不知人人皆消極于世俗之榮辱得喪,而積極于精神之稠适上遂[32]。

    則人類之進步,何可限量?惟役役于世俗之榮辱得喪,自命進步,實則毫無進步可言,乃真莊、列之所悲耳。

    自魏、晉以來,崇拜莊、列之說者,似亦專宗其消極主義,然真能得其道者,和光同塵,泯然于言說迹象,世亦無從知之。

    姑就淺近立論,則列、莊之說,即無大功效,亦足使人開拓心胸,消除執滞。

    佛學未入中國之先,吾國有此等先覺,洵異事也。

    )皆大有功于人類,棄周鼎而寶康瓠,未足為善言學也。

     諸子之學,既各有功于世,而其文之精美,又進于春秋之世,而各成為後世文章之宗,是亦戰國之特色也。

    綜觀諸子之文,約分為五:一曰紀事,二曰箋釋[33],三曰論辯,四曰寓言,五曰韻文。

    戰國以前之文,雖有此五體,而發揮光大,至是始盛;其尤盛者,則後之三體也。

    孟、墨論辯,最工設喻,已近寓言;而杜撰事實,莊、列為多。

    如稱晏嬰與管仲同時, 《列子·楊朱篇》:“晏平仲問養生于管夷吾。

    ”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, 《莊子·盜跖篇》:“孔子與柳下季為友。

    ” 以意為之,羌無故實;甚至古代本無此人,随意造一名字,如鴻蒙、雲将、副墨、雒誦之類,尤前此之所無也。

    後世賦家假設主客,小說家幻托人事,皆原于此。

    此則莊、列以前,文多紀實;莊、列以後,文字直分紀實與寓言為兩宗矣。

    《老子》《管子》已有韻文,而未别名一體;《荀子·成相篇》既為長短句之祖,賦雲、賦蠶,又就詩之六藝,抽取其一而名篇。

    宋玉之徒,踵興于楚,賦乃代詩而興,是亦文章進化之關鍵也。

    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《孫卿子》三十三篇,已著錄于儒家,而《詩賦類》又列《孫卿子》十篇,明賦之始于孫卿也。

    觀其序意與屈原并重。

     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,離讒憂國,皆作賦以諷,鹹有恻隐古詩之義。

    ” 北荀南屈,相望于列強黩武之時;而文章光焰,騰焯千古。

    故知個人之力,不必為當世權勢所屈矣。

     *** [1] 此稱其書之篇名。

     [2] 此稱其書名。

     [3] 此皆稱其著書。

     [4] 此即以諸子為諸書之稱,實即當日諸子之書。

     [5] 名熊,為周師,自文王以下問焉,周封為楚祖。

     [6] 後世所加。

     [7] 從王念孫說改。

     [8] 史鰌,春秋時人,荀子斥其言之成理,欺惑愚衆,當是戰國時有為史之學之說者耳。

     [9] 陳骈即田骈。

     [10] 陽生即楊朱。

     [11] 《藝文志·兵家》有《兒良》一篇。

     [12] 《史記》稱慎到、田骈皆學黃、老道德之術,則亦出道家。

     [13] 《索隐》:《别錄》作“芋子”。

     [14] 沈欽韓疑為魯人。

     [15] 葉德輝說為陳人,梁玉繩說為齊人。

     [16] 它嚣、桓團、陳仲子等,不知有無著述者尚不在内。

     [17] 高誘注:“其後,史角之後也。

    ” [18] 見前引《淮南子·要略》。

     [19] 見前《孔門弟子》篇。

     [20] 據胡元儀《荀卿别傳》則五十當作十五。

     [21] 《左傳正義》引。

     [22] 吳起于楚悼王二十一年,即周安王二十一年,在蘇秦說六國合縱之先約四十八年。

     [23] 此可見蘇秦未勸六國合從之時,已有衡人日夜遊說。

     [24] 按《史記》作“楚有屍子”。

    《藝文志》稱為魯人,其言可通。

    春秋以降,魯地漸入于越,後又入于楚,故《志》稱為魯人,而《史》稱為楚人。

    若以魯為晉之訛,則晉、楚相去遠矣。

     [25] 此等見解,極卑陋可笑,皆骛外徇名之見也。

     [26] 指《墨經》遠近臨正鑒貌能黑白言。

     [27] 《商子·靳令篇》:“六虱,曰禮樂,曰詩書,曰修善,曰孝悌,曰誠信,曰貞廉,曰仁義,曰非兵,曰羞戰。

    有十二者,上無使農戰,必貧至削。

    十二者成群,此謂君之治不勝其臣。

    ”舉孝悌、誠信、貞廉、仁義諸德,一概抹殺,是即極端功利論所必至也。

     [28] 近年有倡為尚武之說者,謂吾國之弱,實文人不提倡尚武之精神,此亦持之有故。

    然西洋史家盛稱亞力山大、凱撒、拿破侖諸人,而吾國人于秦始皇、漢武帝、苻堅、隋炀、金亮之類,皆緻不滿,蓋中西人思想大相徑庭之處也。

    究之,立國尚武功,抑尚道德,讀史者可自下斷語。

     [29] 吾國之昌言兵禍者,不獨道家及儒、墨二家然也。

    即兵家之大師,亦以此義為前提。

    如孫子曰:“夫兵久而國利者,未之有也。

    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,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,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    ”此皆深以窮兵黩武為戒者也。

     [30] 此當從楊仁山說:“一尚不立,何有對待。

    ” [31] 皆《齊物論》語。

     [32] 《莊子·天下篇》:“其于宗也,可謂稠适而上遂矣。

    ”稠,即充實不可已之謂;适,即與天地精神往來之謂;上遂,即上與造物者遊之謂。

     [33] 如《墨子·經說》《韓非子·解老》之類。